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的北京城》邮集编组体会(上)

 红豆居士 2016-06-24

 自从1869年明信片正式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版发行了无数的明信片,而图画明信片占有其中的绝大部分。200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公布的现代邮展类别中专门设立了图画明信片邮展的规则。使其成为一个专门的类别。在北京市集邮协会举办的现代邮展中有多部图画明信片类邮集参展。

今明两天,《集邮》杂志头条号特刊登唐清编组《清末民初的北京城》的体会,并邀请国家级评审员客文达老师对这部邮集进行一个简要的点评。希望能够对朋友们制作、编组邮集起到帮助。

《清末民初的北京城》邮集编组体会(上)

2016年5月28日,根据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张杰会长的安排,在月末例会上介绍了《清末民初的北京城》邮集的编组体会,得到了与会的各位邮界前辈学者的诸多指点,受益匪浅。

说起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老北京们和早年来北京亲眼目睹过老北京城的人们印象一定非常深刻,那高耸的箭楼,巍峨的城门,雄伟的城墙,造型优美的角楼,还有那倒映着饮水的白马和箭楼城楼倩影、鸭鹅成群的护城河畔秀丽的景色令人深深陶醉,流连忘返。瑞典学者奥斯瓦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曾于上世纪初多次访问北京,并为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美景象所陶醉和倾倒,同时,也为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走向消亡而感到忧虑,为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沿北京城城墙对箭楼、城楼等建筑物进行了实地测绘和拍照,并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专著出版,其著作图文并茂、数据详实,为后人研究老北京独特的城防建筑和历史变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影像数据资料。

最早引起我对老北京城兴趣的,是大约二十年前看到的一则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城门这一存续了七百多年的人类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瑰宝而奋力抗争的故事。当时作为一个初来北京的年轻人,对这座城市的前生今世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因喜欢藏书,久而久之,收集了能够找到的关于老北京城门城墙的各种书籍画册。用邮集来展现老北京城墙城门风貌,则是2014年的事情,初衷是想制作一部展现老北京中轴线建筑物的极限邮集,因永定门、大清门(中华门)、地安门、钟鼓楼等重要历史建筑并未发行过邮票,即使采用个性化邮品制作,也还是遇到不少困难,为此特地请教了故宫邮学造诣颇深的著名集邮家、北京市海淀区集邮协会副会长兼北京市原地集邮协会会长张明明先生,张先生建议采用图画明信片来展现这一题材,并尽可能多采用较早时期发行的邮品来展示。受此点拨,2014年我制作了第一部展现老北京风貌的一框图画明信片邮集《中轴话北京》。在此基础上,2015年又制作了展现老北京城门城墙景象的3框图画明信片邮集《梦回北京城》,2016年根据张先生的指点对该邮集进行了调整,标题改为与内容更加贴切的《清末民初的北京城》,并参加了“协同发展共享绿色—京津冀集邮巡回展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