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肿瘤医学论坛》201502期MRI已取代CT成为鼻咽癌T分期的标准影像学检查 鼻咽癌2008分期与AJCC分期系统第7版均基于MRI作为鼻咽癌T分期的成像基础而不再是CT成像。MRI的优势在于软组织分辨力高和多方位、多参数等优点,可准确判断肿瘤是否超腔侵犯咽旁间隙、咀嚼肌间隙、鼻旁窦、颅底骨质及颅内等结构。 香港中文大学的King AD等报道的246例患者,MRI诊断鼻咽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3%和95%;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Zhang SX等研究表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96.7%,100%和98.3%)均优于PET/CT(93.3%,86.7%和90.0%)和CT(66.7%,100.0%和83.3%)。广州中山大学的Tian L等研究认为MRI在鉴别鼻腔和鼻窦的良性病变(炎症、黏膜增厚或积液)与鼻咽肿瘤侵犯方面亦明显优于CT检查。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广州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多项研究均显示,采用MRI作为T分期的影像学基础,可显著提高鼻咽癌咀嚼肌间隙侵犯的检查率(19.7%~60%)。 此外,鼻咽癌颅神经周围浸润常提示预后不良,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显著降低。2014年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宗井凤等375例调强放疗患者的研究结果,MRI对鼻咽癌颅神经周围浸润的诊断率为60.8%,其中仅有18%的患者临床体检有颅神经麻痹的症状。因此,鼻咽癌2008年分期将MRI和临床体检颅神经麻痹一起作为诊断鼻咽癌颅神经周围浸润的标准更具合理性。 MRI和PET/CT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优于CT和超声,能提高N分期的准确性
鼻咽癌2008分期建议采用MRI作为鼻咽癌N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方法。Van等认为MRI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最有效的标准是最短径>10 mm。日本的Sumi等对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分析也表明,淋巴结最短径是最准确的径线标准;而包膜外侵和淋巴结内部坏死也是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征象。此外,磁共振扩散成像能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2014年广州的Li H等的对照研究发现,将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用于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0.938和0.965,均高于以最大径和最小径为标准的诊断(0.838和0.809)。 PET/CT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尤其对CT和MRI诊断为阴性的小淋巴结,有相当部分被PET/CT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2008年广州的Lin XP等的研究显示,在PET/CT诊断的直径<1 cm的转移性淋巴结中,仅有28.0%为MRI诊断,说明了PET/CT在诊断直径较小淋巴结优于MRI检查。 超声检查由于便捷、经济和敏感性高,临床常用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筛查,但特异性较低。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Elastography)能提高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显示率,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浙江大学医学院的Ye Z等认为造影增强超声扫描参数值可作为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放疗反应性的早期预测因子。 PET/CT被认为是鼻咽癌M分期和肿瘤复发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PET/CT在鼻咽癌的N和M分期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全身各部位转移灶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新加坡的Chua ML等在比较多种影像学方法诊断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中,认为FDG PET/CT是鼻咽癌M分期的最佳影像学方法。2013年,广州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的Tang LQ等研究表明,PET/CT能够较常规分期方法检测更多鼻咽癌患者的远处转移灶,尤其是中高危转移风险患者。四川华西医院的Shen G等的Meta分析显示,PET或PET/CT对鼻咽癌N和M分期的整体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9和0.96;其AUC值分别为0.973和0.972。新加坡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另一项Meta分析也认为,相对于T分期,PET/CT诊断鼻咽癌患者的N和M分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约0.84,0.90和0.87,0.98。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Mohandas A等认为18F-FDG PET/CT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在鼻咽癌N和M分期中具有显著性的优势,在临床治疗计划制定、预后判断、评估疗效以及随访监测复发等方面为肿瘤学专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PET/CT常被用于MRI诊断肿瘤复发有困难的病例。台湾大学医学院的Yen RF等研究显示,T201 SPECT/CT和(18)F-FDG PET/CT诊断鼻咽癌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 vs 86.7%和100% vs 75.0%。长庚大学Ng SH等研究认为 WB-MRI与全身FDG PET/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和/或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两者联合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全身磁共振成像能显著提高鼻咽癌M分期的准确性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认为WB-DWI探测和诊断恶性肿瘤的骨、淋巴结和肝转移的能力与PET/CT无显著差异,且可同时评估患者的骨髓状态和监测骨转移的治疗疗效。 台湾长庚大学的Ng SH等150例的研究显示,全身磁共振成像技术(WB-MRI)与FDG PET/CT在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方面具有相同的诊断能力,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约77.8% vs 72.2%, 98.5% vs 97.7% 和0.905 vs 0.878,说明WB-MRI在评估鼻咽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且无电离辐射,可作为一线的影像学检查。2013年,意大利Ciliberto M等基于44篇文献涉及2287例患者的综述也认为WB-MRI可替代PET/CT作为淋巴瘤、骨肿瘤、头颈部肿瘤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有效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2014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Li B等的Meta分析显示,WB-DWI与全身PET/CT在诊断恶性肿瘤原发灶和全身转移灶方面具有相同的AUC值(0.966 vs 0.984 ),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 功能磁共振成像成为鼻咽癌分期和疗效评估新的关注点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如DWI、DCE-MRI、IVIM、DKI、DTI和MRS等的飞速发展,在鼻咽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定性和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越来越突出。2013年,我院潘建基等研究显示,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组在放疗中期的ADC值变化率显著低于无残留组,说明ADC值的早期变化能够初步预测短期的预后状况。本文作者的研究也认为鼻咽癌放化疗早期的ADC值及其变化值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放化疗疗效。来自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的Lai V等研究发现,多b值扩散成像IVIM序列的参数值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且能有效鉴别放疗后残留灶与纤维化病灶。 香港大学Huang B等研究证实,DCE-MRI参数能较好的区分早期和中晚期的鼻咽癌,与其临床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作者的研究也发现DCE-MRI的灌注参数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其中K trans 和Kep值与临床分期、T分期和N分期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此外,2013年广州南方医院的Xiong WF等研究认为DTI及MRS可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颞叶照射后的早期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