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王之乱你不知道的那点事

 天地人和w 2016-06-24

孝景皇帝,虽然是孝文皇帝的儿子,却丝毫没有孝文皇帝懂事。

因为,孝文皇帝不管是对匈奴、还是诸侯王,都选择息事宁人,而孝景皇帝,却喜欢舞刀弄枪。

当孝景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性格就暴露无遗。

有一次,大汉的太子刘启和吴国的太子刘贤下棋的时候,因为技不如人,就脸红耳赤,刘贤取得胜利之后,在刘启面前沾沾自喜,本来就很不高兴的刘启,居然一气之下,拿起棋盘砸死了刘贤。

刘贤不仅仅是刘濞的儿子,还是吴国的太子。

吴国,是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鉴于自己的儿子太过于年幼,不能制服远离长安的东南之地,于是,就让刘仲的儿子——刘濞去做了吴王,去震慑这个地方。

在刘濞前去就任之前,刘邦反复交代,你以后千万不要造反,年仅二十岁的刘濞连忙说道:不敢、不敢。

吴国,是一个拥有五十三座城市的封国。这样的封国,不可谓不小。刘邦的长子——刘肥,也仅仅拥有七十二城。汉文帝时期,齐国被一分为六,当时的大国,只有赵、楚、吴、梁等几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刘濞管理吴国时期,汉文帝允许地方封国私铸铜钱,刘濞的吴国,不仅有铜矿,而且有取之不尽的食盐,因为吴国临近大海。

在汉文帝息事宁人的年代,吴国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发展,俨然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最重要的是:吴国所铸铜钱,在汉王朝之内皆可流通,一个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的封国,可以想象到底有多富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得知,吴国的军事实力,不可谓不强。

吴国的百姓,是没有赋税的,因为吴国有钱,所以,吴国的百姓官吏对这个吴王可是相当的支持,而刘濞,对下属也很不错,很有战国四君子的风范,网络天下人才。

刘贤被刘启砸死,本着息事宁人态度的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到了吴国,可是,刘濞不服,对当时的使臣说: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了长安就葬在长安,干嘛还要送回来。于是,刘濞就派人又把刘贤的尸体送到了长安,汉文帝,主持了安葬。

但是,刘濞依然不服。

自从刘贤死后,刘濞就称病不朝,也不尽藩臣之礼。汉文帝觉得,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打死了刘贤,于是,就默许了刘濞的行为。

汉文帝的默认,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默许,大臣们前去调查,发现了刘濞是装病。于是,吴国的使者全部被知罪,这件事的发生,让刘濞感觉到了赤裸裸的威胁,就开始计划谋反。但是,有些懂事的大臣就对汉文帝讲:吴王可能是因为死了儿子,才闭门不出的,所以才装病,如今朝廷逼的急,刘濞恐怕会造反,不如放了吴国的使者。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汉文帝就放了吴国的使者,并且对刘濞说,你以后不用来朝拜了。而且还赐给了刘濞椅几和手杖。

就这样,看似尖锐的矛盾被汉文帝用德化化解。

天子一号谋臣——晁错

晁错,可以说是西汉王朝即贾谊之后又一个名臣,之所以说是名臣,是因为,这个人有本事。

晁错,从小学习的还是法家思想,写的一手好文章,汉文帝的时候,朝廷要征调研究尚书的人,晁错在被派遣之列。

所以,晁错,即是法家思想者,也是儒家思想者。

不仅如此,晁错对汉文帝讲:身为储君的太子,需要学习的是治国方略。汉文帝觉得靠谱,就让晁错去当刘启的老师,刘启对晁错,也是言听计从。

汉文帝十一年,面对匈奴的不断挑衅,晁错坚决主战,提出了四个意见,武器要精锐、兵士要勇猛、将领有谋略,君主择良将。

汉文帝虽然赞赏,但是本着私事宁人、致力于发展生产,并未采纳这一意见。

既然不打,那就得守,于是,晁错又上书,建议守边劝农,也就是要往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派遣更多的百姓,种地,建城。还提出了用粟换爵位的办法。减轻刑罚,用粮食抵罪等等。

汉文帝对晁错,非常欣赏,但却不能重用,因为,汉文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晁错需要的是功名利禄。

所以,晁错也对汉文帝讲过,诸侯国的势力,必须削弱,但是,汉文帝,不愿意干。

虽然,汉文帝不愿意干,但是,刘启愿意干。

因为,汉文帝一生勤勤恳恳,小心翼翼,不愿意惹是生非,但是,作为晁错学生的汉景帝,需要的更多的是大一统,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汉景帝即位之后,身为帝师的晁错备受尊崇,可谓是言听计从。

作为法家代表的晁错,对于诸侯王问题,一直非常关心,并且,态度坚决——藩必须削!

关于削藩问题,晁错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削也反,不削也反。削之,祸小,不削,反之祸大。

晁错的认识是对的,现在削藩,诸侯国准备不充分,朝廷先下先手,诸侯国只能被束手就擒,就算是造反,也是仓促应对,如果,朝廷不削藩,等到诸侯王主动造反,后果就不堪想象。

刘启,杀过刘贤,对于这个问题,汉景帝认为:吴王,早晚会反。

所以,汉景帝对晁错的意见很赞同。

虽然皇帝赞同,但是群臣都反对。就连晁错的父亲都反对,削藩,往好的说,是为了大一统,忘坏的说,就是为了晁错个人的理想而使得刘氏内讧。得罪人的事,都不愿意干。更何况是得罪天下人,简直就是恶人。

但,晁错,为了心中的理想,依旧坚持削藩,更加上皇帝的支持,晁错的父亲,自杀了。

好在皇帝支持,削藩政策有条不紊的推进。

景帝三年,楚王刘戊来朝廷给薄太后服丧,却被发现有淫乱之事,这个事情被晁错发现之后,认为这是削藩的天赐良机,就建议皇帝杀掉刘戊,废掉楚国。景帝虽然支持晁错的意见,却不愿意杀刘戊,削减了刘戊的东海郡。胶西王因为卖爵位的时候舞弊,削减了六个县。

处于汉邦国到汉帝国过渡之间的这段时间,名义上,封国拥有绝对的自治权,除了皇帝称号,这也是中国分封制度的根本。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标志着:经过秦帝国之后的汉邦国,不愿意继续做一个邦国,和李斯一样,作为法家思想代表的晁错和汉景帝,很希望汉邦国成为和秦帝国一样的国家。

所以,汉邦国要想成为汉帝国,必须改革。

当时,最大的封国,齐国已经被分为六个国家,剩下的吴、楚、梁、赵四个大国。

赵国被割出河间郡、楚国被割东海郡、梁国是自己的弟弟。所以,头等大事,就是如何面对吴国。

吴王刘濞有一点不同,比如说楚王,可以借刘戊入京的时候强行削减,但是,汉文帝曾经允许吴王刘濞有生之年不用进京。

很显然,吴国,必须用军事手段解决。

但是,朝廷并不这样以为,朝廷以为可以用解决赵王和楚王的办法来解决。

景帝对刘濞下令,要削减吴国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吴王刘濞接到指令,认为,已经到了不得不翻脸的地步。所以,刘濞就非常干脆的干掉了中央派到吴国的所有官吏。

吴王刘濞这样做,是有底气的,因为,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这六个诸侯王也因为削藩的问题,对朝廷有仇恨,所以,能征善战的刘濞振臂一呼,这六个诸侯王马上同意。

七个诸侯王全部叛乱,吴楚联军竟有三十余万众。再加上赵国、胶西、胶东、淄川和济南王的军队,全国可谓乱成一团。

朝廷闻讯,景帝骇然。

惊慌失措的汉景帝连忙召集晁错讨论出兵对策。

晁错对汉景帝讲:把全国军队交给某一个人指挥,是极其不安全的。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后方。

这时,窦婴紧急求见汉景帝,说袁盎求见。

袁盎来见汉景帝,说,自己有良策平定吴楚七王之乱,但要求单独会见。

汉景帝同意了。

袁盎说道:平定吴楚七王之乱,杀掉晁错就够了。

其实,虽然是袁盎对皇帝讲的,但却不是袁盎一个人的意思,而是天下人共同的意思。

这个天下人,就是除了晁错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汉景帝。

其实,汉景帝并不想杀,就在汉景帝得知齐国叛乱之后,首先找晁错商议对策,晁错却说:皇帝你御驾亲征,我留守朝堂。

汉景帝默然。

这时候,朝廷大臣之中,丞相、中尉、廷尉联合上奏,要求处死晁错。

再加上,吴楚七王叛乱所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汉景帝,不得已,同意了袁盎的上书。

虽然,汉景帝同意了诛杀晁错的建议,但,汉景帝却不想亲自杀他。

皇帝既然已经同意杀,但怎么杀,皇帝却没有说明,总不能去晁错的府上去抄家吧!于是,以袁盎为核心的中央朝臣让当时的中尉陈嘉去请晁错上堂议政,讨论如何平叛。

对于这个消息,晁错深信不疑。

因为,作为天字一号谋臣的晁错,总会在朝廷有危机的时候出谋献策。

于是,晁错兴高采烈的去见皇帝。

可是,载着晁错的马车到了街市上,却停下了车,宣读了皇帝的诏书,就这样,穿着官服的晁错在街上被腰斩。

这样的结局,对于晁错而言,不可谓不幸,自古文臣死谏,武臣死战,晁错的死是前者。

晁错死后,汉景帝马上派袁盎到吴国,向吴国通报晁错已死、你可以退兵的意思。

可是,刘濞对袁盎非常器重,这个器重,不是言听计从,而是,你得跟我干。

刘濞也很大方,让袁盎当大将军,统帅吴楚大军。袁盎却不肯,执意逃走。

这样的袁盎十分狼狈的回到了朝廷,汇报了军情。

晁错死了,可是,吴楚大军依旧继续进攻梁国,没有丝毫退兵的意思。

这件事,不仅仅是从袁盎的口中带回来的,也是从邓公从前线带回来的。也叫邓先。(出自《汉书》)

邓公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仆射。专门管当时的战地情报。

本来,满心欢喜的汉景帝以为,诛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大臣,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朝廷也不允许再次削藩,吴楚军队应该撤退了吧。

可是,吴楚军队,不仅不撤,反而进攻的越来越激烈。

邓公对汉景帝讲:吴王谋反,是准备了数十年的,因为被削减封地而要求诛杀晁错,不过是个借口。现在,坚持削藩的晁错被杀,恐怕天下没人敢讲真话了。

汉景帝再次默然。

汉景帝并不想杀晁错,但是,满朝文武皆曰可杀,所以,不得不杀。

汉景帝问:为什么?

邓公讲到:晁错担心诸侯王国势力不断壮大,从而威胁中央。所以,才要求中央政府削减地方封国封地,目标自然是为了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对后世都是有好处的。如今,削藩刚刚开始,就诛杀了晁错全家,这使得诸侯王们十分高兴,而使得忠臣们不敢讲真话。

汉景帝面对吴楚军队进攻梁国的现实状况,对诛杀晁错的事情表示十分的后悔。

这时候,晁错已死,国家已经没有久经沙场的栋梁之才,刘濞认为:汉景帝懦弱不堪,于是,自称皇帝,和汉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面对这一切,此时此刻,汉景帝下定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削藩。

这也算对已经死去的晁错,做的最后一个交代。

汉景帝做的第一个决定,启用周亚夫。

周亚夫,是周勃的小儿子,也是汉文帝临终前的交代!

汉景帝的部署如下:率先剿灭吴楚联军,牵制赵国和齐地的军队。首先,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率领三十六员将军扫荡吴楚军队。派遣郦寄进攻赵国;派遣栾布进攻齐地各个叛国。派遣大将军窦婴驻扎荥阳,监视齐、赵两地的动向。

吴楚大军的东进之路,在梁国遭受了致命的抵抗。梁王刘武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防御,另一方面,急向车骑将军周亚夫求援。

可是,周亚夫却按兵不动。

因为,周亚夫和汉景帝有过承诺:吴楚联军势大,不可正面交锋,要依靠梁军拖住吴楚军队,伺机切断吴楚军队补给线,从而打败吴楚军队。

求援不得的刘武,只好向自己的哥哥汉景帝求援,汉景帝要求周亚夫援助梁国,周亚夫依然不行动。

无奈,求援不得的刘武,只好任命自己的人拼死抵抗。

其实,周亚夫也没闲着,急忙带领军队绕过吴楚军队,从蓝田绕道武关、直达雒阳,从荥阳再到昌邑,对吴楚军队造成了侧面保卫之势。

感到紧张的吴楚军队,刘濞马上对周亚夫发动了进攻。

其实,这早在周亚夫的意料之中——如果刘濞不进攻,吴楚粮道被切断,吴楚必败无疑;如果刘濞进攻,吴楚军队必定作战不力。

于是,周亚夫专门放松了军营东南方向的守备任务。却派人去防守西北。

得知消息的刘濞认为:周亚夫不过如此。

因为,刘濞扬言要进攻东南,实际上却计划进攻西北。

欲擒故纵之计,就此形成。

刘濞亲率大军进攻周亚夫军营的西北角,战局和刘濞想的完全不一样,吴楚的精锐部队久攻不下,反而被周亚夫所击溃。

刘濞只好逃亡,或许是逃回大本营。

上天没有再次给刘濞机会,汉军的穷追不舍,使得吴王刘濞不得不继续往南逃窜,退守东越。

可是,越人却将刘濞的脑袋献给了皇帝。

就这样,声势浩大的吴楚联军就这样被迅速瓦解。

在齐国,胶西、胶东、淄川围攻齐国临淄三月不下,栾布率军前往平叛,再加上吴楚联军的溃败,三王都只好退回自己的封地。胶西王的儿子刘德认为,既然已经反了,那就干脆袭击汉军,如果战败退居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汉军将领斥责他叛乱,胶西王只好自杀。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全部被俘被诛。

在赵国,赵王本来计划和匈奴联合进攻中央政府,然而,听闻吴楚兵败的消息,匈奴按兵不动,郦寄又久攻不下,赵王刘遂只好死守邯郸。

齐国被平定之后,栾布率领大军和郦寄汇合,水淹邯郸。

自此,西汉七国之乱终于画上句号。

可是,本来守城有功的齐王刘闾,却因为和胶西王有联系而被诛。

或许,这是汉景帝为了纪念晁错,而继续进行的削藩。

吴国、齐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全部被废除。汉景帝根据西汉第一名臣——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楚国为四个小国,分封十三个小诸侯国。取消诸侯王管理国政的权利,改由中央派遣。

换句话说,汉景帝此次的改革,完全是西汉的李斯版本。

不一样的是,李斯的版本,他们连名义都没有,西汉版本,他们有名而无实。

但有一个相同,只享有租税权利。

版权声明:本文系微信公号 读史阅世 约作家 炎华氏 梦LOVE游 原创作品。作者禁止未经许可的转载。感谢大家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