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承中医文化 用上品中药做上品中医
2016-06-24 | 阅:  转:  |  分享 
  
大部分现代人对于中医药的认知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只是知道它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经验积累的产物之一,细节性深层次的东西却多不了解。殊不知不仅药分“上、中、下”三品,医也有“尚、中、庸”三类。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区别在于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在中药发展史中,中药名字的由来也有很多传说,很是有趣。例如这“白头翁”相传是唐代诗人杜甫所起。



传说当年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白芍是华佗的妻子发现的。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书去了。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尝过了它的叶、茎、花,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

这样类似的传说不盛枚举,内容的真实性也早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药在这上千年的历史潮流中带给人类的帮助。现如今人们更愿意接受西医治疗,因为现代人无论什么事情多追求的是快节奏!但却常常忽略我们该搞清楚的问题是健康而不是速度!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有著“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强调的是医者区别。所谓“上医”是指能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对未发之病做出预防和调理而达到调养身心,强身健体之效。尚品良医,用上品中药!

因此做为现代人的我们,东有尚医堂,北有同仁堂!不仅仅是一句谚语,也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再接受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要辩证的择医用药,做到择上医防病,选上药服用。用上品中药,做尚品中医,是每个从医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献花(0)
+1
(本文系中医百科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