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生道路的关键与要领 【原文】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1殊俗,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始终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挠2,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3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4,举措废置,曲5得其宜也。事少者,秉6要7以偶8众,执9约以治广,处静以持10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11,而鬼神不敢先12,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13,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正教化,其势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译文】老子说:凡是做人的道路,心要细,志向要大,智慧要圆通,行为要方正,能力要多,事情要少。所谓的心要细,是指思虑要在祸患未发生之前,戒备祸患谨小慎微,不敢放纵私欲。所谓的志向要大,是指兼容包含众多国家,统一平等不同的风俗,将是非曲直象车辐一样统辖在车毂里。所谓的智慧要圆通,是指象圆环一样无始无终,通达四面流向远方,象深渊泉水一样不会干涸。所谓的行为要方正,是指树立正直而不弯曲,朴素洁白而不污染,贫穷时不改变操守,发达时不放纵恣肆。所谓的能力要多,是指文武具备,动静都符合准则,举措的废弃及设置,都能周遍各得其宜。所谓的事情要少,是指掌握纲要以配合大众,把持简约以治理广泛,安处宁静以控制浮躁。所以,所谓的心要细,是指禁止微小的行为;所谓的志向要大,是指万物无不关怀;所谓的智慧要圆通,是指无所不知;所谓的行为要方正,是指有所不为;所谓的能力要多,是指无所不能治理;所谓的事情要少,是指要控制简约。所以圣人对于善,不会由于小而不行为,对于过错,不会因为小而不改正。行为于任何事都不用男女巫师占卜祈祷,而鬼神也不敢胜过,这可以称之为非常可贵,然而圣人却战战兢兢恐惧害怕,一天比一天谨慎,因此以无所作为而一再成功。愚蠢人的智慧,本来就很少,而所作为的事又很多,所以行动做事必然穷困。所以以端正教化,形势容易形成而必然能够成就;以邪路教化,其形势难以形成而必然会失败。舍弃容易而期望必然成功,从事于艰难而必然失败,这就是愚昧迷惑所导致的。 【说明】凡是做人的道路,心要细,志向要大,智慧要圆通,行为要方正,能力要多,事情要少。这就是做人关键!可是现今的人们偏偏不是这样,心思粗犷,大大咧咧,只想着私利私欲;志向却很小,只关注名誉地位财富,智慧呢?却用来钻牛角尖,钻进去出不来;人们的行为不方正,只想着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们的能力少却偏偏爱管的事却很多,这样的人,怎么能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呢?又怎能获得幸福与快乐呢? —————————————————— 【注释】1.齐:(qí奇)《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书·微子之命》:“克齐、圣、广、渊。”《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管子·法禁》:“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平准书》:“齐民无藏盖。”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2.挠:(nao劳)《管子·水地》:“折而不挠,勇也。”《庄子·在宥》:“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濡涂重而生椽挠,以挠椽任重涂。”《考工记·轮人》注:“其弓菑,则挠之。”这里用为弯曲之意。 3.肆:(sì似)《书·汤诰》:“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左传·昭公十二年》:“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老子·五十八章》:“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庄子·缮性》:“故不为轩冕肆志。”《韩非子·解老》:“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汉书·吴王濞传》:“不得安肆矣。”这里用为放纵、放肆之意。 4.仪:(yí遗)《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管子·宙合》:“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5.曲:(qū区)《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韩非子·饬令》:“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6.秉:(bǐng丙)《书·牧誓》:“右秉白旄以麾。”《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尔雅》:“秉,执也。”《庄子·盗跖》:“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这里用为掌握、手拿着、手持之意。 7.要:(yào耀)《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管子·五辅》:“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老子·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韩非子·扬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8.偶:(ǒu藕)《书·君奭》:“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管子·心术上》:“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韩非子·备内》:“偶叁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列子·仲尼》:“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9.执:(zhí直)《易·遁·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管子·禁藏》:“故善者執利之在,而民自美安。”《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这里用为拿、持、掌握之意。 10.持:(chí迟)《管子·版法解》:“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荀子·礼论》:“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韩非子·五蠹》:“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吕氏春秋·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这里引申为控制之意。 11.巫觋:(wū乌xí习)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男称“觋”或“祝”,女称“巫”。 12.先:(xiān仙)《关尹子·药》:“是以圣人不先物。”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列子·黄帝》:“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说文》:“先,前进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这里用为胜于,胜过,走在前面之意。 13.栗:(lì丽)《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书·皋谟》:“宽而栗。”《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大学·四章》:“‘瑟兮僩兮’者,恂慄也;”《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