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天津卷】(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海南、宁夏卷】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山东卷】(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实战演练 一、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思①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光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佳作,任选其中一首,结合作品的三四两句赏析其巧妙的构思。(4分) 七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九 游月陂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3)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高考精练答案 一(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二(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1)(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四(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五(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实战演练答案 一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二(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答:(1)“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四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景\"1分,\"作用\"1)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五、(1)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2)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六、(1)不同。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4分)(2)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4分) 2、 八(1) (2) (3) 九 十.1、【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水流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答案】解: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