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分布: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琉璃厂文化街、北京古玩城、潘家园市场、天雅古玩城、亮马市场、亚运村古玩市场、高碑店市场、大钟寺收藏品市场、成田古玩城、分钟寺市场、吕家营市场、报国寺钱币市场、正庄书画城、爱家红木家具市场、北方市场,其他新开张的两家…… 二、拍卖行和店家统计: 除此之外还包括几十家古玩拍卖行。 在北京经营古玩和工艺品的商户大约有3500多家,其中有一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营者,真正经营古玩的内行大约只有三四百家。这些商家懂行规会经营,识别真假的眼力非常好。 三、店家经营状况: 还有相当数量不属于古玩行的一些收藏爱好者。这一群体很多是从1995年前后开始收藏古玩,由于这些人在收藏之前并不了解古玩收藏文化的复杂和规制,几年来投资了大量金钱,并且只会买进而不会卖地收藏了百件甚至上千件,为了回笼资金,为了把不喜欢的古玩处理掉,只能开个商店进行推销。 实际这种收藏方式以及经营目的,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使经济上的损失和精力上的消耗更大,进入这种误区的大约有1000多家。其他大约1000家是一些前店后厂加工珠宝玉器、木器家具的各种新工艺品的商户。在这么多经营商家中,人员组成成分最复杂的还是三四百家的古玩商人,这些经营者有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小手工业者、下岗人员、有烟酒餐馆、服装百货改行的,也有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和艺术家等等。他们经营古玩的理念,各有不同。 四、关于赝品: 从市场上流通的古玩商品看,从1991年开始市场就已经出现了假瓷器、玉器、铜器和字画,当时只是为国际上对国内古玩的需求而造假,造假水平不高,造假的人数也很少。但是当国内成立拍卖行以后,国内藏家的需求逐渐扩大,假竹木牙角、木器家具、石雕造像等假古玩在短短的三五年里便泛滥成灾。伪造的品种上到国家馆藏中的精品国宝,下到老太太穿的小脚鞋,只要有市场都进行伪造。所以在收藏或买卖古玩的问题上首先要了解古玩市场,了解和学习古玩业界的规制。古玩旧货市场北京十几家古玩市场中,真正经营古玩的商家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古玩城,除此之外还有百年老街的琉璃厂,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现今的琉璃厂在行家藏家的心目中已变为经营工艺品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只有几家国营的文物商店经营古玩文物。在其他古玩市场中也有少数新老混合经营的状况,这些市场里售卖古玩的商户比例大约只有20%。 五、市场观察: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真正内行的古玩店和商家们自然就会与经营新工艺品的或一些外行经营的商铺有序地分离开。凡是真正的古玩商都明白,如果与经营新工艺品的混合一起,会使经营古玩的店铺可信度下降,会使内行的顾客认为,混杂在工艺品店中的古玩店不内行不专业,没有真的好的古玩,因而失去搜寻兴趣。如此误解必然影响古玩的销售。在这个问题上经营工艺品的感觉无所谓,但经营古玩的,从文化上、艺术上、经营方式上都会产生反感心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古玩经营界的特殊性。一些专门经营古玩的,有字画、瓷器、玉器、铜器、佛像、木器家具、竹木牙角等古玩杂项,这些专业商户都有各自的经营网络,有长期建立的客户. 在古玩商圈内,经营者之间,商家与藏家之间的关系和网络交织在一起,而且经常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对方的眼力、鉴赏水平、收藏项目、经营和收藏的理念以及各自性格等,彼此都很熟悉。因此在长期交流交易中商家很了解藏家,藏家也知道商家,这样一个专业买卖和收藏群体是有数的,他们之间都十分熟悉,同时也是外行们无法进入的。虽然熟悉买卖方面的信息,但各自识别古玩真假的知识和要领,都是心照不宣的,相互回避和保密的,这是古玩业界行家们之间不成文的潜规则。 在古玩市场里还有一部分经营旧货杂货的,这些店铺什么商品都有,有老百姓用的锅、盆、碗、灶,身上穿的服装鞋帽,织布做鞋的工具家什;有剧装、民族服装、民间佛教器物以及一些装饰摆设、洋百货、旧书旧报等等,应有尽有。按照古玩老话,经营这些商品的叫脯,经常光顾这类店铺的,有内行的古玩商凭借眼力搂薄捡漏,也有外国人买中国的民俗器物用做室内装饰或进行跨国倒卖;有内行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根据自己的收藏爱好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搜寻;有修复及制造仿古器物的手艺人,这些入寻找需要的废旧材料用来修复残破的古玩。还有不少刚入门或者还摸不着门路的人,到地摊市场上或各个市场中凭着有钱胡买乱买。实际上真正的行家在市场上,只需简单地一转,便明白哪个店是经营古玩的,其古玩的品位如何,经营者的眼力水平如何,哪个店是经营仿古器物的或经营民俗旧货的,这是进入古玩买卖和收藏所具备的基本眼力和经验。外行市场随着爱好收藏古玩的人越来越多,开古玩店的人也多了起来, 有的爱好者收藏了几年,积压了大量的所谓古玩,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古玩到底是怎样流通的,也不了解古玩的基本常识。无奈之下开个店当上了古玩商。可是经营古玩要懂得行规行话,专业的交易知识和交易技巧,在不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干着看,走着瞧,不行就关门的想法。他们知道北京古玩城有名,但是在不了解和适应古玩业界内特殊人文环境的情况下,在内行古玩圈里根本站不住脚,而且经营所谓古玩又没有市场,这些被行里称为“卖瞎活”的,经营不久便先后转卖给了经营古玩的专业商户,到其他市场上维持经营。这类外行经营群体在北京就有1000多家,分布在各个市场里。 除此之外是一些地摊市场,自1985年到1995的十年里,地摊上的老货旧货占大多数,而且是古玩商们进货的主要渠道。自从1995年以后,一些摆地摊的赚了钱相继开起了古玩店,由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有限的古玩旧货的数量相对越来越少,新生的爱好者大量地涌入地摊市场。这些人缺乏辨伪知识和古玩经验,花大价钱买假古玩,这就刺激了一些地摊商户,使造假卖假逐渐泛滥起来。例如用紫檀做的如意,仿照老古玩能卖到十万八万元而成本不过一两千元;一块白玉牌,成本只有几百块钱,当真的能卖到上万元。随着外行不断增强的购买力,随着外行们不知从什么地方学来的识别知识,把识别古玩的真假弄反了,在地摊上大量收买假古玩,过去卖真古玩的也改卖假古玩了,从1997年以后地摊上的古玩越来越少,古玩商抓货的也一天天少,到现在商家行家几乎无人再到地摊市场中买古玩了。 拍卖市场目前在古玩行内比较有名的拍卖行有十几家,其中讲信用以及真正有眼力、有水平、公平公正的拍卖行屈指可数。由于竞争大、专业内行的征集人员少、好拍品征集的难度加大,有些拍卖行初期运作较正规,但是越往下做越不守规矩,为了单纯获取利润,一期不如一期,上拍的赝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为了创造利润便采取设局、下套、雇托等手段进行假拍诱拍。这种在古玩行业内,一些小商贩,造假卖假的奸商,鬼市野市里以古玩混吃混喝为生的,被古玩商家行家看不起的小奸摊伎俩都用在了拍卖行的运作上,长期下去迟早会垮台,因为这些经营手段不是古玩行业的经营正路。 实际上一些拍卖行并不懂古玩界特殊的人文文化和古玩行业的规矩以及经营运作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与古玩商界内的经营模式是一样的,例如:内行古玩商在收购古玩时对跑货的以及农民商贩送货的,绝不能采取看不起的态度或者认为对方是来要饭钱的,求助来的,真正内行的古玩商不论对方什么身份一律热情款待,其原因是送货的人实际上是送财来了。有时可能货不对路或收购价格稍高了一点,但是长期合作的过程中也许一两件古玩就让古玩商赚了大钱。 几十年来在古玩商圈内用这种经营方式发大财的何止十个八个。这不但是老古玩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同时也是古玩行内都懂得的经营常识,十几年来在众多拍卖行懂行规、懂古玩特殊经营模式的只有秦公先生。另一方面凡是古玩商代销的古玩,经过双方商定,商品一旦出售,必须按规矩如时如数地返款。否则一次不守信,今后绝不再合作。有的拍卖行不懂古玩业界的经营方法,征集拍品除了来源于收藏家或大宅门中的传世品之外,从古玩商中征集也是一个重要的征集渠道,而且这种渠道比前者长久。在古玩行业里,有很多精品不曝光也不露脸。 有些商家不愿送拍的原因,一是拍品底价压得过低,二是买卖交易不守规矩,三是被误认为是求助拍卖。其实好、少、精、奇、绝的古玩出手绝不局限于拍卖。 假冒古玩目前假冒古玩主要有三类: 第一是仿造民间民俗日常生活用品的各种器物,这些民间器物的销售主要针对一些艺术工作者或爱好者作为装饰用而不是专门收藏。 第二是仿造历史上民间古玩艺术品,例如石雕、木雕、佛像、瓷器、玉器、铜器、木器等等,这类仿古器物的仿造水平一般,其销售获得的利润并不大,销售对象主要是一些初级爱好者进行收藏以及一些公司的企业主,这类人大都是只要美观漂亮感觉好便买下。 第三是高仿的赝品,主要有瓷器、玉器、铜器、书画、金银器、石雕塑等等,这类赝品的伪造技术和仿真的效果非常好,不是老道的高手很难鉴别,其销售对象主要是针对内行的藏家。 假冒古玩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到处寻找有钱并不懂古玩的藏家特别是以有钱的企业家为目标。这一群体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鉴定证书进行骗销,只要鉴定是真的,永远别想退货,更没有人敢于否定。 2.采取主动寻找目标,他们很明白其赝品能过什么人的眼,过不了什么人的眼。根据赝品的逼真效果,求某位鉴定,鉴定以后再卖。 3.讲经历说故事,骗取对方的信任进行骗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骗销的方法。无论卖假货的还是收藏古玩的,很多人并不懂除了在金钱上吃亏。 版权声明:本文古玩元素网网络整理整理,其余平台转载请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