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感对于摄影来说,有时候就像个伪命题。所有人拍摄的都是同样一个真实的世界,照片也没有额外的修改,那么所谓的纪实感又从何而来呢?这个时候,常常就需要跳脱于画面之外,去想象那个持相机的人的姿态了。 《走来走去》里收录的数百幅照片来自同一个摄影师,拍摄的地点就在合肥市区一条名叫三孝口的老街,方圆不过几公里的地方。这里跟中国其他城市里那些市井的街道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人也同样普通,但是这些普通的照片却一次次让我回忆起曾经路过的街市和遇见的陌生人。 这些照片从2014年开始在微博上火了,拍摄这些照片的人是一个叫做刘涛的大光头,网友们称其为“野生”摄影师。 刘涛是合肥自来水公司的一个抄表工,他的照片所拍摄的地方正是他抄表的范围,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四五站地,这里的每一个水表在哪我都清楚”。他的照片火了之后,几乎所有关于他的报道里都会在显要位置提到他作为一个“抄表工”的身份。这个身份的确很重要,但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来自于摄影师与抄表工之间的地位差距。 《走来走去》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跟它所记录的生活一样平凡、庸常,没有特殊的角度和构图,更没有让人炫目的色彩,只有生活本身偶然迸发的简单幽默,就像海鲜身上自带的盐味一样。如果仔细分析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的话,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穿着一身灰布工装的光头青年,拿着一个小小的理光GRD3卡片相机,站在人潮涌动的街头,偶尔停下来拍张照片。 这样的画面跟照片本身呈现的生活毫无违和感,刘涛甚至连蹲下去找个角度的时候都很少,因为他本身就是属于这个画面里的,就像任何一位有可能出现在他照片里的匆匆的行人一样。他在这里抄表,就像是路边的野草一样自然,因此我看照片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是在欣赏摄影师的创作。这些照片如果被随意插入到某个人旅行的照片集里,大概都不会有人觉得惊讶,甚至误以为这是自己不知道在哪里拍到的。 因为刘涛自己就是属于这照片里的,所以《走来走去》里收录的照片很难被人认为是歌颂或者批评的,这是一种更纯粹的记录,跟一个大包小包、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费尽心思专门去街上抓拍一张照片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愿意给这样的影像去附加一些标签,比如底层影像或者人文关怀之类,但事实上这些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刘涛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并不比照片里的人挣得更多,更别提所谓的同情与关怀。 这些照片里面有幽默,有心酸也有温情;但就像书名《走来走去》描绘的那样,它们就是在刘涛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偶然被犁开的那一部分生活。跟生活的本身一模一样,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纪实影像最崇高的评价。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没有刘涛一瞬间的快门的记录,这些生活的定格或许就永远不会有人知晓,正如刘涛自己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这些都是因我而存在的,我想这也正是创作的价值所在。 为了什么而拍摄?这永远是一个终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刘涛自己的回答是: “我这个工作呢,稳定。就是天气冷下雪比较难受,风里来雨里去的。但是你想想,你获得了一点自由。” 是的,自由。 欢迎互膜,交流,嗯 转载你得跟我商量 不请示我的话,我半夜敲你家门去 喜欢你就分享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