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位于市区东北长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市区坐4路公交到 底,坐船摆渡上 焦山。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 焦山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身临其境,有“砥柱中流”之感。
![]()
![]()
![]()
![]()
![]()
![]()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唐朝玄奘大师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改称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重建,清康熙南巡游焦山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均等之意。明代为定慧寺全盛时期,有殿宇 98间、和尚3000人,参禅僧侣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禅寺中有显赫地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
寺门“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楹联为清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书,古朴典雅。
![]()
![]()
![]()
![]()
![]()
![]()
![]()
焦山古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八个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炮台为暗堡式,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古炮台,抗战时为日军摧毁。
![]()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洞中有一尊石刻像,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委;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
![]()
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
![]()
焦山碑林,内珍藏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
![]()
《瘗鹤铭》,碑林中 “碑中之王”,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王羲之平生极爱养鹤,一日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用黄绫裹葬仙鹤于焦山后山,在山岩上挥笔写下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当即被镌刻在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五块原石,仅存八十六个字。《瘗鹤铭》碑字体潇洒苍劲,书法价值极高,为稀世珍品,是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五块原石镶嵌在“瘗鹤铭”室内的墙体上。
![]()
![]()
吸江楼,原名吸江亭。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
![]()
![]()
碑亭、文昌阁。
![]()
![]()
![]()
![]()
![]()
![]()
万佛塔,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是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
![]()
![]()
![]()
天阴、天冷,下午三点时分竟然只我一人登塔。塔中柱、四壁尽为佛雕像。
![]()
![]()
![]()
登塔顶下望,焦山古炮台、定慧寺历历在目;远眺,天际,不尽长江滚滚流。
![]()
![]()
![]()
![]()
![]()
![]()
![]()
枯黄、鹅黄、墨绿、深绿,寒风萧瑟中,冬季江南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