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办?孩子不愿意跟人打招呼

 怪味榴莲 2016-06-23


前言
艾米粒的话
之前经常有童鞋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让Ta跟人打招呼就是不愿意。当时我都会回答说,这是挺正常的,因为这不是因为孩子胆子小,更不是孩子不礼貌,而是孩子的一种正常情感表达。热情也是情感,恐惧也是情感,没有好或者坏,关键看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今天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相信能帮助很多父母,先接受孩子的情绪,再寻找最好的引导方法。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游戏力”
ID:youxili123)

孩子不愿跟人打招呼,
不是因为不懂礼貌,而是因为紧张;

我们要求孩子跟人打招呼,
并不能让他更懂事,而只能让他更紧张;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接下来并不需要放弃要求,
而是应该改变“要求的方式”。

当妈7年,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不强迫女儿跟人打招呼。

这种坚持的初衷,并非因为有什么先进的育儿理论背书,也不是出于什么“尊重孩子”,“等待成长”之类的情怀,纯粹就是来自我自己的童年阴影。

我父母都是老一派的知识分子,爸爸是教授,妈妈是医生。我在大学校园里长大,出入打交道最多的大人就是爸爸的同事们,邻里间相处都是微笑颔首,轻言细语。“有礼貌”是父母从小就对我的基本要求。


而我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在我父母看来无非是喊一声“叔叔好!阿姨好!”这么简单的事,对我却并不容易:
第一难:跟陌生人说话。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义“陌生人”。父母觉得:“这是我同事啊,你又不是没见过。”而对我来说,仅凭仓促的,通常是与我毫无关系的几次见面丝毫不能拉近我和别人的距离。

第二难:打招呼的“技术要求”太高。要直视对方、面带微笑,口齿清晰才算“礼貌”,低头笑笑不但绝不能“蒙混过关”的,而且会因为“不够大方”而遭一顿数落。

第三难,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戚戚:在见面的刹那准确判断对方的称谓——是该叫叔叔还是伯伯?是大姐姐还是阿姨?如果我错了,大人们就会莫名地笑做一团。

长大一些之后就明白了,大人们无非是以一个小孩子的“童言无忌”来相互赞美“年轻”,或者自嘲“显老”,对我并无丝毫恶意。但我却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以至于到了中学,我还会因为判断不出该对迎面走来的人叫“叔叔”还是“伯伯”而非常惶恐。为了避免尴尬,我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逃避,比如故意掉个东西,低头到处找,或者假装想起什么事扭头就跑……

所以,当了妈妈之后,仅仅出于“不想让孩子承受我曾经的压力”的意愿,在“打招呼”这件事上,我只做简单提示,从不催促和教训。当然,我这么做,还有一个凭借就是——当年对“打招呼”那么紧张焦虑,也并不妨碍我长大之后成为一个懂得基本社交礼仪,能够参与正常社会交往的人。


不过,想写篇文章聊聊“打招呼”,主要目的倒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着急,給孩子时间”,而是想要分享对这个话题的两个思考:

思考之一
对于一个个性格相对谨慎慢热的孩子来说,打招呼并不是“学习懂礼貌”这么简单,而很有可能是一次与紧张情绪纠缠的艰难搏斗。

孩子大脑发育的状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两个特点:

1.先是本能感受,然后才是理性思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本能感受的“掌控权”更大。

如果孩子对“打招呼”这件事先感受到的是紧张的情绪,那么,在紧张情绪缓解之前,任何理性层面的解释,比如“要尊重长辈”,“见人打招呼是我们大家都要有的礼貌”,以及“这个阿姨(叔叔)可喜欢你了,上回你过生日还给你买了个大玩具呢”之类的道理,对他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2. 分析能力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是凭借自身体验和周围环境的反馈来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但与成人不同的是,孩子无法分析他接收到的信息背后复杂的原因,所以往往只能作出 “好”或“不好”,“对”或“错”的绝对判断。

比如在我小时候的故事里,我完全不能了解大人的玩笑背后的原因,只是简单归结于“我又说错了,他们在笑话我“,而这种简单武断的结论极大地加重了我承受的压力。

如果你也有一个“不爱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如果你能够接受上面的分析,那么,在解决“打招呼”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心态和方法可能就会有些改变——

 孩子不爱“打招呼”并不等于“不懂礼貌”。

 教孩子“打招呼”不是为了教他道理或者方法,而是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


作为性格问题,有的孩子天生敏感慢热,胆子小,难道不应该通过打招呼这类事来锻炼他的勇气吗?
“强制锻炼”的结果,对我而言,就是造成了至今蔓延至今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促使我在自己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时,采取了略显极端的“不作为”态度。

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用力把他“推出去”的结果往往是他以更快的速度“跑回来”,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紧张和焦虑。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往事。

女儿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换了新老师。早晨送她去学校,远远看见新老师站在门口迎接,她就开始往我身后蹭。来到教室门口,我拍拍她的头说:“来,这就是新来的李老师。跟李老师说早上好。”

她不吱声,也不进门,就拉着我低头站着。老师笑着说:“嗯!我听见了,咱们原来是在心里跟老师打招呼呀!我听见了,早上好!”

这句话一出,我明显感觉女儿拉着我的手放松了,她飞快地抬眼看了看老师,害羞地笑笑,侧身绕过老师,自己进了班。

老师这句话,也让我放下心来,我知道我们又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思考之二
假如我们打算对孩子“谨慎慢热”的性格给予一些推动性的帮助的话,“打招呼”其实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对“打招呼”这件事,几年前我的态度一直是“顺其自然”,但现在却有些不同,我觉得,若时光倒转,我其实应该从几年前开始就做一点什么。

或许每个孩子的状况有所不同,以我从女儿身上的感受,在各类社交挑战中,“打招呼”其实是难度相对低的。

假如我们能够在这件事上适时“轻推”,也许能够让孩子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握一定的调整情绪的方法。最终孩子将能够逐渐战胜自己曾有的紧张和害怕,自信力也就能够得到加强。


如果尝试为“打招呼”做一个“轻推计划”,那么首先——

  厘清1个重要的问题:轻推”打招呼“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跟人打招呼,或者学习懂礼貌。(孩子长大一些之后,迟早都能学会礼貌。)也不是为了扭转或者改变孩子的个性。而是通过将”打招呼“的压力转变成一种“可承受的挑战”,让孩子在练习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和调整情绪。

  保证2个必要的前提:

1. 孩子的状态合适吗?

很难給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状态是否适合,但至少我们应该先确保孩子对“打招呼”这个问题没有过度的焦虑和抵制。

如果孩子已经对“打招呼”这件事表示出排斥和紧张,那么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先让孩子放松,“轻推”要暂时等一等。


2. 你的心态合适吗?

大人的焦虑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压力来源。或许我们会认为“我没事啊,我一点也不着急”,或者认同“我可以等孩子慢慢来”。

且慢,一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你的孩子和好朋友小明一起在院里玩儿。隔壁王奶奶走过来,小明立刻大声喊:‘王奶奶好!’王奶奶满脸都是笑容,不停夸奖‘小明真有礼貌!太棒了!’而你的孩子却低头不说话,甚至跑回到你身边,躲在你后面。

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心情?一点尴尬和无奈是难免的。虽然嘴上不说,但是眼神、表情中难免流露“这个孩子怎么又这样了”的焦躁。

而越是敏感的孩子越容易接收到周围人通过表情和肢体传递到信息,然后翻译成自己的理解,往往是“我又做错了,妈妈不高兴了。”

因此需要强调:要想让孩子对打招呼这件事不排斥、不紧张,大人首先要让自己放松下来。


现在可以来尝试一下几个步骤了
1
先以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放松下来。

如果你一直是“顺其自然”,“不强迫”的态度,当然最好。在相应的场合,可以提示“王叔叔来了,叫叔叔。”可以自己示范“跟叔叔打个招呼吧,叔叔好!”也可以在事前时候简单介绍和解释“王叔叔就是住在咱们楼下的呀,咱们经常会遇到他。他家里还养了只小狗呢。”,或者”今天咱们出去玩会遇到好几个阿姨,她们都是妈妈的老同学,就像你幼儿园的同学那样。”

做到这里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不愿意打招呼,不要强迫。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搂搂他,拍拍他的背,帮他放松。

2
合适的时候,跟孩子聊聊“打招呼”这件事。
关于“礼貌”的意义和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我们能找到足够的资料,比如动画片、绘本等等帮助我们向孩子解释,可以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自然地带进来。


3
帮助孩子找到他可以接受的“打招呼”方式。

告诉孩子:“如果大人要求的打招呼方式你暂时还觉得做不到,那么可以想一个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笑一笑”,可以是“点点头”,甚至可以是“眨眨眼睛就表示阿姨好“。

总之,鼓励孩子找到一个他觉得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跟人“打招呼”。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哪怕他故意挑战你说”我打招呼的方式就是闭着嘴“,我们也可以说:”好啊,下次再见到王奶奶,你闭一闭嘴,就表示说奶奶好了。妈妈可以帮你‘翻译’。”

4
 按约定的方式尝试。

再遇到朋友或者邻居,我们可以像平常一样提醒孩子:“叫叔叔好啊。”如果孩子按约定的方式“打了招呼”,我们可以翻译说:“嗯,天天笑一笑的意思就是说叔叔好。”

这里要注意:无论我们事前准备做得多充分,有可能事到临头孩子还是紧张,拒绝打招呼。这时一定不要着急催促,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如果孩子又低着头不说话,那么可以在事后跟孩子说:“啊呀,妈妈发现你今天又发明了一个新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低下头。这样我们有两个办法了,一个是笑一笑,一个是低下头。”

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孩子很可能会进进退退,也可能在某些场合表现良好,某些场合比较困难。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我们大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适当后退还是温柔鼓励。

和艾米粒优选全球最好的童书与玩具,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进入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