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从来就不是超人

 万宝全书 2016-06-25

医生从来就不是超人。他们也有家人,他们也会生病,他们不过是从事着一份特殊职业的平常人。

城市日长夜大,病人如潮水般涌来,医生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曾经,一位医生的微信这样说,“好朋友从丹麦回国探亲,明天路过苏州,可惜门诊不能请假,实在是没有时间相见,为了多聊几句,我准备让他多花5元钱,挂个号,这样就可以在门诊部简短聊几句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为何做个医生这么不容易?

医疗资源不均,加剧医生的苦和累

据统计,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医院的医生工作情况也就可以想见:每天每人要看几十、上百个病人,并且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工作时间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几乎人人练就“耐旱功”和“憋尿功”。

管理之“病”,让医生招架不住

再好的医生不可能是“千手观音”,但由于现在医院在人员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好医生往往都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中,不少医院为增加经济效益推出的“专家门诊”,更让专家不仅自己“招架不住”,也大大降低了诊治质量。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不少医疗收费中的医生治病的“技术收费”偏低,使得名医不能把精力放在钻研技术上,而也只能在“跑量”上费尽心血,最终还累坏了自己的身体。

医院管理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医生的考核过于简单化,平时工作的“计件模式”,评定职称看论文等,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压力。此外,还有医药不分等问题,也给医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甚至还会影响到医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缓解“看病难”为医生减压

百姓抱怨“看病难”的难,确切地说应当是看病“繁”,手续繁杂,耗时间、耗精力。其实,病患的繁难、传导到医生那里,也会增加新的劳累。所以,缓解“看病难”应当对症下药,向体制、向管理要效益可让医患同时受益。

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社区首诊等制度,是有效分解大医院压力、缓解“看病难”的好办法,但具体执行存在问题,不少地方都没有落到实处。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病人在前往大医院就诊前,曾先到社区卫生所咨询过,并得到了有关指导,了解了去大医院应该挂哪个科室的号、重点检查些什么。但笔者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后,并没有人告诉我如何与社区卫生所对接。于是,每个月还是要去大医院门诊复诊。其实,这样的复诊,每次也就是几分钟的事。试想,如果双向转诊制度能落实,那么大医院的门诊压力是不是就能减轻不少?小病、常见病、慢性病不出社区,这样的好思路应该更好地落到实处。

提高学习效率为医生减负

对自己有着更高追求的医生来说,他们的时间主要被两方面占据:一是上班时间,另一个就是学习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除了日常工作,他们还需要去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浏览医学书籍,以及上网查询各类文献资料,以便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医客,作为一个服务医生群体的平台,希望能在提高医生学习效率上做些努力。近日,BMJ最佳临床实践(简称“BP”)移动中文版将在医客APP上线!以后通过手机就能查询来自全球的系统性、综合性证据以及最佳诊疗指南。当你难以诊断一个疾病,或者需要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又或想知道如何进行预后随访,都可以通过手机查一查!

如果你对BP了解不多,不妨往下瞧:

BMJ集团成立于1840年,隶属于世界三大医学会之一的英国医学会,是世界知名的全球医疗知识服务机构。BP最早由BMJ集团于2009年推出,其内容涵盖了80%以上的人类已知疾病的诊疗知识,包含了1万多种诊断方法、1000余个专题、3000多项诊断性检测方法和4000多篇国际指南。

说了那么多,你对医客推出的这项服务有兴趣吗?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