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换药主要药物包括 (一)膏剂: 1、麝香止痛膏——主要组成:天然麝香、藏红花、乳香、冰片等;功效:止痛消肿 2、红升膏——主要组成:血竭、五倍子、冰片、当归等; 功效:祛腐生肌 3、黄连膏——主要组成:川黄连、当归尾、生地等;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4、紫色消肿膏——主要组成:紫草、贯众、赤芍、紫荆皮等;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 5、黄色消炎膏——主要组成:滑石、硼砂、龙骨、川贝母等。 功效:消炎排脓 (二)散剂: 1、解毒散——主要组成:金银花、防风、荆芥、连翘等;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痛 2、生肌散——主要组成:天然牛黄、赤石脂、龙骨、没药等;功效:敛创生肌,促进收口 3、温阳散——主要组成: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莪术等。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生肌 二、辨证换药手法 (一)化腐期(祛除病邪期):此期特点是腐肉未净,换药使用祛毒脱腐类药物。这时换药不需要过细擦抹口,以减少疼痛。只要求局部清洁、引流通畅即可。换药手法要轻柔,若创面复杂不易辨明伤口时,掌握以下手法:痔结扎后换药,从结扎组织中心进药;创面大时,可沿保留组织进药;瘘挂线术后换药,沿皮筋进药;切除术后或脱线后沿伤口基底进药。 (二)脱线期(正气恢复期):此期特点是腐净肉鲜,换药改为生肌长肉类药物。不宜反复触碰伤口,以免造成出血和不必要的痛苦,如果病人清洗干净,甚至可以直接填药。此期重点要注意发现有无组织粘连、假性愈合、肉芽水肿、埋线、藏毛等问题,及时清理,不可久拖不决。 三、辨证换药分期 (一)早期:此期为术后第2-5天,伤口以炎性渗出为主,此期换药的原则是清洁伤口,去除异物和粘液,使伤口引流通畅,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的刺激,防止并发感染。换药的原则上以消肿止疼及抗感染为主,以起到清洁,渗透,消炎,吸附等作用。此期可以辨证使用“黄连膏”、“解毒散”、“红升膏”、“麝香止痛膏”治疗。 (二)中期:术后6-10天,此期伤口有少量分泌物,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由于肉芽组织对外界理化刺激抵抗力弱,易受损伤,所以本期要保护肉芽组织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换药应加一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药物,并配合消炎解毒。我们科室常辨证使用“黄色消炎膏”、“紫色消肿膏”。这样可以保护新生的肉芽,免受外界的刺激。 (三)后期:为术后第11-20天,伤口创面这时已经基本被肉芽组织填平,创缘上皮细胞向创面中心靠拢,最后覆盖创面,使创口愈合。换药的原则减少创面刺激,保护上皮组织的生长,并防止肉芽组织的过度生长。保护上皮组织表面的有促进上皮生长的纤维膜,在换药时辨证使用“去腐生肌膏”、“生肌散”外用,效果较好。如果伤口久不愈合,创面暗淡,辨证使用“温阳散”、“生肌散”,效果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