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道观世

 睡觉人图书馆 2016-06-24

以道观世

点击央行直属「中国金融新闻网」可快速关注

金融时报 司马朔

反思了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三种观世之法的不足,庄子最终想推出的是最后一种——“以道观之”。“道者”,天地万物运行之无上法则也。庄子提出:一个人若能从最高、最普遍的“道”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截然相反的事实——“物无贵贱”。与之相比,上述三观——“以物观之”、“以俗观之”和“以差观之”,其实均为俗观,佛家话头叫“俗谛”,都是以区别的眼光看世界,都是立足自我,将这个世界作无限区分,并在区分中将整个世界切成不可还原的无数碎片,同时也为自己设下无数的小牢笼,难以形成关于自我与世界的简明整体印象。庄子总结的观世“四法”其实总归为两种:一是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所熟悉和看重的观世之法,即庄子所反思的前三观。在这些方法的主导下,人们在生活中要么自贵而相贱,要么贵贱不由己,要么执一端以观世,如同盲人摸象,难得全貌。

以道观世

庄子倡导的最后一观——“以道观之”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观世之法,它是典型的哲学方法。哲学家用另一副眼镜看世界,他与社会大众反其道而行之,从同角度看世界,虽然他也承认世上万物有别,但他更感兴趣的,不是人与人之间在美丑、智愚、善恶、成败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这些差异背后,使人之所以为人的少数更根本事实,是这个世界最简约的轮廓、最简易的规律——“道”。如果说区别的眼光使我们活得更复杂、更辛苦;那么,求同的眼光则能令我们活得更从容、自在些。

以道观世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我们总喜欢在别人面前高一头,占上风,总喜欢嘲弄那些生活的失意者。“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于是我们的目光总是向外,乐于羡慕与追捧那些似乎比我们更成功的人。或者“以差观之”,以我量世,执于一隅,鲜观通衢。可是一旦我们能“以道观之”,就会发现另一片天空,另一些事实,另一种道理。

比如,每个人的人生起点都是偶然的。每个人在什么时间来到这个世界,并不能由自己做主。来到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时代以及自己的生理条件、心理性格如何,也都不能由自己决定。简言之:在此人生起点之偶然性方面,并没有男与女、贵与贱、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每个人的人生起点都是偶然、不由自主,没什么道理好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或是遗憾。

比如,作为理性生物,每个人小时候是其父母,之后则是自己,都曾用心地规划过自己的人生,确定某个或某些奋斗目标,然后便终生不懈地追求之,死而后已,谓之谋求幸福。然而,作为一种有限生物,人类整体,进而其每个个体,其实又相当脆弱,虽有完善规划,又有勤奋努力,但仍不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万无一失,必定成功,或永远成功。再细密的规划也总有意外,特别是那些令人不快的意外。个人的人生规划可以密不透风,活得可以小心翼翼;然而,一种疾病或者一次车祸,足可让一个人的人生图景面目全非,北辙而南辕。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意外面前,这个世界没有强者。所以,哲学家总是善意地提醒人们:脆弱性乃是屈指可数的几项人生基本事实之一,在此面前,众生平等。古今中外,尚没有一位强人敢宣布:自己是绝对的强者,可豁免于任何诸如病痛、车祸等天灾人祸的打击。正因如此,那些取得一时之成功,积累了一些财富,或是暂时握有权柄的所谓牛人,平时喜欢在他人面前耍横,一旦临此横祸,当然会像每个他所嘲笑的凡夫俗子一样不堪一击,终为天下笑。

又比如,千古无数事实证明:人乃必死之物,每个人的人生均单向度、一次性地展开。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其幸与不幸,成功与否,贤与不肖,都只有这一次。在人生一次性这一铁律面前,可谓概无例外,众生平等。任何古今强人,在此铁律面前都摆不起谱来。

上述三种——人生起点的偶然性、人生过程的脆弱性以及人生终点的一次性,便是“以道观之”后,我们所发现的屈指可数,且需人人面对的人生核心事实。与这些人生最为核心、普遍的基本事实相比,“以物观之”、“以俗观之”和“以差观之”下所发现的人生诸般差异,比如谁比谁能干了些,谁比谁多挣了些,或是谁比谁权大了些,等等,还值得我们太上心吗?

以道观世

何谓“以道观之”?就是乐于立足人生基本事实、世界基本规则看问题,更喜欢发现人与人之所同,而非人与人之所异。“道”的视野就是一种哲学智慧,就是一种把世界看得越来越简单的独特眼光。这是一种为人生做减法的智慧,一种解放自己的心灵,自我减负的智慧。一旦实现了这种观世视角的转换,人们的心态便大不相同。

以道观世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既然已经洞察到人与人在基本事实面前之所同,强势在草根面前便不必着意摆谱,因为今天摆的谱,明天便可能成为世人笑柄;失意者也无需在成功者面前失态,因为每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特理由与方法,认清自我,把握自我,便无愧于人。

“以道观之”,以求同的眼光看世界,能让我们生一颗平常心,让我们与人相遇时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宽容。

“以道观之”,以求同的眼光看世界,会使我们除了自我,还对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同类感兴趣,让我们乐于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丰富自我,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理解,小一份争执。多一些色彩,小一些单调。

“以道观之”,以求同的眼光看世界,可让我们面对同类与异类,都能起一份同情心、慈悲心。面对他人的失意与不幸,不是鄙夷之、嘲讽之,而是同情之、关爱之,因为我们自此真诚地把他们视为同胞,人我实为同命鸟,相互扶持乃通途。我们会意识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自己或许也会遭逢不幸,亦需他人的扶持。我们深切地洞悟: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宠儿,有的只是你我般很平常、极有限的芸芸众生。于是乎彼此间相知是智,互助有福。

编辑 王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