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得志其寿不永

 tangwhat 2016-06-24

少年得志  其寿不永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前面已经写过屈原了,而且屈原的知名度很高,而贾生的知名度比不上屈原,甚至一些长沙人也不知道的,所以,这里只说贾生。

贾生就是贾谊。贾谊是汉文帝时候的一名知识分子,和屈原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一生,大致走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俊才遇伯乐。我们都知道,科考取士是隋唐兴起的制度,隋唐以前,人才能否得到使用,主要靠地方推荐,在汉代尤其如此。贾谊年少便才华横溢,《史记》中是这样说的:“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书属文称于郡中。”这就是说,贾谊虽然年纪不大,但通晓诗书等典籍,而且还善于写文章,这在天下文盲绝对多的时代,贾谊年纪轻轻就这样由才学,当然在当地是很有名的了。韩愈曾在其短文《马说》中感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贾谊很幸运,他遇到了一名伯乐。这位伯乐就是后来官至廷尉的吴公,吴公其时为河南的地方行政长官,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官员,听说贾谊后,便把贾谊“召置门下,甚爱幸。”吴公治理地方很有一套,政绩斐然,与秦丞相李斯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汉文帝便把吴公提拔到朝中做廷尉,到了朝廷,吴公便向汉文帝推荐贾谊,汉文帝也很爱惜人才,便把贾谊召为博士(这里的博士和我们现在的博士概念完全不同。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当然,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职,但是,贾谊从此有了近距离进出最高统治者的机会。年少怀才,便遇伯乐,这是贾谊人生中的一大幸。

俊才遭嫉妒。当博士时,贾谊才二十来岁,在众博士中最年轻,但最有才华。每当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而且他说出来,正是这些老先生想说而又表达不出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是自己不能比的。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郎中令所属有太中大夫等,秩比千石,掌议论。用现在的官职比方,大概比国家部委局里的司长稍高一点,但太中大夫常在皇帝身边行走,这则不是司长所能及的)。在太中大夫任内,贾谊便认真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针对时弊向汉文帝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可惜的是当时汉文帝觉得自己屁股还没有坐稳龙椅(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小老婆生,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原在山西晋阳做代王,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在当朝大臣周勃和陈平力主下才登上了皇帝宝座。有学者这样认为:文帝即位,实际是刘姓宗室集团与功臣集团之间相互妥协、精心谋划的结果,是最高统治集团进行的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是皇权体制的重新组合。皇权这种结构关系,使文帝不可能推动积极有为的政策。刘恒之“势”天生不足,必须掩饰自己的权欲,必须实行妥协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团出现过敏反映,诱发不测事件),贾谊的很多合理化建议都没有得到实行。但汉文帝还是采纳了一些,也因此使国家的治理和皇权的巩固有了一些成效。于是,汉文帝决定提拔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贾谊进入公卿之职位,也就是说,汉文帝想让贾谊进入朝廷的“一品官员”的队伍。年纪轻轻,没有一寸战功,只凭口舌之能就获如此高位,这一下就使得那些为刘氏打天下而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们不满了。《史记》这样记载老臣们讨论这件事情时的心理和言行:“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这些老臣们,尤其是绛侯周勃一手把刘恒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们的话汉文帝不得不听。于是,贾谊也就没有进入了公卿之列。李白曾经有这样的诗句写此事:“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才高被嫉,这是贾谊一生中不幸的开始。

俊才被贬谪。不能进入公卿之列仅仅是不幸的开始。不能任公卿不说,汉文帝就此还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且把他支得远远的: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老师,同时也帮助“学生”处理一些事务)。在汉代,长沙属于偏远之地,用贾谊的话说,是“卑湿”之处。贾谊认为自己到了样的地方,肯定活不长。赴任途中,经过屈原沉江处,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屈原的遭遇,于是写下了《吊屈原赋》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在一路郁闷之中,贾谊到了任所。在任的第三年,有一天,一直猫头鹰飞进了他的住房停在了他的座位旁,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也是自己寿命不长的预兆,于是,就写了一篇感伤人生、悲叹世事的《鸱枭赋》。任上有什么作为,《史记》没有记载。在这两篇赋中,贾谊没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总认为是世道昏庸、不公。这应该是贾谊人生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贬谪,当然只是其不幸人生中的一段插曲。

俊才伤心死。贾谊死前,眼前曾经闪现过他认为“希望来了”的亮光。写了《鸱枭赋》后的一年多,他突然接到了汉文帝召见的喜讯,他以为汉文帝要重新起用他了,他兴高采烈地赶到了京城。汉文帝见到他也很高兴,在未央宫前面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于是汉文帝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贾谊口才非常好,把鬼神的事情讲得头头是道,汉文帝也听得津津有味,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这件事情很有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题目为《贾生》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是,汉文帝并没有起用贾谊,在京城待了没有多久,还是叫贾谊去给自己的儿子当老师,只是“学生”换成了自己很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其间,贾谊就国家大政数次上书汉文帝,但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估计这叫贾谊很伤心。最伤心的事情来了:梁怀王这个学生很喜欢读书学习,估计也很听老师的话,所以贾谊也很喜欢他。俗话说:“逗人爱,死得快”。这句话应在了梁怀王身上。一次,梁怀王在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非常伤心,自责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梁怀王的死自己是有责任的,“哭泣岁余,亦死。”(哭了一年多,也死了)。至此,贾谊走完了以喜剧开始悲剧结尾的一生。

贾谊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他确实是汉代杰出的人才,这不仅仅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还指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这从他传世的几篇著名的政论宏文如《陈政事书》和《过秦论》等就可以看得出。《汉书》借汉代大学者刘向之口给予贾谊很高的评价:“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因为贾谊的遭遇和屈原有相似之处,所以司马迁将两人合在一个“传”里,司马迁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投书以吊屈原。”但心平气和地说,两人还是各有不同、互有高下的:

在品德上:一心为国家为君王。

在命运上:遭人嫉妒,华才不遇,贬谪流放,忧伤忧愤而死。

在文学上,屈原的贡献显然不是贾谊所能够比的,尽管贾谊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章。

在政事上,贾谊的贡献是屈原所不能比的,尽管屈原也参与政事。

但细想一下,如果说屈原之死全因小人进谗国君昏庸所致,那么,贾谊之死还有不同,这就是少年得志,高谈阔论,不知世故,不顾人情,招致嫉害。

但我以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最高统治者杀死了这些珍贵的才俊。屈原自不必说。贾谊从长沙回到京城为梁怀王老师时,嫉妒和诽谤他的头号人物周勃已经被罢免了丞相之职,也就是说提拔贾谊的最大障碍已经没有了,但是,汉文帝仍然没有“起用”他,这是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才,在最高统治者眼里只是工具,想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一边。你想,汉文帝能够重用一个“自愧不如”的人才吗?司马迁写汉文帝的这句自叹很有意思,李商隐的那首《贾生》也很有意思。

因此,这就注定了贾谊的命运:少年得志,其寿不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