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立儒学为一级学科,好比拿着刀叉吃中华料理

 昵称27494174 2016-06-24
近日,有学者提倡设立儒学为一级学科,有《关于设置和建设儒学学科的倡议》行世。一文读罢,头顶冒汗。倡议书实在逻辑不通,情理不通。令我想起王元化先生曾指出的国人的“意图伦理”问题,即先定了肯定什么、反对什么,然后再找理由来加以肯定或反对。
在我看来,倡议书作者们早已屁股决定脑袋,先定了他们要肯定儒学、推儒学为一级学科,然后再找出理由来加以支持。不过,那些理由,值得商榷之处颇多。鄙人不惴浅陋,略为反驳如下。

2016年5月25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小学学生在诵读《论语》资料
倡议书劈头就说: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并立的三大文明形态之一。

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儒学已具有自足圆满的经典体系、悠久绵长的发展历史、内涵丰富的思想学术、数量庞大的文献积累、系统完整的信仰体系、日用常行的道德伦理、淑世济人的实践功能、成果丰硕的教育经验等等,构建了儒学特有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成为塑造中华民族乃至东亚社会信仰价值、道德行为、知识技能、体用经世等文化性格的主要力量,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东亚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突出标志和精神家园。
粗粗一看,似乎尚可,仔细一想,问题巨大。很多人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但严格说来,应精确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即使如此,也有人未必同意。鲁迅说过:中国人表面上是儒家,骨子里是道家。对于传统文化,还有人说“外儒内法”。那么,究竟哪一个是主体?
由主体论而倡导建立一级学科,说俗了,这叫江湖地位,叫饭碗!
再看下一句:儒学已经走出国门,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并立为三。那么,既然儒学要成为一级学科,岂不意味着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也应列为一级学科?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异质文明,所以没资格。那我也没话说。
接下来的一大段,概述了儒学的丰功伟绩。我疑问也随之增多:
1、在传统社会里,儒学是“学科”吗?可是,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恰恰认为学科的提法是西方影响中国的后果。

今日我们不得不提学科,但在古代,儒学如何说是学科呢?这个问题往大里说,是倡议书作者整体上犯了“不中不西”的错误:他们倡导建立儒学一级学科的目的是建立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但“学科”一词的引入,就表明他们无可奈何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学科分类体制的格式化。好比拿着刀叉吃米饭,原本想吃出中国特色来,不料变得不中不西,不尴不尬。
2、儒学是不是中国人乃至东亚社会身份认同的突出标志和精神家园?这当中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认同问题和精神归宿问题。

先说认同问题。我只问一点:建国后,儒学靠边站了,我们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身份认同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完全是个体自身的主观认同决定的。并且明确提出儒学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符号,将导致严重的问题。虽然我们承认儒学在古代世界中的辐射力之广、之大,但终究有一些属于中国的地方是不认同儒学的。难道将他们割裂出去吗?
那些不认同儒学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当然不是儒学。要知道:第一,不认同儒学的中国人不是少数,而且,也有着自己传统的居住地。第二,即便在认同儒学的中国人那里,儒学的哪些成分能够成为精神家园的花花草草,也还值得推敲。
接着看,倡议书给出的建立儒学一级学科的第一个理由是:
一、从国家层面、制度设计上,在高等院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之大全,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之主干。

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学门类建设。国学内涵丰富,包罗广泛,涵盖诸科,体系复杂。作为国学主体,儒学在整个国学体系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儒学兴则国学兴,儒学衰则国学衰。在国学中设立儒学一级学科,无疑将有效地突出国学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灵魂,为国学的成立与建设注入永续而持久的活力。
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据我所知,也有学者在主张建立国学为一级学科。如今又有人主张设儒学。请问两者之间什么关系?难道在儒学一级学科之上再建国学零级学科?建立儒学为一级学科,让国学待哪里去?
倡议书给出的第二个理由是:
二、经济不兴则无以聚民心,文化不兴则无以定民志。

建国后第一个30年阶级斗争巩固政权,第二个30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现在应是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三个阶段,中国人民将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达到和乐盛美的状态!近百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在学科建设中,西方有的我们必有,而西方没有的学科我们不敢有,导致中国传统学科在制度设计上几乎完全被西方学科体系所取代。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这段话有着严重的历史目的论色彩,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并再次印证了我一开始对它的批评:试图脱离西方话语的束缚,但自身从用语到思维方式,仍深受西方影响。典型表现就是承认儒学学科从来就有。而在这里,倡议书却说学科体系的提法来自西方,无疑便和第一段存在紧张之处。
笔者绝不是要否认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也不主张回归传统儒学的窠臼里去。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绝非回归传统,尤其是没有经过清洗的传统。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的延续性,那么二十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而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也意味着接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而不是将这一段认作虚无,将自己祖辈父辈的经历当做从未发生过。否则,我们将看到一幅可笑的情景:建立了政治合法性和经济合法性的新中国居然在话语体系上要重新回归传统社会!
倡议书所说的三、四两条理由则涉及具体的做法,这里主要说第三条:
三、中国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世代相守,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设置和建设儒学学科,应在旧有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编纂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儒学教材。

构建完善的儒学学科,应编撰含括儒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如经学、义理、考据、辞章、政事等)在内的系列教材,推动儒学教材、儒学知识早日系统地进入国民教育系统。从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社会风尚、治国安邦等方面着手,培养合格公民、塑造君子人格,是全面改善和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康庄大道。
我略说两点:
1、儒学如果进入国民教育系统,那么,少数民族怎么办?如何对待他们坚实的非儒学信仰?
2、即便我们把儒学限定在道德思想教育领域,它是“塑造君子人格,是全面改善和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康庄大道”吗?
在个人品德问题上,连孔子也自称做不到圣人,君子又有多少?我不禁想起了《儒林外史》中描绘的种种君子的“漂亮”形象,也想起《红楼梦》中柳湘莲所说的:你们贾府里只有门口这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近期又热了一把的《白鹿原》,里面的君子形象的代言人最后不还是郁郁而终吗?
当然,倡议书也明确说“要满足当今社会需要”,一定程度上主张对传统儒学进行更新。但要用儒学来培养现代公民,我真不知道如何实施。

关键在于,我们实际上对何谓现代公民都不清楚,又如何用儒学来培养?很可能发生的是,我们用儒学培养了一批人,然后将之界定为现代公民。麻烦在于,现代公民未必就是君子,小人也可以是现代公民。公民和道德无关。我们用一种据说能培养君子的思想来培养现代公民,后果很可能是道德乌托邦的产生。
最后再次强调,我们绝不否认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但实现这个目的,是不是要借助儒学,值得怀疑。一旦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引起的其他问题如何化解,应当引起倡议者重视。而在此倡议书中,我们并不能见出作者的深思熟虑,反而暴露了作者的鲁莽灭裂。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谭嗣同的名言:“故常以为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仁学》)如何区分乡愿之儒、荀学之儒和孔子之儒?如何切割大盗和儒学?这些问题没有弄清之前,便要建立儒学一级学科,害莫大焉!

附:关于设置和建设儒学学科的倡议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并立的三大文明形态之一。

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儒学已具有自足圆满的经典体系、悠久绵长的发展历史、内涵丰富的思想学术、数量庞大的文献积累、系统完整的信仰体系、日用常行的道德伦理、淑世济人的实践功能、成果丰硕的教育经验等等,构建了儒学特有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成为塑造中华民族乃至东亚社会信仰价值、道德行为、知识技能、体用经世等文化性格的主要力量,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东亚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突出标志和精神家园。

为适应中国当代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道德伦理建设的需要,我们建议国家教育部设立儒学一级学科,这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表现。为此,我们特提倡议如下:
一、从国家层面、制度设计上,在高等院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之大全,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之主干。

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学门类建设。国学内涵丰富,包罗广泛,涵盖诸科,体系复杂。作为国学主体,儒学在整个国学体系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儒学兴则国学兴,儒学衰则国学衰。在国学中设立儒学一级学科,无疑将有效地突出国学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灵魂,为国学的成立与建设注入永续而持久的活力。
二、经济不兴则无以聚民心,文化不兴则无以定民志。

建国后第一个30年阶级斗争巩固政权,第二个30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现在应是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三个阶段,中国人民将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达到和乐盛美的状态!近百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在学科建设中,西方有的我们必有,而西方没有的学科我们不敢有,导致中国传统学科在制度设计上几乎完全被西方学科体系所取代。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势在必行。开创儒学学科体系,研究儒学学术体系,重建儒学话语体系,编撰系列儒学教材,培养合格儒学人才,是促进传统文化“两创”更新,是迎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和学术支撑,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
三、中国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世代相守,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设置和建设儒学学科,应在旧有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设置,编纂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儒学教材。

构建完善的儒学学科,应编撰含括儒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如经学、义理、考据、辞章、政事等)在内的系列教材,推动儒学教材、儒学知识早日系统地进入国民教育系统。从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社会风尚、治国安邦等方面着手,培养合格公民、塑造君子人格,是全面改善和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康庄大道。
四、恢复书院,保护和发挥现有文庙功能,重建民族精神家园。为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配合国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应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儒学学科建设和儒学文化普及提高的措施和途径,推动传统儒学的载体——书院及文庙(孔庙)的恢复、保护或重建,从制度建设、场所保障做起,以便充分发挥儒学的淑世济人功能。
总之,儒学是铸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血脉灵根,重振现代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建设崭新的儒学学科,编撰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适应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儒学教材,恢复公共的儒学场所,重新发挥儒学教化功能,是温情地拥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更是儒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儒学重光,文化复兴,其在兹乎,其在兹乎!凡我同仁,勖哉勉焉!

(责编:扫地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