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首领宋江等人攻下了祝家庄,劫掠走了祝家庄的粮食和财物,便自顾自回梁山去了。而一开始攻打祝家庄之前,众人曾经定下四个目标,其中之一便是要将李应拉入梁山泊。但是,李应是李家庄的领头人,早已经和祝、扈两个庄子站在了同一战线。在有梁山泊这样的绿林好汉前来抢掠时,一个庄子受到攻击,其他两个庄子的人便会前来帮助。 但是在三庄结盟之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联盟关系破裂。那就是偷鸡贼时迁的出现,他和同行的杨雄、石秀准备前往梁山泊,投入宋江门下。因此他自称是梁山泊的人,但是还不是正式的梁山好汉。三人和李家庄的管家杜兴颇有交情,于是杜兴便去求庄主李应出面保释时迁,李应休书一份给祝家庄庄主希望能给个人情,但是祝家庄庄主并没有卖他这个人情。反而倒打一耙说李应和梁山泊有所勾结,于是两个庄子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
这件事令李应感到措手不及的事情,便是在宋江带领梁山泊一众人浩浩荡荡地走了以后。有一个本州知府,并执事若干,三五随从到李应家中兴师问罪来了。知府询问他祝家庄被劫掠一事,李应声称自己有伤在身,一直在家养伤,对此事毫不知情。但是知府又说祝家庄告他勾结梁山的贼寇,里通内外收了梁山许多好处,给梁山泊通风报信,致使梁山泊攻破了祝家庄。
当然,这一切都是宋江的安排。在攻破祝家庄后演了这么一出戏,将李应骗上梁山。 在我们后人看来,宋江设计的这个骗局一点也不高明,甚至可以说是拙劣,漏洞百出。其中最为明显的漏洞有三:
其二,捉拿嫌疑人都是都头的事情,堂堂一个知府怎么会亲自前来。 其三,如果真的要捉拿李应,知府派出的人也太少了。李家庄是大庄,李应又是庄主,如果反抗起来肯定是一场恶战。城县捉拿晁盖的时候,派出了一百来人,而李家庄这么一个大庄,三五十人绝对是不够的。 这些漏洞在我们看来如此明显,而李应作为庄主,头脑一定聪明,为何他反而看不穿呢。分析起来,原因如下:
而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祝家庄物资丰富,这一场战斗要的不过是祝家庄的粮食和财物罢了。在那个朝廷动荡,兵荒马乱的年代中,物资是很重要的。而梁山这样的绿林好汉看上的东西多半是抢,连带着杀人放火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三个庄子才结下联盟,要共同抵御梁山,保卫自己村子的财产。李家庄的管家杜兴也说了,“现在三个庄子结下誓愿,同一战线,一旦有一个庄子受难,其他两个庄子需要伸出援手,以免梁山好汉前来夺取粮食,需要共同帮助”。李应在这一点上很是理亏。
因为他是一庄之主,既然已经答应了,若是连时迁这样一个小人物都救不出,会有失面子。但是同时,他心里也很明白自己这种行为无疑是将自己与反贼扯上了关系,所以当宋江手下假扮的知府前来问话时,他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揣测是真是假而急于辩驳自己没有伙同梁山。也正是因为他做了有违三家盟约的亏心事,所以才跟着“知府”前去慢慢对峙。
这是当时社会的通状,平民百姓见了官员便如同老鼠见了猫咪一样。 李应的表现,并不是特例,而是整个时代百姓的普遍写照。《水浒传》其他人也有这种表现,例如大名鼎鼎的梁山泊老大宋江,在去华州解救鲁智深的时候,就曾扮作官员,骗过了许多人,从而顺利地解救了鲁智深等人。这件事情中,宋江便是利用了一种畏官心理。宋江恨高俅恨得咬牙切齿,但是真正面对时,却不免低眉顺耳不敢造次。这个整个时代的通病,这种民众畏惧官员,下级畏惧上层的心理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人心中,无法磨灭。
而最后一点,也是体现了宋江的智慧,他的设计虽有漏洞,但是选人上却是十分周密的。假扮知府和执事的都是读书人,要么是曾经当过官,要么是预备走上仕途却上梁山的人,所以他们装起来,让人无从怀疑。况且,李家庄众人大多都是粗人,没有人会细究这些细枝末节。同时,这件事策划实施的时候,李应根本没有机会前去衙门打听消息。一行人进了庄子,直奔主题便将人带走了,毫不拖泥带水,没有给李家庄的人留下思考其中是否有诈的机会。从“知府”的出现,李应便在一种紧张惶恐的心理状态下,他想的一直是如何撇清自己与梁山的关系,表明自己的清白,根本没有精力去想其他的。 拉李应入伙,可谓是精心设计。这只是一个开端,此时宋江已经有了网络人才,大力壮大梁山的打算了。 文|峰揽山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