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者的春秋》:卫国:朝歌的遗响

 石 林 2016-06-25

卫国的都城,开始在今天的河南淇县,当时叫朝歌。——这个地名,看过《封神演义》的一定很熟悉。

这里也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

周武王打赢了牧野之战,军队开进朝歌。商纣自焚死了,商人投降,但势力还在。周武王不想激化民族矛盾,对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给以优待,但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来监视他。武王把朝歌分成三块:北边叫邶,封给武庚禄父;东边叫鄘,封给管叔;南边叫卫,封给蔡叔。三个人共同治理殷商遗民,因此叫“三监”。

显然,这种平衡很脆弱。而且灭商之后不久周武王就病死了,管叔和蔡叔反而和武庚禄父勾结,一起发动叛乱,这就是有名的“三监之乱”。

于是引发了周公的第二次东征。这次仗打得远比武王伐纣惨烈,终于叛乱平定,周公知道,周人少,殷人多,按照原来的统治方式早晚还得出事。于是就把商人是势力尽量打散,把这些“殷顽民”迁往不同的地方;而周人的力量就要尽量集中,所以邶、鄘、卫三监合并,新建了一个卫国,而在那里驻扎了重兵,即所谓“殷八师”,这可能是当时周朝一半以上的兵力。

所以,这个时候,卫国实在是一等一的大国。

派到卫国去坐镇的人物,当然也必须是周公最信得过的人。于是周公选择了自己的同母少弟康叔封。

——他的名字叫“封”;到卫国之前,在王畿内已经有一块叫“康”的封地;兄弟排行,大哥叫伯,二哥叫仲,最小的叫季,中间不管有多少个都叫“叔”,他排行在倒数第二,所以叫康叔封。

在庄严的仪式上,周公对康叔封的称呼是“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翻译过来是“诸侯的尊长,我亲爱的弟弟,年轻的封”(真让人情不自禁想用欧洲宫廷片的腔调念出来),第一强调他身份的高贵,第二渲染两人的亲密关系,第三表示对他前程远大,单从这个称谓就可见对这次任命的重视。

怎么治理殷商旧都,是西周初最大的政治问题,周公发表过好几篇重要讲话,都收在《尚书》里。

这些讲话的大意是,对殷民不要采取高压政策,要做春风化雨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周公还对周人可能会被腐朽没落的商文化所腐蚀表示担忧,反复强调周人要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商人特别喜欢喝酒,据考古发现看,多穷的人陪葬品里都会有个酒杯。传说商纣搞过酒池肉林,大概也是有点依据的。周公对这个风气很反感,他说,商朝就是因为喜欢喝酒,酒腥气飘到天上,才导致“天降丧于殷”的。于是,他颁布了非常严厉的禁酒令:

“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同于杀。”

大概就是说,周人要是聚众喝酒,千万不可放过,都拘捕送回首都来,我都会处死(显然意在让接下来派到朝歌去的周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但商人自己沉湎于酒,则可以不必处死,要先批评教育,教育了不听,才执行死刑。

《尚书》原文佶屈聱牙,但政策的精神,还是可以领会的:对商人,周公希望同时运用威刑和怀柔手段让他们屈服;对周人,周公希望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让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在峰值。

放下《尚书》,拿起《诗经》,可以知道周公的意图实现了一半:春秋时期在卫国流行的诗歌里,商周矛盾是一点看不出来了。然而也只是一半,因为纪律和政治觉悟什么的,在这些诗里也早就烟消云散了。

既然是殷商故都,卫国自然是很富庶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卫国人很享受文艺范的生活,桑林间,濮水边,是卫国青年男女约会之处,也是一年四季情歌飘荡的地方。

约会的情景可能是这样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

姑娘表白爱情时这样的: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

这种直接而热烈的话语,叫人怎么抗拒得了?所以也就难怪国家“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时候,士兵却只想着家乡的恋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

孔子到卫国,先赞叹人很多,也很富裕,后来就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不奇怪,这样深情的日子,谁有工夫好德去呢?

连卫国的昏君,发昏的方式有时也雅得很,比如说喜欢仙鹤,还要让仙鹤坐车。坐车本是贵族的特权,特权被侵犯了的贵族反应倒也很幽默,临到要打仗了,说参战是坐车者义务,那就让鹤去吧。

然而,残酷的时代,不需要这么多深情,这么多雅致,这么多幽默。

从安全性上讲,卫国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大片领土孤悬于黄河以北,戎狄来袭的时候不但无险可守,而且无路可逃。卫国往西,中国的地势就要整个上一个台阶,台阶之上的山西只要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立刻就把卫国摁得死死的。

这种处境下卫国人还这种生活状态,很自然就被各种蹂躏。春秋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卫国衰落极早,从头到尾不曾有什么大的作为。

后人回首历史,把卫国的情歌当作卫国命运多舛的重要原因,甚至于有传说,认为这些音乐的流传,是商纣时代留下来的一个诅咒。

纣的一个乐师叫师延,为纣王作了“靡靡之乐”。武王进朝歌时,他投濮水而死,可是不甘寂寞的鬼魂,仍时时在濮水上演奏这自己的乐曲。

韩非子讲了这个故事,并说听了“靡靡之乐”会导致“其国必削”,这至少听起来还像那么会事。到了汉儒那里,则成了“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这就要被打脸了。因为卫国虽然弱小,但正因为实在太弱小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似乎把它给忘了。

一直到秦二世的时候,不知道哪天一翻地图,才发现还有个卫国,这才把卫君废为庶人。所以卫国反而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