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看”历史课本

 昵称15221501 2016-06-24

近几年来,历史高考都特别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从2005年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历史科高考试题来看,教材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约在40%至60%之间,可见吃透教材、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少学生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了,但不少课本基础知识还是记不清,经常张冠李戴,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看课本不仅仅在次数的多少,更重要的还要有正确的看书方法。以下是我指导高三文科学生自主复习时如何看历史课本的点滴体会。

一、看书的时间要合理安排

现在不少高三文科学生都有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拿到哪本书就看哪本书,翻到哪一页就看哪一页,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对看书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安排。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较有规律的,这为我们合理安排时间看书复习奠定了基础,具体办法如下:

1.看书复习的时间必须在上课内容被遗忘之前。在不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情况下,看书复习的时间最好靠前,二者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且最好安排在自己的记忆高潮时段,这样才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下一节历史课上课之前必须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化整为零,基础知识才能记得准确。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搞“突击”:集中用几天的时间来记忆复习一章的内容。用这种方式复习即使当时记住了,但由于记忆量大,效果也不会很好。这不仅会为以后的复习留下包袱,而且还可能影响到这几天其他学科的学习。

2.第一轮复习时,每次看书的时间段可短一些,以30—40分钟一次为宜,每周还要安排一两个时间段来看书复习前一两周的内容;第二、三轮复习时,由于知识密度加大,看书的时间段应增加,以50—60分钟一次为宜,且最好每天都要有一个时间段来看书复习。

二、每遍看书都要有侧重点

不少同学反映: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了,但还是觉得打开书好像什么都知道,闭上书就糊涂了,多看几遍也没啥改善。其实,记忆的效果与投入的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记忆应以理解为基础,为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每遍看书都不能简单的重复,都应有侧重点。具体来说:

第一遍复习时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对历史基本知识准确、熟练、全面的把握。对教材的每一章节的标题、目录、主干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结论、课本中的地图、插图、表格、重要小字都要一一过目。要理清各标题、要点间的联系,记住课本上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每次看书应以一节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在安排的时间内,应能复习完本节内容。在具体看书过程中,对较熟悉和不大重要的课本内容,以一个目录为阅读单位;对不熟悉和重要的课本内容,以一个自然段为一个阅读单位。在看完一个目录或自然段后,即闭上书,回忆本目录或本自然段的要点,如都能回忆起来,就接着往下看;如有的要点不能回忆起来,就马上打开书,仔细阅读并记住该要点内容。当一节内容看完后,即关上书,拿出笔来,把节标题与各目录间的关系、目录与各自然段间的关系、各要点列出,整理出本节的提纲,形成知识链,这是理解教材的基础。对“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等句子中的关键词“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和“《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等定性句子要特别留意,最好动手写一写。课本上对它们已有了准确的概括,考试时只需要背出来就行了,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有较高的得分率。

第二遍复习时,以单元知识为主,注重课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把握。这样才能把基本的历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在掌握每一节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单元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及其与阶段特征的关系。如“明清时期”这一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在明确其阶段特征为: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盛”表现在: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③传统朝贡外交达到顶峰;④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但这个“盛”是封建社会的“盛”。“衰”表现在: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③政府严格箝制思想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及文学作品的出现;④从海禁到闭,落后于世界潮流;⑤在世界资本主义已成潮流的情况下,仍沿着封建老路发展。这样重点由第一遍复习的“点”提升到这一遍复习的“面”。另外还要注意前后相似、相关的知识的归纳,理出一些小而精的专题内容,如复习明清时期的商业时,可以联想到商代、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商业状况和特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区别出它们的不同,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为下一阶段看书打下牢固基础。

第三遍复习时以专题为线索,注重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考试来看,选择题都是以专题归纳形式进行的。如2004年高考试题的“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2005年高考试题中“各种思想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社会进步”专题。本次复习选专题时须与老师多商谈,要选那些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专题,选那些与国际、国内重点热点事件密切联系的内容,选那些能反映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的内容,选那些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内容,选那些能与政治、地理学科进行迁移渗透的内容。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同学还可以打破教材体系,把中外不同时期的相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

三、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

每个学生的记忆、理解、归纳、概括能力不同,上课时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课堂知识在课本中的地位也不同,因此,看书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以基础较好的、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将上述第一、二遍看书方法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第三遍复习上;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同学对上述第一、二遍复习办法特别要注意,对第三遍复习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区别对待。对主干知识要特别留意;对带星号的内容、没有现实意义和与其他学科没有渗透点的小字内容,要敢于取舍。《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要记忆的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次数应多一些,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四、要注意的问题

1.要动眼、动手、动脑

看书时不能只动眼,还须动手、动脑。对一些难写的或易误写的字(如“张謇”的“謇”字、“霍去病”的“霍”字)和关键词句,要动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对老师上课重点讲述的问题要作一定的思考,存疑的地方要作好标记,以便向老师问清楚。在动脑理解的基础上动手整理出本节、本章、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和专题结构,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毕竟只有闭上书后能准确地写出来,才能证明你真正的记住了;要不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你还发觉不了。

2.看、练结合

我们对课本内容记住了、理解了,只是从课本所设的角度来说的。要能换个情境从新的角度来考察,也能记住、理解和运用,才能表明你学的知识才是活的,才是真正有用的。因此,在看完一节、一章、一个单元、一本书、一个专题后,须及时找一些相关试题来做,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忆,还能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我们记住这些基础知识,毕竟还要通过高考答题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与历史地图册相结合

历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地图知识几乎年年都有,同时地图册还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和补充课本内容,再加上课本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活动及其过程在地图册上都有体现,因此课本与地图册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础好的同学甚至还可以以地图册为线索来回忆、归纳课本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准确、牢固的掌握好历史教材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提升历史学科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