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季冬纪 士节 读书人节操的问题
【原文】士1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2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3于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4网,捆蒲苇,织萉5屦6,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7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8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9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10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11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自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译文】读书人的为人处事,只要符合于道理就不会避开危难,面临祸患而忘记利益,舍弃生命而行为于最佳行为方式,把死亡看得如同回家一样轻松。如果有这样的人,国君也不能把他当做朋友,天子也不能让他为臣。大的能安定天下,稍次的也能安定一个国家,必然是由这种人才能做到。所以君主想要立下大功勋,不可以不寻求这种人。贤明的君主勤劳于寻求这种人,而安逸于治理事务。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平日里编织捕兽网,编蒲苇,织麻鞋,以养育母亲。但仍然不能维持生活,于是到晏子门上求见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养育母亲。”晏子的仆人告诉晏子说:“这是齐国的贤者,他的最佳行为方式是不给天子当臣子,不与诸侯做朋友,对于钱财不随便索取,对于祸害不随便免除。如今请求施舍以养育母亲,是喜悦先生的最佳行为方式,必须给与他。”晏子于是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钱财而赠送给他,他推辞了钱财而接受了粮食。 有一段时间,晏子被景公怀疑,将要出逃,经过北郭骚的家门而向他告辞。北郭骚沐浴更衣后拜见晏子说:“先生将归向何处?”晏子说:“我被齐君怀疑,将出逃。”北郭骚说:“先生自己尽力吧!”晏子上车后长长叹息一声说:“我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太不了解读书人了。” 晏子走后,北郭骚请朋友来告诉他说:“我喜爱晏先生的最佳行为方式,而曾经向他乞讨来供养母亲。我听说,‘赡养亲人的人自身要抵抗灾难。’如今晏先生被齐君怀疑,我将用自身的死来为他表白。”于是穿戴好衣冠,叫朋友拿着剑,捧着一竹篮跟随,来到宫廷,要求守门人说:“晏先生,是天下贤能的人;如今要离开齐国,齐国必然会被侵略。眼见国家必然被侵略,不如现在死,请求用我的头相托为晏先生表白。”因而对朋友说:“把我的头放于竹篮中,拜托奉上。”于是退步而自杀。他的朋友将盛着头颅的竹篮交给守门人说:“北郭先生为国家的缘故而死,我也将为北郭先生而死。”于是也退一步而自杀。 景公听说后,大为惊讶,乘坐驿站快车去追晏子,在国境边上追到晏子,请求晏子返回。晏子不得已而返回,听说北郭先生以死来为自己表白,长长叹息一声说:“我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是更加不了解读书人到极点了。” 【说明】本节《士节》,主要探讨的是读书人节操的问题。作者举出北郭骚的例子,借以说明读书人的节操,并不在于具体小事上。如果北郭骚收留了被齐景公怀疑的晏子,以回报赠送粮食的恩情,那么弄不好也会被齐景公怀疑株连。但北郭骚选择了去齐景公前杀死自己而代晏子表白的行为方式,才使得齐景公幡然悔悟。此举一下子就为晏子说明了问题。 —————————————————— 【注释】1.士:(shì示)《易·大过·九五》:“枯杨生花,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小雅·甫田》:“烝我髦士。”《诗·周颂·载芟》:“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本义是古代男子的美称。这里用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男子之意。 2.遗:(yí移)遗弃、舍弃。《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必遗乎今。” 3.佚:(yi役)古通“逸”。《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论语·季氏》:“乐佚游。”《孟子·尽心上》:“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荀子·仲尼》:“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今身使佚,且寄载,有德于人者。”《广雅》:“佚,乐也。”这里用为安逸之意。 4.罘:(fú扶)捕兔网。泛指狩猎用的网。《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文子·上仁》:“豺未祭兽,罝罘不得通于野。”《吕氏春秋·季春纪》:“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后汉书·寇荣传》:“举趾触罘罝。” 5.萉:(fèi费)麻。《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 6.屦:(ju巨)《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管子·轻重甲》:“北郭者,尽屦缕之甿也。”《左传·僖公四年》:“共其资粮屝屦。”《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荀子·正论》:“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韩非子·难二》:“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说文》:“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这里用指为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之意。 7.苟:(gǒu狗)《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大雅·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管子·制分》:“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强进。”《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荀子·不苟》:“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这里用为随便之意。 8.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9.遗:(wèi卫)《书·盘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管子·侈靡》:“交觯者不处,兄遗利夫!”《韩非子·说林下》:“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遗之。”《汉书·李广苏建传》:“置币遗单于。”这里用为给予、馈赠之意。 10.见:(jiàn荐)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文子·微明》:“有功离仁义者及见疑,有罪而有仁义者必见信。”《孟子·梁惠王上》:“百姓之不见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诚恐见欺。”《汉书·李广苏建传》:“见犯乃死。” 11.驲:(rì日)《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乘驲而见宣子。”《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驲至于罗汭。”《吕氏春秋·士节》:“乘驲而自追晏子。”《国语·晋语》:“乘驲自下。”《说文》:“驲,传也。”朱骏声曰:“车曰驲,曰传,马曰驿,曰遞。”这里用为驿马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