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围绕去产能这一任务已经开始布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去产能的推进,进一步加大了信用风险,同时又与其他因素造成的信用风险叠加,形成对商业银行空前的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考验,商业银行需要启动大谋略,实施大整合,对接大通道,构建大营运,政策层面也要营造大环境。 【银联信分析】 一、启动大谋略:改革新模式实现信用风险防控形势的好转 针对去产能过程中的授信管理问题,商业银行应该站在战略高度,确定授信业务方向,设计信贷投放模式,确保新增授信成为稀释不良贷款的分母,而非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子。 一是更深入地把握经济发展和经济动能转化方向,更细致地研究行业、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价值链循环,合理确定授信业务的重点方向; 二是在授信业务模式上,更加强调“融资”与“融智”的结合,更加强调授信与投行业务、财务管理咨询等服务的结合,更加强调深入企业价值链经营的理念,即跳出信贷看信贷,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综合服务和金融服务,更加强调专业化和精细化; 三是在授信业务方案和产品设计上,更加强调与企业业态特征、风险特征的契合; 四是在不良资产经营上更加强调通过恢复客户盈利能力来盘活不良资产,更加强调不良资产的市场化经营。 实际上启动防范风险的大谋略,本质要求就是:从宏观上看清经济运行的方向、行业发展的方向;从微观上,诊断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等。在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基础上,设计授信业务和不良资产经营的策略。 二、实施大整合:借助新思路实现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盘活 一般而言,对于已经投入到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目前已经失去了退出的时机,在这种情况下,上策是考虑恢复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而盘活贷款,这也是业界共识。 首先,探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能的消化。比如是否可以将产能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或者实现产能向国外输出。是否可以在细分领域寻找产能的消化。是否可以通过产能的转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与市场对接,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转化。 其次,探讨用“腾笼换鸟”的思路恢复盈利能力。对于产能过剩不是很严重的企业,如果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产品升级、经营模式优化,可以考虑适量追加信贷,盘活原有贷款。或者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服务方式,实现最终产品转换,实现不良贷款的盘活。 再次,探讨用债务置换的方法盘活不良贷款。具体操作模式是:梳理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向第三方发放贷款,前提条件是,第三方接收问题企业或接收问题企业的部分债务,通过这种置换,提升还款可能性。 最后,通过产能过剩企业并购重组实现盘活。对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商业银行应支持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重组,以此提升产业集中度。商业银行应提前介入,通过提供财务顾问和投行服务,或者联合投行共同参与,提供合适的产品、方案和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兼并,恢复盈利能力,盘活存量贷款。 三、对接大通道:应用新手段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 如果盘活的路子走不通,那就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对接市场化通道。事实上,在银监会56号文、82号文出台之后,假出表类的交易结构基本上失去了生存空间。 第一,考虑业务外包法。即经过公开竞争的程序,选定有资质、声誉良好的社会中介机构,将不良资产清收外包给这些机构。 第二,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纯粹市场化的手段,操作步骤与一般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类似,即“组建基础资产池→聘请中介机构(信托机构、承销商、财务顾问、税务顾问、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律师、资金托管及结算机构等)→开展尽职调查→资产池现金流预测→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信用评级→拟定交易用文本→监管部门备案→信托设立→证券化产品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关键在于:一是选择有影响力中介机构进行合作。二是做好资产池的构建。根据债项安排挑选资产,为了确保现金流,可以放一些重组后的信贷资产和抵债资产。三是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选定SPV。四是合理选定风险自留产品,并在资产出表后承担尽职管理责任。五是在产品设计上,专业化地设计信托结构和产品分层,合理设计信用增级机制。 第三,审慎尝试不良资产债转股。关于不良资产债转股,很多专家担心成为压垮银行的“稻草”,从而成就“僵尸企业”到“僵尸银行”的传染。实际上,不良资产债转股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选择的主动权仍在银行。从逻辑上看,债转股至少从两个方面给商业银行开启了政策空间。一是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为投行化运作打开了空间。二是从产融结合方面打开了空间。因而,商业银行可以审慎地尝试,既为了实现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为今后换取更多业务空间而练兵。 新书来啦 银联信《行业授信政策要点通用手册》主要由四个模块的内容组成,具体介绍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