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贤新叶村推倒重来变美 有奉贤西伯利亚之称

 rnczd 2016-06-24

农民基本家家住进别墅,生活配套一应俱全;田野阡陌间,一排排樱花树和梧桐树迎风伸展,别样的乡村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村民们争相表示,不出村子,就能过上不输城里人的生活,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位于黄浦江边的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由于地处偏远,有“奉贤的西伯利亚”之称,但是,这六年来的变化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远离奉贤中心城区的纯农业村,没有搭到城市化发展的便车,但是通过市规土土整中心的土地整治和农宅归并,不仅增加了千亩良田,更是让农民住上了别墅、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叶”之路,去年被评为奉贤唯一的“最美乡村”。

2010年起分批启动宅基地归并

新叶村地处闵行、松江、奉贤三区交界,属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全村面积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4亩,以水稻种植为主。844户农家分散居住在41个自然村落,三分之二以上的房屋是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破旧不堪的危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土地资源也无法实现规模化效应,村级经济薄弱。

“看到其他村子富起来了,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作为村里的父母官,我们也是心急如焚。但是作为一个离开中心城区很远的纯农业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改变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新叶村党支部书记姚建中告诉记者,小打小闹地进行房屋整治、河道整理解决不了新叶村之前脏、乱、差的面貌,也提高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0年村里计划分批启动宅基地归并工作,通过统一规划,拆旧建新,农民搬迁到新的居住区,使居住集中、耕地集中,形成新型的江南农村新风貌。然而看似一件为村民造福的好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听说政府要帮助自家拆旧翻新,农民们顾虑重重。一是舍不得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宅基地,二是舍不得自己一砖一瓦亲手盖起来的老房子,三又不明白政策,怕吃亏。

为打消农民的顾虑,试点启动时,村里就确定了几项基本原则,一是最大程度减轻农民的负担;二是全程公开透明;三是自愿原则,不强迫,不强求,允许农民有反复。经过测算,平均新造一幢房子建安费要20万元。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村里最后确定农民自付3万元,政府补助17万元。政策制定完成后,印制成小册子,每户一份做到家喻户晓,把老屋的测算面积、补助的金额,新房的宅基地面积、建筑面积,人口计算的各种要素全部公开上墙,接受全村村民的监督。

公开透明的政策,让农民逐渐放下了心,第一期项目有94.6%的农户自愿申请拆旧翻新,197户村民在2011年下半年从村干部手中接过自家的新房钥匙。值得关注的是,新叶村宅基地归并,先分新宅基地建新房,新房建好后,等农民装修好搬入再拆旧房,不给农民留下无房的时间,让农民安心、稳定、和谐的过渡。

姚建中介绍说,以前,全村844户人家分散居住在41个村落,宅基地426亩;如今,归并建设一个集镇式农民新家园,省下宅基地202亩。加上土地综合整治垦复非耕地605亩,节约工业及公共设施用地59亩,一举新增耕地866亩。增量耕地进入区土地储备中心,村里就用获得的新增耕地奖励费,加上市、区、镇财政的村庄改造补贴和农民的自付费共3亿多元,建设了农民新家园。

他表示,新叶村宅基地归并建设新家园,有三个不变,一是农民新房的性质不变,二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变,三是农民的身份不变。对建造新家园使用的土地,也用承包地流转形式予以解决。

新家园吸引年轻人“回巢”

如今走进新叶村,六年前的破旧农宅已经不见,映入眼帘的是433幢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联体别墅。

新家园的道路景观也修缮一新。社区内一栋栋别墅整齐美观,每户有60平方米的晒场或车库,每户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设置水井,在新家园旁还为每户规划了0.1亩蔬菜地。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医务室、残疾人活动室、商场等生活设施齐全,并配有1500平方米的体育、娱乐广场。而一块块原本散乱、不平的农田,如今已被整治得连片、平坦。

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村民。

记者走进了新叶村新家园三期的宋桂明老人家里,225平方的别墅,装修得十分温馨。“真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做梦也想不到。”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宅原来在叶家6组,20世纪80年代建的三层楼房,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宅破败不堪,虽然也曾想修缮,但是考虑到经济问题,再加上两个女儿已经搬到镇上去住了,事情就一拖再拖。“宅基地归并后,由于原先的房子面积大,我没花一份钱就搬进了新房,准备修缮的钱正好用来装修,现在住着别提有多舒服了。”老宋说,来到新家后,不仅家新了,环境面貌美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以前出门是烂泥路,到处是各种垃圾,现在出门就是水泥马路,路边、宅前屋后全是花草;以前一个村的人,由于分布散乱,大家最多也就点头之交,有点什么事根本没办法招呼,现在就不一样了。“住在我隔壁的邻居,原先并不熟识,现在两家人家好得像亲兄弟一样,如果我家里有事外出,收衣服等小事,不用打招呼,他们就帮忙做了,没事时,两家人还经常一起吃饭聚聚。”

其实让老宋更开心的是,大女儿一家从镇上搬回来,和自己一起住了。老宋坦言,人老了,就想家里每天热闹一点,尽享天伦之乐。如今,这里的条件好了,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家门口,没有做任何思想工作,大女儿就把镇上的房子出租,全家和老两口一起住。而像老宋女儿一样,年轻人“回巢”如今在新叶村比比皆是。

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的后现代生活,如今正在新叶村全面展现。整治后的耕地成方连片,易于集约化规模经营,村里正为增加农民的收入下好一盘棋。

目前,新叶村组建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委会以集体土地和资产入股,统一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去年先吸纳200多户农民参加,入股土地1500多亩,今年又吸纳了200多户,土地增加到2500亩,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效益。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争取用三年时间把新叶村844户农民都吸纳到合作社,把生产规模扩大,成为上海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农民入股合作社,流转费每亩1350元。如果经营得好,还会增加。

住宅一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初现。据悉,合作社将以“快乐农庄”形态,导入旅游业、农家乐,村民空余的房间成为星级标房,老年农民成为服务员工。合作社统一经营开发土地资源,村民获得的二次分配收入也会逐年增多。而看上这么多成片良田“香饽饽”的企业也是纷至沓来。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家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来到新叶村,希望承包村里所有的田地,准备打造高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他们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几乎走遍了上海的市郊,但是像这样成片大规模的田地并不好找,这里的条件最符合我们的要求,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村貌也让人赏心悦目,和我们期盼打造的高端生态农业相得益彰。”

面对从无人问津的“西伯利亚”,到众人眼中的“香饽饽”的改变,新叶村的领导没有被冲昏头脑。姚建中说,无论和谁合作,必须符合村民的利益和区内的大局,同样,生态的底线也不能碰,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贻害子孙。尽心职守,才会守住我们永远的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