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词类活用教案
2016-06-24 | 阅:  转:  |  分享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所以名词后
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1晋师军于庐柳。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后妃率九嫔蚕于郊。蚕于郊:在郊外养蚕。《吕氏春秋·上农》
3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
《國語·越語》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
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1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
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3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8、形容詞和名詞連接,並
不修飾名詞,則該形容詞多活用為動詞。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9、如果形容詞和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1君子正
其衣冠。《論語·堯曰》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韓非子·說難》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10、如果同一個名詞連續使用,則其中一個活用為動詞。1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
論》2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如果兩個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則前者活用為動詞。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4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5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禮記·禮運》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前进。《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
食,曰:‘子房前!’”前,到前面来。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毛之地鱼肉百姓衣冠禽兽在电脑上键入一行字。
不甘后人这回他可铁了心啦。名词用作状语状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
、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和限制。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如果要充当状语
,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我们在教室上课。名词作状语
并不是词类活用。教材说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里来谈。”不同意有些语法著作把这种现象算作名词用如动词。原因为
:(1)能处于状语位置的并非只有副词,形容词也经常用作状语。(2)就古代汉语而言,作状语是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不能算临时性的活
用。(1)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
A: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趋向或方位,译为(往、到、在)……;1李斯《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
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4二十年,始皇东游。《史记·始皇本纪》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6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
7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孟子·梁惠王上》B: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古今用法一致。例:今天我休息;朝
辞白帝彩云间。《左传·成公二年》:“癸酉,师陈于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用“而”或“以”连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客孟尝君》但古代汉语中“日、月、岁”作状语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1)岁、月、日作状
语+行动性动词,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翻译成“歲歲”(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1吾日三省(xǐng)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论语·学而》2良庖歲更刀,割
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3今
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孟子·滕文公下》(2)日字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形容词、性质变化动词,译成“一天天地、一天比
一天的、一月月地”。1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2“自吾氏三世居
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自从我家三代人住在空上地方,到现在一共六十年了,但是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
)柳宗元《捕蛇者说》(3)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溯,日+主语可译成“往日”或“从前”;1“日
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往日君王把骊姬作为夫人,[废了原太子申生而欲立骊姬之子奚齐]百姓的憎恨之心本来就都产生出来
了。)《国语·晋语》2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複也。
(《左傳昭公十六年》)(起:韓起)(4)时用在主语前,表示及时、按时、当时;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2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普通名词作状语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
状语,这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表示比喻。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1《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2《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3《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4《史记·魏公子
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5《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视拜六国之相后富贵而归的苏
秦。)6《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另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7陵迟而
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②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1《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
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2《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3《史记·孙
子吴起列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对待宾客的态度去对待他。
4《汉书·鲍宣传》:“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国语·鲁语》:“舜勤
于民事而野死。”《礼记·檀弓上》:“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墙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④表
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工具”指具体的东西。1《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战国
策·秦策三》:“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3《史记·商君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徇,示众)4《汉书·霍光传》:“群
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5《梦溪笔谈·活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6柳宗元《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
入。”7“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杖打死你。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依凭”指抽象的东西。1《史记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墨子·公输》:“吾义固不杀人。”3《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4《史记·留侯世家》:“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
不受辱,故恐而亡匿。”5“人不可貌
(表根据)相,海水不可斗(工具)量”。
6《魏公子列传》:“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名词用作状语
的识别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
,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
状语例蚕食鲸吞口诛笔伐风餐露宿土崩瓦解星罗棋布
街谈巷议野战军空降兵刀削面
小笼蒸包油炸糕函授面谈
敌人只好龟缩在战壕里。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
国。国家领导人电贺我奥运健儿。形容
词用如动词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如贤、愚、善、恶、艰、险、老、少、大、小、方圆、远、近、窈窕、慷慨、从容、
憔悴等等。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特点。
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1傾奪鄰國,而雄諸侯。(賈思勰《齊民要術序》)“雄”本是強
有力的,傑出的意思,這裏解作稱雄,“雄諸侯”就是在諸侯間稱雄。2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史記·信陵君列傳》)
“多客”就是有許多食客。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前出師表》)“遠小人”就是遠離小人。4“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5“楚左尹项伯者,
素善留侯张良。”——“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一
般情况下如形容词后连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如果形容词用如动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在后边加时态助词“了”、“着”或“
起来”、“下去”等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从表示某种
性质转指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具体事物。”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后作“披”。穿着)②吾与汝戮力平险。
《列子·汤问》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梁惠王上》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在句子中,本来只有动作意义,但有时也
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意义,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和“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有“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家里的收入”的意思。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蝉山记》
“至”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有“到达的人”的意思。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文言文中,數詞一般活用為動詞。①六王畢,四
海一。(杜牧《阿房宮賦》)②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詩·秦風·黃鳥》“人百其身”,意思是“說一身百死猶為之”③楚人惡君之二三其
德也。《呂相絕秦》“二三其德”是說其人心反復無常。④“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在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
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
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
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
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2、名词、形容词在辅助性代词所的前后,名词用如动词。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7、名词用“而”连接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
如动词。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并列)、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作用。
《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②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1《列子·说符》“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
出。”2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3《韓非子·五蠧》遂王天下。
4因面峰腋寺,作爲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③这两个名词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
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补语。《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2、名词、形容词在辅助性代词所的前后
,名词用如动词。①“所”字结构:
1“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说明已经活用
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2《
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
3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
陳涉世家》4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爲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
列傳》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
后面时,活用为动词。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可妻:可以娶妻。《论语·公冶长》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不能穷:不能走到
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1
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2晋灵公不君。《左传·
宣公二年》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4从弟子女十人
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
“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
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2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記
·淮陰侯列傳》3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4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國策·齊策》5管仲世所謂
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
语法实词部分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
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A、早期没有为一些
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
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动词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三、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
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
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
类。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
当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
词,作急速讲。“疾”同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
活用而是兼类。“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
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
类:“废寝忘食”;“多食蔬菜少食肉”。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如: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
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
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
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是
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史记·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使田忌将而往。”使主谓宾1、不及物动词的使
动用法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上了宾语,一般是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②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④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⑤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⑥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⑦故天下皆以扁鹊能生死人。不及物动词
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宾语。《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能来也。”《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
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动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左传·宣公二年》:“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有些使动用法通过改变读音和本义加
以区别。《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墨子·公输》:“子墨子曰:‘胡
不见我于王?’”贾谊《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序八州而
朝同列。”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况。例如:《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草,粗
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食让他(冯谖)吃”。(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
·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聊斋志异·促织》:“昂其值
,居为奇货。”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它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
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韩非子·说林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大不可小也。’”(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
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①尔欲吴王我乎?
“吴王我”是说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臣子”是说使伊尹为臣。
③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肉白骨”是说使白骨生肉。④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列传》)“将孙膑”是说使孙膑为将。1《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
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3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
,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4《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5《史记·苏秦列传》:“王
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刘向《新序·
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美你发廊迷你裙舒肝片
快胃片清脑丸独善其身
祸国殃民沉鱼落雁
这件事真笑人。这孩
子真气人。活跃市场经济。丰富词汇。留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主语〕益奇之以为主意动用法
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
容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谓宾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
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
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
一样。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
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这
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工师
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人的认识人的行动变化者:主语
变化者:宾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1《战国策
·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2《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老子》:“……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汉书·赵充国
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5《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6《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7《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8《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9《韩非子·难三》:“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
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1《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3《谷梁传·僖公
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4《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践踏、蹂躏)吾弟;令我百年后,皆鱼肉之
矣。”5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6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7王安石《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8《孟子·尽心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9《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淮南子·汜论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自惭形秽不耻下问老王是一个重农业轻工业的领导干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相同处: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不同处: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德,感谢……的恩德。《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用手提着。《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衣戴帽。《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本义是车前横木)而听之。”式,凭轼。《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醢,把……剁成肉酱;脯,把……做成肉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刃杀。《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赵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赵氏的子孙做诸侯的人,他们的继承侯位的子孙还有存在的吗?)《触龙说赵太后》
献花(0)
+1
(本文系君子去甚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