分享

23.要相信万事万物都有道路,而且每条道路都有规律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23

23.要相信万事万物都有道路,而且每条道路都有规律

【原文】老子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1焉。夫有阴2德者,必有阳3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树45者不获稷6,树怨者无报德。

【译文】老子说:山达到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会兴起,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会生长,君子达到一定的道路而规律就会传布。那暗地里有规律,必然有公开的回报;有隐藏行为的人,必然会名声昭著。种植黍米的人不会收获高粱,培养怨恨的人没有好的规律回报。

【说明】山达到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会兴起,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会生长,大自然就是这样的规律。所以,君子达到一定的道路而规律就会传布。我们现代人老是在说,好人没有好报,恶人没有恶报,所以不相信规律了。实际上规律是存在的,就象山一样,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云雨又怎么能兴起呢?所以,要相信万事万物都有道路,而且每条道路都有规律,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本篇《上德》,是《文子》的第六篇,所谓“上德”,即是丰足的规律。文子一开篇就提出,万事万物都要服从一个主宰,一个统率,心是全身的统率,君主是全国的统率,那么大自然就是万物的统率。所谓的空虚,其实就是放弃自我,以空虚的心态学习,才能继承和仿效古代的圣人。然后文子就道路问题、本性问题、时机问题、生存环境问题、精神专注等问题,详细解析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他探讨了万物各自独特的性能,其性能、势能虽然不同,但都不能以少胜多。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就是这个样,所以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很多的规律好象还不够,公开提出的规律好象被轻视嘲笑;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些道路和规律,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本质很真实的规律好象有所改变。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狭隘的知识见解来判断万事万物,而是要尊重遵循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

——————————————————

【注释】1.流:(liú留)《管子·四时》:“刑始于秋,流于冬。”《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这里用为传布、扩散之意。

2.阴:(yīn)《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管子·轻重甲》:“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汉书·李广苏建传》:“阴相与谋。”《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这里用为暗中、暗地里之意。

3.阳:(yáng)《管子·侈靡》:“阳者进谋,几者应感。”《庄子·达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王充《论衡定贤》:“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这里用为显露在外,公开之意。

4.树:(shù竖)《诗·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史记·吕不韦传》:“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这里用为培植、培养之意。

5.黍:(shǔ暑)《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管子·地员》:“黄唐,无宜也,唯宜黍秫也。”《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礼记·月令》:“天子乃以雏尝黍。”《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6.稷:(jì技)植物名。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不粘的黍。又说为高粱。《书·酒诰》:“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鲁颂·閟宫》:“有稷有黍,有稻有秬。”《管子·枢言》:“能而稷乎?能而麦乎?”《国语·晋语》:“黍稷无成。”《说文》:“稷,齌也。五谷之长。”《本草纲目》:“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