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妈妈在bbs论坛上发帖引发了热议。在公交车上,孩子晕车突然呕吐,妈妈来不及做任何准备,但是当机立断拿手接住。就在这时,背后居然有人斥责,骂这一对母子太脏太恶心。孩子妈妈内心饱受委屈,孩子晕车我也不愿意,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以免影响到旁人,为何还有人拿道德标准来绑架她? 这个妈妈尽管难受,在车上依然坚持把地板清扫干净。在我看来,这是给那些无理斥责的人最响亮的耳光,也是给孩子上的一节漂亮的道德课。 我身边有一个L同学,算是我的发小。当我们都忧桑地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餐桌上有只鸡就一定能吃到鸡腿的年纪。这个L同学居然还能在和父母的饭局中,不仅能吃到鸡腿,连鸡屁股都不放过。 更让人无奈的是,他妈妈在转述这件事时,还引以为豪地夸赞这个行为。噗,如果我是他父母,早就一口老血喷出来了。 百善孝为先,连起码的“孝敬”都做不到,L同学尽管毕业于top5的好学校,依然在背后被同学们看扁——他输在了道德的起跑线上。 2 有一次我和娃爹去电影院看《变形金刚4》的首映。前排坐了一对戴眼镜很斯文的父母,电影还没开始就对孩子叨逼叨:一会不好看你就睡觉啊。凌晨的首映,带孩子出来也是醉了。最关键却是,那么精彩刺激摔锅子砸盆的场面,你倒是睡给我看啊。结果,孩子因为闹觉,从头哭到尾。我那时候真想做一个卖器官的人,问问他们:你们要脸吗? 这种场景简直太司空见惯了:公共场合孩子追逐打闹,父母充耳不闻;旅游景点明明写着爱护文物,父母还带着孩子刻字:xx到此一游。公园里牌子写着:禁止入内、爱惜草坪。偏偏有孩子在夕阳下愉快地奔跑,父母则一边带着陶醉的眼神欣赏着。亲,你真的不识字? 在我们家庭内部,出于对年幼孩子的爱护。我们更多地赋予他们宽容:又加上各种早教专家抨击我国现行教育方式,呼吁要向西方一样,给孩子“自由、爱、容忍”,孩子越发被所谓的自由主义影响,成为放羊的星星。 尊重他们的意志,喜欢玩水就玩吧!在家里墙壁上涂抹?很好啊,这是艺术细菌哦不,艺术细胞在作祟呢,允许他们这也行、那也行,中国父母的字典里几乎没有“不”字。我的一个同事说,除了天上的星星我摘不下来,手心里煎鱼我都可以。 那么,如果孩子这样自由发展,要父母干什么? 回过头来看西方的教育思想,他们的确提倡尊重个体,给孩子自由。同时也强调,所谓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的首要标准就是——不要妨碍他人。 3 电影《王牌特工》里,英国绅士的翩翩风度令人向往。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说,英国的教育是要培养绅士的。受其传统影响,英国家庭尤其注重从小教育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因为这其实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同理: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 我新认识一个女朋友,她的道德观念非常强。我们当时一起带着孩子在水族馆看鲨鱼,忽然她家宝宝脸憋得通红。但是厕所要走好几分钟的路程,眼看就憋不住了。她很坚决地说,就算拉裤子里,也绝对不霍霍公共场所。 而在我们周围,带着孩子在公共场所比如马路边大小解的情况时有发生。 不禁要问,为什么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在成绩、才艺上落后,却甘愿忍受道德上落后他人呢? 有的家长说,孩子在餐厅大声喧哗,我制止了,可是他不听。我没有办法。 这不是理由,完全是因为从小就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孩子的所有坏毛病,都是家长一手惯出来的。 我留学英国的学长告诉我,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会主动让座,但唯独不会给孩子让座,英国人认为孩子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孩子独立。 我在美国留学时也观察到,明明可以开车出行的聚会,美国的家长宁肯带着孩子步行,他们认为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好机会。 《弟子规》里讲,“父母命,行勿懒”,对待父母叫我们做的事,要马上行动。而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舍不得让他做事。而古人从小就教育孩子,父母必须摈除“小孩子很小,什么也不懂”的观念,即便是1-3岁的小孩,也可以教育他们亲力亲为,懂得分享,尊重长辈等等良好品质。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无法以身作则,或者对违背公德的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你的孩子离“社会公害”已经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