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科之争隐情:招惹那么多敌手,王石跑不了?

 图志轩 2016-06-25

作者:华生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导读】行事向来低调的著名经济学家、万科独董华生,最近非常罕见地在《上海证券报》上,以当事人身份发表关于万科董事会之争的文章。许多人认为,这是“华万之争”中最客观、通透的分析之一。文章较长,以下内容是文章的摘要。


万科管理层的“私心”


就万科管理层来说,他们的诉求应当说始终比较一致,其站位也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光明面说,他们是为了继续保持在一个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自主经营的独立性;从阴暗面讲,是管理层想保持自己对公司运行长期以来的实际控制权。


他们的最大错误就是其标杆领头人王石,虽然过去曾经对万科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但近些年来在光环照耀下有些自觉不自觉的飘飘然。特别是在这次股权争夺战中,出言轻率,树了许多不应该树的敌,加重了万科的困境。


“宝万之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演变为“华万之争”,还源于以王石为首的万科管理层对自己原来赖以生存的生态即与华润集团的关系处理失当。


万科待人接物完全是现代企业冷冰冰的成本和效率考虑,能省事就省事,对此我早有切身体会。像我这样自己觉得好赖也算个人物,别人花多少钱请我去外地开会我都一概拒绝,但这些年我到深圳去开万科董事会,多早多晚到机场,只有一个不知哪来一言不发的司机把我直接送到住处,万科从上到下,连个人影都见不着,电话问候也没有,更不用说其他照顾服务了。咱是可以忍了,自愿的嘛。


但大家知道有些国企,尤其领导出动,没有亲自迎来送往、恭敬伺候,那真是不想干了。万科的管理层大模大样惯了,自诩自己是治理结构和文化独特的现代企业,显得既不懂国企的规矩,又没有私企的殷勤。


华润求“私利”


华润想谋求的,不仅是第一大股东地位,还要控制万科华润此次谋求的,不仅是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而是能够控股和控制万科,使万科名副其实地变为华润旗下的下属央企控股企业,服从华润的一元化领导,拨乱反正,从根本上结束过去华润身为第一大股东而又说了不算的局面。


然而由于华润客观上短期不可能在万科增加持股到50%以上,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故而要实现华润说话算数的目的,就必须改变现行万科治理架构,赶走长期实际控制的公司管理层。


听说有人已经放出话来,华润主导后,按央企管理,王石必须走人不说,郁亮等人可以留下,但受不了新的国企管理办法,也可以选择离开。这个底气当然也可以理解,咱这大家大业还怕没人来?

 

这是为什么华润可以容忍“野蛮人”宝能,但绝不能让深圳地铁进来的原因。


华润想当第一大股东,拿出的不是在二级市场上增持的方案,而是提出待事过落定再对华润增发股份的方案。对我而言这听起来难免像是说“待股价跌到位后再对华润定向增发”。作为一个职守在保护所有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我怎么能赞成这样的方案?


宝能有哪些隐情?


宝能当初气势磅礴,有备而来,大有一举拿下万科的气概。但后来则逐渐偃旗息鼓,甚至在今年3月的股东大会上对引进深圳地铁重组、继续停牌的议题还投了赞成票,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一种传言说,宝能当初借助金融杠杆特别是旗下保险公司收购万科,已经跨到政策边缘,受到关注和警示。


到此打住,也就罢了,若再生事,则越过政策红线,自找麻烦和苦吃,故而收手。据华润方面在董事会上介绍,华润方面与宝能接触沟通很多,还有不少项目合作,关系并非一般。


我既不能无端怀疑宝能向华润承诺愿意让出第一大股东是假话,更不能也不愿去设想华润方面的全部说辞和动作都是假的,只是为了帮助宝能暗度陈仓,这样未免就太低估华润的领导水平和央企的纪律约束了。


其实如果当天董事会上华润方面出示宝能也准备否决重组预案的意见,独立董事们显然会一致同意没必要再通过预案。可见当时华润认为自己有十足把握否决重组预案。华润方面在表决结果出来后,表现得极度恼火,不惜撕破脸一定要否决重组,这时宝能自然会权衡利弊,看站在哪边更对自己有利。而宝能一旦出手,以其过去风格,肯定相当剽悍,从而使今后的变局更难预测。这也是我一直主张从监管和市场公平的角度,宝能应被要求公开披露其真实意图的原因。


我为什么为重组投赞成票


我们的赞成票只是为广大公众股东争取到了发言和表决权,防止了个别大股东利用在董事会的优势绑架公司决定,而这正是独立董事真正的功能职责和作用所在。


万科的4名独立董事,3名投了赞成票,1名在外人难以体会到的巨大压力下实际上也支持了多数独立董事意见,等于投了赞成票,为公众股东争取了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权利。至于最后股东大会上股东们自己怎么决定,无论结果如何,即使预案被否决也是全体股东自己意志的表达,独立董事的赞成投票仍然有价值。因为股东有权自己决定与无权被别人决定命运是根本不同的。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程序正义。


况且独立董事的投票和发声已经迫使华润乃至也许宝能不断披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避免了重组预案被否、股票复牌时,投资者毫不知情地盲目应对和受人摆布。因此有人开玩笑说“这届独立董事不行”,而我则真诚地愿意为他们每一个人包括张利平先生点赞。因为他用完全合法合规和宁可个人受难的方式,在巨大利益胁迫下表达了他不想否定重组预案的真实意愿。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勇敢和不屈。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如果都像这样履职,中国证券市场就真有希望了。


时至行文的最后一刻,听说尚未提议人选进入董事会的宝能,基于自己的利益盘算决定公开出手,并严厉指控为他们争取到对重组预案发言和表决权的独立董事,称“独立董事丧失独立性,未能诚信履职”。对此,我们也无怨无悔。


我那时完全没有想到这场投票背后还有我未知的大量隐情,乃至我自己很快也被拖入漩涡,而且这后续的剧情跌宕起伏,还进一步揭示了更多和更深刻的制度拷问。


作者:华生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