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儿时都喜欢就着微弱灯光,摆弄手指,在白色的墙面上投射出各种动物轮廓。其实,这种有趣的影子游戏不只是国人的专利,在全世界都有着一批拥趸。“五一”前夕,“真实的假像”艺术展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开幕。展览邀请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5位艺术家,通过摄影、录像、电影、动画、绘画、装置和表演等形式创作的65件作品,来探讨影子的艺术价值。 为了此次展览,M21内部标志性的展陈空间:挑高12米、面积560平方米的巨大“核心筒”,以及长达1公里螺旋上升的长廊全都调暗了灯光,35个或大或小的影像作品分列其间。除了独具一格的展厅设置,观众对此次展览的第一印象,莫过于展览名称“真实的假像”,并不免引起疑虑:“‘像’是写成别字了吗?”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影像’通常涵盖了以摄影为代表的静态图像,以及以录像、电影和动画为代表的动态图像。展览名以别字‘像’来指向展览所要探讨的‘图像’,并用亦‘真’亦‘假’来回应当代影像的暧昧姿态。”中方策展人姜节泓表示,对于许多人而言,影像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贴近事实,即时进行视觉记录。然而,影像也以人工的形式以及其艺术策略,“阻碍”或“扭曲”了所呈现的各种事物,使其紧随现实又为其增添了一层迷魅。 浏览一件件影像作品,如梦似幻的感受接踵而至。胡介鸣的作品《残影》将艺术家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打乱和重新组织,摆放在经过改造的旧家具柜中,进而创造出新的虚构叙事。王功新采用九台投影设备创作的作品《关联:与Ya有关》,以传统京剧表演中一声“呀”的亮相形式拉开帷幕,随后又播放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竹叶、茶壶盖、笔、硬币或高跟鞋碰撞声,引导观众关注不同声响节奏上的一致。王郁洋在定点装置作品《光2》中,用一个巨大的半透明背光膜,将一个明媚午后的影子“固定”在M21的一面玻璃墙上,使观众得以行走在他处的景色前。 而韩国艺术家韩庚佑的作品《投影标本》,几乎是儿童影子游戏的翻版,只不过将投影的主体、客体颠倒了过来:艺术家通过动物标本剥制术、变形扭曲甚至切碎等一系列手法,制成的动物填充身体,经投影变幻出人手的影子造型,让人感叹影像的神奇。 外方策展人马克·纳什介绍,在19世纪上半叶诞生的摄影术,曾被誉为“捕捉影子的艺术”。今天的汉语词汇“摄影”“影像”“电影”等,依然直观反映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而这也是英语中所无法体现的。“在近年来的全国美展上,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所接受和使用。而在几十年来,创作影像艺术还是小部分人的专利,你必须要有一部贵重的相机,并有相当的摄影知识。”姜节泓认为,影像艺术的门槛正在降低,“当每个人都能用手机摄影、摄像,人们就会愈发广泛地讨论影像背后的真实性。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创作,这正是当代艺术的意义。” M21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免费开放,并欢迎公众参与创作。观众可将与展览相关的照片发送给M21微信公众号,优秀作品将在公众号中展示,80组获奖作品名单将在展览结束前发布。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利用阴影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