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三毛故去20多年了。 然而,20多年来,三毛永远“在路上”的生命姿态,却依然在世间流传,依然在滚滚红尘里鲜活。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于是,三毛短暂的一生里,用万水千山流浪着身心,用文字流浪着思想,又用决绝的方式把自己流浪到了天堂。一切随心所欲,她的行走方式和心灵的放逐,成为几代人向往的青春记忆。 三毛,1943年出生,原名陈懋平。1948年,三毛随家人从大陆迁往台湾。幼时的三毛文学水平远超同龄人,老师称许她“编出的故事总是洋洋洒洒,真真假假”,但三毛过分自我导致严重偏科,因为“受无聊可恶的数学老师惩罚,自闭数年”,13岁就辍学在家,学油画,学写文章。24岁时,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留学,从此开始了她路途上和心灵上的旅程,度过了14年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遍及59个国家。她在西班牙当过导游,在德国当过百货店的模特儿,在美国当过图书馆管理员,在台湾当过教师,她去过卡萨布兰卡,见过挪威的森林,游历过南美洲。她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是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而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在人迹罕至的撒哈拉大沙漠与荷西相亲相爱。两岸解禁后,她回浙江祭祖,到上海认了《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为爸爸,还不畏艰辛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草原歌王”王骆宾有过短暂聚合。这个敢于冒险,时时“在路上”的女人,用不断的书写记录着足迹的方向,记录着心灵的轨迹。从她的《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闹学记》等等,人们似乎看到了美丽的沙漠星空、神秘的异域风情和前世的乡愁。 三毛的所有作品中,《撒哈拉的故事》是她一生漂泊的写照。在漫天黄沙、严重缺水的撒哈拉沙漠,三毛居然乐得其所,在那里,她凭借有限的药品和医学知识为沙漠人医治,搞得丈夫荷西提心吊胆。在荷西休假的时候,两人驾车在沙漠里四处游荡穿行;因为生活窘迫,两人甚至开车去海边潜海捕鱼来卖。在沙漠里,三毛考全世界通用驾证,引得高栏上的在押犯人也喝彩不断。为了看终年不洗澡的撒哈拉人如何洗澡,三毛冒着危险踏进那片神秘之地,看到了沙漠妇女生活的狼狈与不堪……,枯燥落后的沙漠生活,被这个灵性的女子凭借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执着,将生活打点得井然有序,五彩斑斓。种种困难,没有绊住她前行的脚步;悠悠心伤,未曾泯没她翱翔的心灵。疆域或情感的行走,已然被三毛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心灵的依托了。 行走和流浪是三毛最好的一种生存状态,行走的三毛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大于书写的三毛。在中国的文学历史里,像三毛这样,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并在开阔的见识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引人神往的作家,大概少之又少。三毛把《三毛流浪记》中的一个漫画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女子,她的故事包括:离家出走,追求爱情,浪迹天涯……三毛笔下的事物其时间和空间似乎遥不可及,但她以千山万水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打点行装、毅然上路的生命体验和流浪者的不羁形象、浪漫叛逆的文字色彩,对读者构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吸引力。因此,看或者评论三毛,不是看她的作品,而是透过她的作品看她处世的态度和游离的方式。三毛说,生命中最大的危机莫过于给她一种舒服安逸、锦衣玉食的生活,使她磨灭掉身上固有的那种继续冒险的意志,丧失掉不断跋涉的动力。她的“在路上”的行走方式、她的特立独行、她的刻骨爱情和她的解脱死去,都突破了中国思维的浪漫传奇,为八十年代初期相对闭塞、思想尚在禁锢之中的大陆读者,提供了关于异域风情的美好想像,激发了每个人潜在的思想解放意识,引发了几十年经久不息的热潮,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精神生活,日久弥香,使流浪远方,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生存状态。于是,模仿者甚重,但对于纯粹的旅行爱好者来说,三毛多了一点人生哲学,因为她对自由充满渴望和礼赞,敢于冲破内心桎梏和樊篱,敢于以行走去体验全新的人生,是一个带着灵魂行走的歌者,是唯一的,是不可能被复制的。 剖析当下青年人的心态,仍旧可以发现潜在的三毛的行走意识:从甚嚣尘上的徒步旅行热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波西米亚生活模式”,大家都渴望像三毛一样流浪,经历一场像三毛一样的爱情。尤其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是三毛最热烈、最忠诚的崇拜者。他们在文革的废墟上成长,面对长辈们艰难坎坷的知青历程,对已经降临的青春茫然不知所措。三毛作品和生活中的“流浪”“创造”“自我”“挚爱”等主题,无疑使一代人在国内经济政治转型期陷入迷茫和焦虑中时,寻找到了精神的共鸣和依靠,让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驾驭生活的可能。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体制与思想上的禁锢已经渐渐消失,但物质的禁锢却随之而来,许多人被工作、住房束缚在城市的角落里,成为“上班奴”、“房奴”,在这样聒噪忙碌、不知所为的环境里,面对行走的三毛,人们似乎更有一种关于对人性和人生的思索和反省。 三毛并不美丽,高挑身材,一头长发,背着行囊洒脱地行走在路上,但那种属于三毛式的最具冲击力的美和味道,却弥漫在一代人心中,成了永远的情结。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这个足迹踏遍全世界,活了短短一世却比别人活了十世还精彩的行走者,连同她的那首经典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时时唤醒着关于青春与自由的记忆,让后人在她洞开的遥远风景中,向往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