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宝忠:艺事鸿爪(十四)研究制作小提琴

 cxag 2016-06-24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研究制作小提琴 




我这个人平素喜欢琢磨事儿,总想研究出点新东西。像我研究制作木板二胡,基本是成功的,只是个人经济力量不足,以后就没能继续发展。京戏里用的二胡,本来是蒙皮子,我研究改用木板,是用杨木和白松木,制作出三四种。同时,我还研究制作了低音胡、中音胡和高音胡,这都是中国的民族乐器。


在此以前,中国人拉小提琴的人为数不多,更谈不上做小提琴,那时候,所有的小提琴都是进口的外国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开“中华乐器店”,正赶上全国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因此,我又琢磨自己制作小提琴,要做小提琴,要紧的是材料不好解决。那时候,有外国人在中国开的乐器铺,他们也从德国进口木料,问我要不要。因为中国人做小提琴,材料也得是中国产的,那才是真正国货,中国这么大地方,我就不信找不到能做小提琴的木头来,所以外国材料我不要。


不用外国木头,找中国木头也实在不易。我研究了进口的小提琴,背板、边板是枫木,于是我寻找枫木。北京倒是有枫木,但数量少,尤其没有大料的。我又烦人到处打听,看中国什么地方还产枫木。这话可不是一天半天了,果然打听到了,有,在外地。枫木产地找到了,不过又有了难题,因为在旧社会里,凭我自己由外地搞木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材料就做不出小提琴。但是我并不灰心,没有枫木,就找代用品。找代用品,也是很麻烦的事,因为不知道什么木料可用,就把能够弄到的各种木料都弄来,按照木头的色泽、发音和花纹,逐一挑选、试验,最后选中北京产的大叶杨、小叶杨。但是,这两种杨木各有优缺点:大叶杨质地坚硬,但发音不够响亮;小叶杨发音好,但质地又松软。就在这两种杨木中,选用了小叶杨。经过试制,拉出来的声音不如进口货好,美化透明也稍差。其中有技术问题,也有材料问题;如果有理想的木料,质量还会更好一些。





木料问题解决了,第二步就是弦。当然,弦也同样不用外国货。那时候,小提琴弦是用羊肠做的,外国人也还没有研究出钢弦。我做小提琴弦,也是用羊肠做。我跟北京东便门河岸一带做弓弦的研究,他们给了很大帮助,试制出三种弦。到第四种 G 弦,内心是羊肠,外面得缠银丝或钢丝,我却没有创造出缠弦的方法。因为我个人在人力财力上没有足够的条件。要做小提琴,这根弦非用外国的不可,我心里难过呀!想争口气也争不来!由于这个原因,我把研制小提琴的事,就暂时放下了。


当年我做小提琴,背板、边板用小叶杨,面板是用松木。我的体会是,选用木材,粗丝细丝都可以,但必须看是否有横纹。有横纹的木料发音好,就好像铁里有钢,而粗丝、细丝、半粗丝和半细丝的木料,虽然都可用,但发出的声音不同。细丝木料声音柔和,粗丝木料声音雄壮,这就是它们的性格。至于说木料的丝和花纹,小叶杨虽然也有,但不如枫木好。枫木有一种白线小花纹,没有花纹的地方,有一种“血点”,这就是小叶杨所没有的,也是它的缺点。


我有一个小提琴,是细花纹的,有人说它的面板音孔太厚,可是他们不了解,这种细纹木料必须厚一些,否则发出来的声音就“囊”了。


我做小提琴时,天津有一个德国人开设的“律律乐器店”,和一家俄国人开的小提琴修理店,都在天津小营门附近。我把做得了的小提琴,拿到他们两家去,他们不相信是中国货,更不相信是我做的。经我说明,他们才似信不信地不言语了。


【未完待续】

【来源:杨宝森艺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