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时报数字报刊平台

 zzm1008图书馆 2016-06-25
蒋国兴:
每一件作品就像我的爱人
蒋国兴
蒋国兴致力于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刘思弘
  同一款做上几十件,最后挑出满意的一件或几件,其余的全部毁掉。严苛律己,不断创新,这样的工匠精神让蒋国兴成为大师。

  4月16日清晨,气象台预报的倾盆大雨如期而至。在位于高行镇的蒋国兴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却有许多冒雨赶来的参观者。

  蒋国兴拿出珍藏的紫砂壶,一一展示。他抚摸着“宝贝”,眼神中流露出温柔:“每一件就像我的爱人,也是我的挚爱。”

  无论是制作紫砂壶,还是成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蒋国兴一路走来,严苛律己,不断创新,终成大器。

  如今,蒋国兴制作的紫砂壶,拍卖价可达百万元,十二生肖中华紫金壶系列被法国卢浮宫收藏。他参与制作的大型陶艺装置作品,入驻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中心等沪上标志性建筑。

  “堆缸青年”的梦想

  蒋国兴出生在“紫砂之乡”宜兴,少年时就有一个梦想:成为制壶高手。

  1985年,20岁的蒋国兴被分配到宜兴陶瓷采购供应站工作,成了制陶行业的一员。

  整天与陶瓷打交道,但蒋国兴却连碰陶泥的机会都没有。当时,他的身份是“堆缸工”,就是把各家陶瓷厂制作好的大缸、大坛堆放整齐,便于搬运。

  堆缸是力气活,最重的缸有三四百斤,全靠两只手抱,这与蒋国兴的制壶梦想相去甚远,但他依然干得起劲。“事后想想,堆缸能锻炼手劲与巧劲,对制作紫砂壶大有好处。”他说。

  工作之余,蒋国兴最喜欢看紫砂师傅制壶,注浆、旋坯、修整、拉浆……直至“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每一道工序让他深深着迷。

  做了几年堆缸的活,蒋国兴遇上紫砂壶大师王石耕。王石耕15岁成名,是“王派壶艺”的嫡传。蒋国兴对紫砂壶的痴迷和天分,让大师决定收他为徒。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蒋国兴的勤奋和严苛,在当时的制壶界颇有名气:为了制作一把好壶,同一款做上几十件,最后挑出满意的一件或几件,其余的全部毁掉。

  若干年后,师徒两人合作的“飞象壶”,获得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现在,蒋国兴一有时间还会钻到手工坊里,制作紫砂壶。“紫砂壶的创作,永远没有最好。我总希望,能制作一把令自己最满意的紫砂壶。”

  做别人不能做的

  “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最近对市民开放。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在内部艺术装置作品中,有一幅名为《鱼乐图》的陶瓷挂壁,只见墙面上“鱼”群起伏,又似一条“游龙”,迸发着激情和活力。这幅作品,正是由蒋国兴主创。

  从制作紫砂壶“转行”到陶瓷艺术创作,蒋国兴的理由是:“陶瓷与紫砂制作工艺一脉相承,但陶瓷艺术给我的创作空间更大。我们做工匠,不能墨守成规,就是要做别人不能做、不敢做、不想做的。”

  2002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内部装置决定采用陶瓷挂壁,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蒋国兴听说后,找到项目主管部门,希望参与这项工程。“我没有和项目工程部签合同,也没有提费用,就是想着能跟大师学艺,积累经验。”他说。

  当时,陶瓷挂壁的制作工艺在国内非常稀有。蒋国兴带着团队花了两年多时间,学习基材、颜料及色釉的制作。最后,由14万片不同颜色挂片构成的巨幅壁挂,获得了14项发明专利。

  之后,蒋国兴承接了上海音乐厅建筑陶瓷墙面原貌的恢复工程。他创作了陶瓷壁挂《飞云天》,以艺术宝库敦煌的吹笛飞天为蓝本,演绎了彩云中舞动的飞天。

  蒋国兴的陶瓷艺术创作之路,也曾遭到非议。

  上海世博会举行前,洲际酒店请他创作一幅陶瓷壁挂。没想到,融合了国粹京剧的作品《世博·京剧交响》,遭到了专家的批评。

  “我觉得这很正常,多听批评,才有进步。”已是大师级别的蒋国兴坦然面对,“大师其实也是工匠,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就是因为能取各家之长,并能糅合自己的思考”。

  不变的,是蒋国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的一系列陶艺作品,都融合了中国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把工匠精神传下去

  大师蒋国兴,现在最忙的不是制壶,而是带徒。“有传承,才有创新”,蒋国兴收了6个徒弟,如今徒弟又收徒弟,已传到第五代。

  蒋国兴先后承担市级研发、创新项目5个,每一个项目的承接,从草图设计、修改,到实地考察、结构搭建,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严苛把关,让徒弟们全程参与。经过数年磨砺,他和他的团队所参建的两个上海市重点工程,均获得了白玉兰奖。

  蒋国兴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他弘扬工匠精神的平台。

  “我希望让普通市民、国内外所有热爱陶瓷艺术的人,来这里享受陶瓷创作的乐趣。”他还开辟出了上海供春陶业创新基地,将陶艺的传播向同济大学的课堂延伸,将艺术理念灌输到学生们的创作中去。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我希望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更要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蒋国兴说。

  (本报记者 司春杰 实习生 孟淑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