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出分】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说他们为我感到骄傲

 uczc68 2016-06-24
文/池晓 图/豆瓣&截图


我三年前第一次看《录取通知》,当时在豆瓣上打了五星并且写了三点评论:

1、基本的教育观点没问题
2、配乐几乎用到了所有我喜欢的朋克乐队
3、也别太严肃,只是个烂喜剧而已

之所以称之为烂喜剧,并非是完全贬义,只是因为其延续了同类喜剧一贯的风格,非常恶搞,非常浮夸。

这部电影用了大量的朋克配乐,也是因为剧情本身各种自嘲,够朋克,非常反叛,非常浅显。

恶搞、浮夸、反叛、浅显,都没什么必要去写。然而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却是因为影片在教育观念上的常识感,值得一说。

最近几天,各地高考都陆续出分了,有的同学开始规划大学生活,有的同学则必须开始规划不再上学的生活。无论是哪种同学,相信这部电影都会对你有所启发。

1
这是我父母第一次说他们为我而骄傲

这是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一个学生由衷的发言。原本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愿意接收他,但是这所学校却对他说可以,让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的同学们大抵如此,都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片名《Accepted》正是此意)的一群边缘人。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不幸的孩子有的是IQ不够,有的是EQ不够,有的本来能靠运动员特招升学,却不幸受伤,有的努力奋斗了很多年,却被自己唯一申请的耶鲁大学拒收,有的甚至就是天生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陷障碍)。他们的不幸奇形怪状,然而也有一个共同点:考试成绩差。

正当这群差生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这个缩写是SHIT的南哈蒙理工学院(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了让他们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区分Need和Want,学会选择和取舍^ ^

然而,这所学校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野鸡大学。创办人巴特比自己就是个没收到任何一封录取通知的学渣。为了应付父母,他自己PS了一张录取通知书。为了逼真,他又找朋友做了官方网站。为了逼真,他和其他考不上大学的朋友们索性租了个精神病院来伪装成学校。为了逼真,他们又请了一位因为格格不入而被开除的失业教授来做院长……

巴特比成了大学生,父母终于安心了。

正当巴特比为自己的瞒天过海洋洋自得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差生们却借由他那来者不拒的官方网站从全国各地赶来报到,他们的父母第一次为他们感到骄傲。

动图来自公众号:吐槽电影院

如果没有这么一所学校,他们将继续不受尊重地成长。冉云飞老师常说:坑爹的孩子早已被爹坑过。这群几乎没有在家庭得到过关注的差生,恐怕并非因为成绩差而不受尊重,而正好是相反。

6月13日,四川达州的18岁少年小斯在高考后投河自尽,并在QQ空间发表了遗书,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而他的父母却表示之前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如果高考出分这天也是你的父母第一次说他们为你感到骄傲,恐怕我替你难过比替你高兴要多一点。

多数人的家庭教育观,就是配合学校来教育孩子,以学业评价为唯一标准。影片中这群差生在家庭里的处境也都大致如此。可能更好的做法是,联合孩子,结合学校来完成教育。如果为了维护标准严苛、不近人情的学校教育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2
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


学校有了学生,但是却没有课程。


巴特比去真正的大学取经,却发现,原来很多人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学习一门又一门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课程。开那么多看似丰富,却不被人真正热爱的课程,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他去问每一个同学:你想学什么?就这么开始了一场基于自主教育的课程实验。围绕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自寻资源,自寻路径,自寻道友组织共同体,自治学习。


过去的课程是一种良构的,追求确定性的体系,而这里的课程是一种非良构的,追求可能性的体系。

有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学习就无处不在。而自我价值也在这个非良构的秩序中有更多机会展现。我是自己的老师,也可以为别人创造价值。“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个隐含的成立条件:三人行,我必为师。

教育里没有人能够假扮真理,对其他人妄加指责。自我教育者也无需妄自菲薄。教育既是虚怀若谷地学,也是不卑不亢的教。


这种后现代课程观下的教育,如小威廉姆斯·多尔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所说,是一种创造“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像王国”的艺术。

课程不再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度灌输,而是“教师-学生-教师”的对话和互动。教师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提供者,而是小威廉姆斯·多尔提出的“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初始规则的制定者。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而成了内容的生成者,以及变化的节点。


3
不用炸学校,我们可以造学校
动图来自公众号:吐槽电影院

普遍观念里作为学生管理者的校方放权给学生,学校便不再让人痛恨。普遍观念里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政府放权给学校,教育将不再让人讨厌。

《录取通知》的故事高潮就发生在政府关于南哈蒙理工学院办学资质的仲裁会议上。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6年。2002年,小布什签署了NCLB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强调教育权集中,考试标准化,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影片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对该法案的讽刺。

2015年12月,奥巴马签署了ESSA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每个学生都成功)替代了NCLB法案,结束了联邦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将权力还给了州政府。看起来貌似是件好事,至少法案的主语从政府成为了学生,但我依然不看好。

ESSA取代NCLB,就是五十步取代百步,新瓶装旧药。我倒是有个法案,或可取而代之,人人生而有创造力,那么我们就倡导教育自造,学生保留创新才能,Student Hold Innovation Talent,简称SHIT。


小时候,我们都曾唱过这首深得人心的童谣: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
一拉线儿我就报,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

面对一道我们难以下咽的菜,有的人选择忍着恶心吃掉,有的人选择狠一狠心倒掉。必需吃饭的我们除了选择别的饭馆或是外卖,似乎常常忘记我们可以自己做饭,至少可以学着去做。当我们开始尝试,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不用炸学校,我们可以造学校。有一群不愿停止成长的人凑在一起,互相激发彼此的热情和创造力,我们在哪里,哪里就是学校。

微斯处,吾哪以赴!

录取通知
导演: 斯蒂夫·平克
编剧: 亚当·库珀 / 比尔·科拉奇 / Mark Perez
教育视角看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