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智慧——榫卯(一)

 道二十三 2016-06-24

《集韻》对“榫”有记载,“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同时也常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王世襄曾著作称,“切削榫头之水平构件称为横杆,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构件则称为立柱”。

河姆渡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为了造木房子,灵机一动产生了可拆卸的创意,创造了一些奇巧的木质结构,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从此木头就有了生命,这便是卯榫的雏形。这样算来,卯榫的历史要比汉字还长。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榫卯结构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企口榫

燕尾榫

龙凤榫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格肩榫

锲钉榫

勾挂榫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粽角榫

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中国古典家具的连接,部件与部件之间,产生互补关系,就像默契的有情人,异性相吸、两情相悦;榫卯是中国智慧的产物,外观四称,含而不露,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内容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