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专题之六-耳廓方寸地,催眠有奇功(下)

 九陰針經 2016-06-23

在上期内容耳廓方寸地,催眠有奇功(上)中,我从中、西医双方面介了耳穴治疾病特是失眠的机理,那么耳穴治失眠,有哪些常用穴位以及方法呢?本期内容将会您介

一、治失眠常用耳穴:

临床上选择耳穴常把以下几个因素考虑在内,也是耳穴治病的取穴原

1、相应部位取穴

2、西医辨病取穴(穴位功能取穴)

3、中医辨证取穴

4、临床经验取穴

下面我们就来依次介绍这些取穴原则和失眠常用耳穴:

图一
部位取穴选择与疾病相关的对应部位。这一选穴方法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哪里有病选哪里的穴位。在上一期内容中,我们说耳穴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小小的耳廓上也有相应的分布。

如上图可见,耳垂(图一)对应胎儿大脑,因此上面分布着人体头面五官的穴位。突出的对耳轮(图一)对应胎儿脊柱,因此在这一区域从下至上依次分布颈椎、胸椎、腰椎、骶椎。

失眠从中西医学角度来看,主要病位在“脑”,因此,失眠的主要穴位是大脑的中枢司令部大脑皮层对应的“穴,睡眠觉醒中枢的“脑干”穴。

西医辨病取穴(穴位功能取穴):依据穴位独特的治疗作用选穴。这一取穴原则的准确使用需要了解疾病的病因机理。这类穴位多数为功能调节穴位。

对于治疗失眠来说,病因病机主要是:脑神经通路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抑制功能失调。在上期内容中提到:耳甲区(图一)是脑神经中迷走神经浅出于体表的唯一区域。因此耳甲区的“迷走神经”穴,有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抑制镇静的功效,同时增强褪黑素分泌,发挥促进睡眠的作用。其次,在三角窝内的“神门穴,主要作用是镇静安神,可以抑制大脑兴奋,是失眠主要治疗穴位。另外,对耳屏区的“穴,除本身在脑区与脑源性疾病相关外,本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镇静催眠功效。还有在耳部尖端的“耳尖”穴,有泻热安神功效,通常可以采取放血疗法。

中医辨证取穴:中医认为:失眠患者多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或者精气神功能失调导致“阳不入阴”或者“阴不敛阳”所致。虽与五脏六腑相关,因“心藏神”、“肾藏精”、“心肾相交则阴阳既济”、“脾胃位于中,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因此失眠与心、脾、肾三脏关系最密切。临床常在上述穴位基础上,配合使用耳穴“、“

临床经验取穴:根据医生临床经验选择对针对特定疾病的效穴。比如“神经衰弱区”[1]可以调节入睡困难型失眠,“神经衰弱点”[1]改善早醒难以入睡的症状。

综上所述,治疗失眠的常用耳穴可以选择:

图二


图三


二、治疗失眠常用方法:

1、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法是使用一定的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丸状物可以是大小、软硬适宜的药粒或药丸、植物种子等。本法是在耳穴针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本疗法的临床使用率占所有耳穴疗法的一半以上,现今应用最为广泛。中国针灸学会编制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失眠》[2]中对其进行了推荐:慢性失眠可将其作为毫针刺法的补充疗法,急性或亚急性失眠建议单独使用。

操作:耳穴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的胶布贴在上述耳穴,并适度按压,使耳穴有胀、热、微痛感。每日早上以及晚上睡前各按1次,约5分钟,以耳廓微红、微热为度,隔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

图四


2、耳穴电疗法

耳穴经皮电刺激是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即通过耳穴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电疗方法。由适当强度频率的电流,连续、轻柔的刺激神经、肌肉和细胞,感觉神经纤维可以把电信号传至大脑,发挥调控失眠的作用。

刺激区:耳迷走神经支主要分布的区域,解剖学定位主要为耳甲腔和耳甲艇

图五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把一对耳夹分别夹在同侧耳甲艇、耳甲腔迷走神经分布区,双耳同时治疗。脉冲频率:使用疏密波,将频率调节至20Hz,强度可自行调节至可以忍受而不产生疼痛为度。

疗程:每次30分钟,每日治疗2次,早晚各1次(晚上治疗可于睡前30分钟进行)。

图六


3、耳穴放血法

耳穴刺血法是使用一定针具点刺耳穴出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从西医角度来看,耳穴放血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作用。中医认为耳穴刺血法具有镇静泻火、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作用,失眠中肝火上扰型或是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扰乱心神的证型都通过耳尖放血可以达到镇静泻火,宁神的作用。

操作:将一侧耳廓搓红,耳穴常规消毒后,左拇指、食指将卷曲的耳轮展平、固定。右手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9号)于耳尖穴点刺,挤出4~5滴血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左右耳轮换进行

图七


【本期结语】本期内容,我们介绍了失眠常用耳穴以及临床治疗失眠常用方法。耳穴选择原则可根据疾病相应部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和医生的临床经验这4方面综合考虑。失眠耳穴治疗方法临床主要是耳穴压丸、电疗以及放血。除此以外,患者还可以根据介绍的穴位自行按摩。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的内容我们分5期给大家做了简要介绍,那么大家在日生活保健时又该如何防止与调护呢?请大家期待下期内容“失眠专题之七-失眠调护的三因制宜”。

 

参考

[1]ZJ/T E011-2014,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失眠[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2]黄立春.耳穴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