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魏晋风度 走近路 方便手势书写
理论描述: 上午: 对王羲之《丧乱帖》分析的比较好的是熊秉明先生。他拿这个字帖来分析了什么叫魏晋风度,分析得非常到位。魏晋风度体现在这个字帖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每一行的线都不是直线,有摆动。 2、
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大小不等。 3、
字的大小跌宕错落,很不均匀。
这些加起来就构成了不同于后世的每一行都排得很直、行距均匀、字的大小均等的魏晋风度。这些特征的产生源于什么?从结构的角度来讲,上下结构左右错位,左右结构上下错位,这时体与体是相连的,这源于手势的方便书写,于右任先生称这为“走近路”。这种字之所以是最佳的,是它在体现了毛笔性能的基础之上,人开始全面在场。只有到了王羲之这里,才能体会到手写性,就是手代表了人在场,最方便手的运动。
(如下图所示)


训练1: 试临摹王羲之《丧乱帖》,反复调整毛笔,找到最佳状态,不要多加动作,体会用笔。
王羲之的字都是体对体,左右结构大多是左半部和上面相连,右半部和下面相连。
训练2: 临写《丧乱帖》第一行,注意体的相连与摆动。
下午:
训练3:
1、 通临王羲之《丧乱帖》,注意用笔、结字、行法、章法等。
2、 分析王羲之《丧乱帖》。我们说人的在场首先是手的在场,符合手运动的轨迹。在你临的《丧乱帖》的旁边把对应的楷书写出来,分析从楷书到行书改变了哪些东西,改变的这些东西中哪些吻合了你的手势,体现了手的在场,把这样的笔画形态找出来,看看是怎样方便书写的。有多少种手势能够方便书写,最好这些手势能够具有公共性,能够使用于所有的字里面,比如这种书写方式能够代表一类字,往后这类字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去书写,这就从一个简单的形走向了若干个书写的方式。仔细体会什么叫方便书写,方便手的运动。 |
魔头曰:
“行书主要体现在这八类手势运动上,
这就是为了方便手的运动。”


《二谢》解密
练4:
临摹《二谢帖》《忧悬帖》《孔侍中帖》《得示帖》体会几种基本的手势,贯穿起来书写。
形式来源于什么?并不是有谁先天规定了形式是什么什么样子,恰恰是在美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真,这个真才是最终决定美的东西,美是真的一个派生物。应该去原初性地书写,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形被迫去适应那个形。功夫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前面有对《兰亭序》《韭花帖》这些字帖的训练,对笔画精度的追求,对结构谨严的追求,这些是为今天训练做一个基础性的锤炼,也就是我们讲的功夫。你的手能不能传达,你的眼睛能不能看到。但是到了王羲之,他有功夫,但功夫又不是他的表达目的的时候,这时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天然。有的人会把功夫作为一种变现的对象,有的人是把功夫丢掉,天然的东西也没有了,只有有功夫又不把功夫作为表达对象的时候,才进入一种天然的境地。这个和“能而不为”的文化相吻合。
《得示帖》
王羲之《奉橘帖》《何如帖》是行楷,对手势有一个节制。书法有一个潜在的内在规定性,我们已经承认王羲之是最高水平的时候,他的审美已经在统治我们了,这个时候要遵守它。这两个字帖写得非常精致,到了行楷的时候,手势就不那么明显了,但对于历练笔头很有帮助。
《奉橘帖》《何如帖》
训练5:
临写王羲之《奉橘帖》《何如帖》,注意用笔精度。
《书谱》速递
如此之大
与君分享
魏晋
“单勾斜执”
执笔法
晚上:
训练6:
试临摹王羲之《姨母帖》、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黄州寒食诗》、杨凝式《庐鸿草堂十志图跋》,比较异同,体会毛笔怎样的状态才可以临写出来。
王羲之《姨母帖》、颜真卿《祭侄稿》、杨凝式《庐鸿草堂十志图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均是圆笔束毫,有种承传关系在里面。王羲之把毛笔打开后微微一侧,就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颜真卿作为继王羲之后的又一位大师,是因为他能够有所突破,就在于他的轻轻一侧,运用了侧束笔法。杨凝式是在唐代要结束,五代的时候,能够“为往圣继绝学”。苏东坡是单钩法斜执笔,字内收得非常紧。晋唐从王羲之开始往下传,有两派,一派是圆笔的,一派是方笔的。
作业: 1、 把王羲之《姨母帖》、颜真卿《祭侄稿》、杨凝式《庐鸿草堂十志图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合起来临写为一个手卷。
2、 把王羲之《丧乱帖》、王询《伯远帖》、欧阳询《卜商帖》、杨凝式《韭花帖》、米芾的一段行书尺牍合起来临写为一个手卷。
如果把上面两个作业合起来,就构成了王羲之书法流派史,要有研究地临字帖。中国文人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王羲之书法的注脚史,就是每个人怎样去解读王羲之的一个过程。
以上内容,源自 于钟华在线 ,仅供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