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郁病方84首辑要
2016-06-26 | 阅:  转:  |  分享 
  
郁病方84首辑要



1.七气汤

【资料来源】《普济方》引《澹寮》。

【药物组成】青皮、陈皮、桔梗、蓬莪术、辣桂、藿香、益智仁各3克,香附4.5克,甘草(炙)0.9克,半夏(制)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面色或白或青,四肢冷甚。



2.川香柴郁散

【资料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713)。

【药物组成】木香、香附、川芎各0.3克,柴胡0.2克,郁金、赤芍各0.4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为1次量,每日3次内服。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通络。

【主治】肝郁气滞之神经症。



3.五郁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

【药物组成】香附9克,川芎9克,青皮9克,栀子6克,神曲6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食远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诸郁。

【辩证加减】湿郁,加苍白术;热郁,加黄芩,倍栀子;痰郁,加南胆星、枳壳、小皂荚;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4.开郁汤

【资料来源】《医便》。

【药物组成】香附(童便浸,炒)、贝母各4.5克,苍术、抚芎、神曲(炒)、山栀(炒)、陈皮(去白)、茯苓、枳壳(去瓤,麸炒)、苏梗各3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上加生姜1片,水600毫升,煎300毫升,食远服。

【功能】疏肝理气,开郁散结。

【主治】恼怒思虑,气滞而郁。

【辩证加减】有痰,加半夏、南星各3克;有热,加黄芩、黄连各2.4克,柴胡3克;血郁,加桃仁、红花各2.4克;湿,加白术、羌活各3克;气滞,加木香1.5克,槟榔2.4克;食积,加山楂、神曲各3克,砂仁2.1克。



5.引方六郁汤

【资料来源】《松崖医经》。

【药物组成】陈皮(去白)3克,香附子6克,半夏(泡,去皮)、山栀仁(炒)、赤茯苓各2.1克,苍术、抚芎、砂仁(炒,研细)、甘草(炙)各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温服。

【功能】行气诸郁。

【主治】郁证。

【辩证加减】若气郁,倍香附、砂仁,加乌药、木香、槟榔、苏梗、干姜;若湿郁,倍苍术,加白术;若热郁,倍山栀,加黄连;若痰郁,加南星、枳壳、猪牙皂荚;若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若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面。



6.木香化滞汤

【资料来源】《嵩崖尊生》。

【药物组成】枳实0.6克,柴胡1.2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甘草0.3克,半夏3克,草蔻1.5克,当归0.6克,红花0.3克,香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

【辩证加减】胸满,加枳壳、桔梗、砂仁、香附;腹胀,加厚朴、枳实;小腹病,加青皮、木香、槟榔;怒者,加炒栀、柴胡;有热,加栀子;气痛,加木香、乌药。



7.木香化滞饮

【资料来源】《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3克,木香2.1克,陈皮、藿香、姜黄、白豆蔻各3克,檀香、大腹皮、桔梗、砂仁各2.1克,青皮2.4克。

【制法用法】水煎熟,不拘时候服。

【功能】散滞行郁,健脾和胃。

【主治】一切气郁之证。



8.木香流气饮

【资料来源】《顾松园医镜》。

【药物组成】木香12克,沉香9克,砂仁6克,苏子6克,橘红9克,枳壳9克,郁金6克,腹皮6克,甜葶苈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气解郁,化湿除满。

【主治】气郁腹胀,皮厚色苍,或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按之凹而不起。

【辩证加减】如有热,加连翘;如因食滞,加山楂、麦芽;如因痰壅,加半夏、瓜蒌。

【方义解读】木香、沉香、砂仁、苏子、橘红、枳壳皆利气之品,气利则郁自开,食自消,痰自降,水自行;郁金开郁滞之气,又善能行瘀,恐气滞血凝也;腹皮开心腹之气,甜葶苈泄气分之闭,二味又均能逐水湿,恐气滞则水湿停滞也。



9.木香消痞汤

【资料来源】《医学纲目》。

【药物组成】柴胡2.1克,陈皮2.4克,甘草(炙)1.5克,半夏3克,生姜3克,归梢6克,红花0.3克,枳实3克,木香2.1克,草蔻3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食前热服。

【功能】行气解郁,和胃消痞。



10.木香调气散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木香(另研)1.5克,乌药、香附、枳壳(麸炒)、青皮(去瓤)各3克,砂仁1.5克,厚朴(姜炒)、陈皮各3克,官桂0.6克,抚芎、苍术(米泔浸)各3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气郁,腹胁胀满,刺痛不舒,脉沉。



11.交感丸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药物组成】香附30克(炙),茯苓120克,琥珀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细嚼,早、晚白滚水送下。

【功能】行气解郁,宁心安神。

【主治】一切诸气为病,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不思饮食,面黄形瘦,胸膈不宽,气闷不舒;妇女百病。



12.抑气散

【资料来源】《医级》。

【药物组成】乌药60克,紫苏、广皮、槟榔、枳壳、砂仁各30克,沉香15克,香附240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每次3克,白汤调服。

【功能】行气解郁,散滞止痛。

【主治】气道壅滞,不得升降,脉盛气粗,



13.沉香降气丸

【资料来源】《保命歌括》。

【药物组成】沉香3.6克(另),砂仁9克,炙草7.5克,香附4.5克,抚芎45克,木香6克(另),槟榔15克,真苏子9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神曲水煮为丸,如绿豆大。每次50丸,以盐汤送下。

【功能】降气散壅,疏郁止痛。

【主治】气郁病。



14.沉香散

【资料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沉香(不焙)、石韦(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炒)各15克,葵子(炒)、白芍药各0.9克,甘草(炙)、橘皮各0.3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6克,食前煎大麦汤调下;饮调亦得。

【功能】行气活血,利水通淋。

【主治】五内郁结,气不得舒,阴滞于阳,而致气淋壅闭,小腹胀满,使溺不通畅。



15.参橘丸

【资料来源】《全生指迷方》。

【药物组成】橘皮120克(洗),人参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前米饮送下。

【功能】顺气,补气,和胃。

【主治】气病。心下似硬,按之即无,常觉膨胀,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噫气不除,由思虑过多,气不以时而行则气结,脉涩滞。



16.和中畅卫汤

【资料来源】《易氏医案》。

【药物组成】苏梗1.5克,香附(醋炒)3克,抚芎2.4克,桔梗1.8克,苍术2.4克,神曲3克,(炒),贝母2.4克,砂仁(研碎)0.9克,连翘(去子尖)1.8克,生姜3片。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诸证,肺脉沉大而结者。

【方义解读】丹溪云:气有余即是火。火郁则发之,故用苏梗、桔梗开提其气,香附、抚芎、苍术、神曲解散其郁,贝母化其郁痰,砂仁快其滞气,则金体坚,木平水旺,何虑相火不降也。



17.治气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引《活人心统》。

【药物组成】枳壳3克,青皮、紫苏、半夏(制)、茯苓各2.4克,甘草1.2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能】疏肝止痛,理气化痰。

【主治】气痛。

【辩证加减】气郁作痛,加川芎、香附、厚朴;食积气痛,加木香、砂仁、神曲;胸膈饱闷,加萝卜籽、香附;寒痛,加吴茱萸、良姜、附子;气郁成火,加黄连、栀子。



18.香砂顺气汤

【资料来源】《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橘皮、半夏、茯苓、香附子各3克,枳壳2.4克,乌药1.8克,甘草1.5克,木香1.2克,缩砂仁7枚。

【制法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食远服。

【功能】疏郁止痛。

【主治】怒气伤肝,或七情郁滞,背胁胸腹攻走疼痛者。

【辩证加减】如胁痛,加柴胡2.1克,川芎1.5克。



19.适志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茯苓各15克,甘草、枳壳、半夏各1.5克,砂仁1粒,神曲、香附、人参各6克,苏子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肝气不宣,木克脾胃,胸怀两胁胀闷,饮食日减,颜色沮丧,渐渐肢瘦形凋,畏寒畏热。



20.宽中汤

【资料来源】《万氏家抄方》。

【药物组成】青皮、厚朴、陈皮各3克,香附4.5克,白豆蔻、丁香、砂仁各2.1克,木香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盐,用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畅利气机。

【主治】七情气郁,三焦痞塞,阴阳不和。



21.紫胡疏肝散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制法用法】水煎,食前服。

【功能】疏肝行气,和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

【方义解读】本方证为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滞血瘀,或犯及胃腑。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二药助柴胡复肝用,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以和胃;芍药、甘草养血柔肝,助肝体,且缓急止痛,共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



22.逍遥散

【资料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甘草(微炙赤)1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水煎,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疼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往来寒热,妇人月水不调,神疲食少,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方义解读】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以复肝用。当归、白芍为臣,滋补阴血,养肝体以助肝用,又防柴胡辛散而劫肝阴。木郁则土衰,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扶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可增归、芍养血之功,共为佐药。用中加薄荷少许,助柴胡疏散透达肝经之郁滞;生姜用烧意在使其专于温中和胃,亦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肝气条达,郁结消解,脾胃健运,气血调和,神情怡悦,自然逍遥乐怀。



23.救肝开郁汤

【资料来源】《石室秘录》。

【药物组成】白芍60克,柴胡3克,甘草3克,白芥子9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茯苓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血疏肝,健脾化痰。

【主治】气郁不能言。



24.越鞠丸

【资料来源】《丹溪心法》。

【药物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30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气郁为主)。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义解读】气为一生之主,升降出入,贵在调畅,一有怫郁,则血行为之涩滞,饮食精微难以转输,由此血、痰、火、湿、食相因成郁。六郁之中,以气为先,故方用香附行气解郁为君,以治气郁。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以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祛湿郁;栀子苦寒泄热,以清火郁;神曲消食化滞,以除食郁。由于痰郁多因气郁及火、湿、食相因所致,若气机调畅,五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消。



25.女圣丸

【资料来源】《扶寿精方》。

【药物组成】香附(杵毛净)480克(120克,盐水加姜汁浸透煮熟捣,微炒;120克,醋浸透,煮熟微炒;120克,栀子仁同炒,去栀子仁;120克,童便洗,生用)。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开水送服。

【制法用法】解郁降火。

【主治】女人郁怒之偏。



26.开郁至神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3克,香附9克,茯苓6克,白术3克,当归6克,白芍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栀子(炒)3克,柴胡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再剂而郁尽解也。

【功能】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木郁之病。畏寒畏热,似风非风,头痛颊疼,胃脘饱闷,甚则连及心胁,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作楚,甚则耳呜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识人.



27.开郁香连丸

【资料来源】《活人心统》。

【药物组成】川黄连120克,香附子120克(制)。

【制法用法】上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白汤送下。

【功能】行气解郁,清泻肝火。

【主治】久郁,心胸不快或塞痞疼痛。



28.风火两消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30克,炒栀子9克,柴胡6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丹皮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柔肝泻火解郁。

【主治】肝经内伤,感触风邪,木郁不泄,木乃生火,火郁不宣,火乃生风,动多气恼,大声骂詈,身热胸满,两胁作胀。

【方义解读】此方治肝经之内火、内风也,然外来风火,未尝不可兼治,故两治之而奏功也。倘不用白芍为君,单用柴胡、栀子之类,虽风火亦能两平,肝中气血之虚未能骤补,风火散后,肝木仍燥,怒气终不能解,何如多加白芍,既能补肝,又能泻风火。



29.加味逍遥散

【资料来源】《内科摘要》。

【药物组成】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炒)柴胡各3克,牡丹皮、山栀(炒)、甘草(炙)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清热,解郁和营。

【主治】肝脾血虚,内有郁热,潮热晡热,自汗盗汗,腹胁作痛,头昏目暗,怔忡不宁,颊赤口干,烦热口苦,耳鸣头眩;妇人月经不调,发热咳嗽;或阴中作痛,或阴门肿胀;小儿口舌生疮,胸乳膨胀;外证遍身瘙痒,或虚热生疮,舌红,脉弦细数。

【方义解读】本方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栀亦人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逍遥散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



30.却忿散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柴胡、半夏、甘草、薄荷、黄芩、神曲各3克,当归、茯苓各9克,白芍12克,炒栀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清热,养血和胃。

【主治】动多气恼,大声骂詈,觉饮食坐卧居处晋接,无非可怒之场,身热胸满,两胁作胀。



31.神验二号

【资料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30)。

【药物组成】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郁金12克,合欢花12克,炒枣仁12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焦三仙10克,五味子l0克,远志15克,龙眼肉15克,薄荷8克,生甘草3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疏肝健脾,解郁除烦,养心安神。

【主治】神经症。

【辩证加减】大便干加丹皮、山栀;胸部憋闷,疼痛加瓜蒌皮、枳壳;口苦、耳鸣加龙胆草、黄芩;哭笑无常加大枣、浮小麦,同时加重甘草用量。



32.紫胡加龙骨牡蛎汤

【资料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后下),牡蛎4.5克(煅),大枣6枚(擘)。

【制法用法】以水8。0毫升,煮取4D0毫升,加人大黄,再煮沸,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1日2次。

【功能】疏解泄热,重镇安神。

【主治】少阳肝胆经之郁热,神明被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方义解读】本方乃小柴胡汤加味而成,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解表里,疏解少阳,以治寒热往来、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下里热;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荣,扶正祛邪。诸药配伍,能疏散少阳肝胆经郁热,并能安神镇逆。



33.柴胡清肝散

【资料来源】《明医杂著》。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炒)各3克,黄连(炒)、山栀(炒)各2.1克,当归3克,川芎1.8克,生地黄、牡丹皮各3克,升麻2.4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疏肝,凉血活血。

【主治】肝气郁结,肝火内动,颈项肿痛,结核不消,口酸,口唇肿裂,妇人月经先期而量多。

【辩证加减】脾胃弱,去芩、连,加苓、术。



34.热郁汤

【资料来源】《丹溪心法》。

【药物组成】山栀(炒)12克,青黛1.5克,香附9克,苍术6克,抚芎6克。

【制法用法】水煎,青黛冲服。

【功能】清热解郁。

【主治】热郁。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辩证加减】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35.疏肝解郁汤

【资料来源】《甘肃中医》(2003,10:27)。

【药物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女贞子15克,当归15克,香附15克,枳壳9克,郁金9克,琥珀6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每日分2次口服,连服1个月为l疗程。

【功能】疏肝解郁,补益肾精。

【主治】更年期抑郁症。



36.解郁合欢汤

【资料来源】《医醇剩义》。

【药物组成】合欢花6克,郁金6克,沉香1.5克,当归6克,白芍3克,丹参6克,柏子仁6克,山栀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茯神6克,红枣5枚,橘饼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清心安神。

【主治】肝郁不随,郁极生火,心烦意乱,身热烦躁。



37.升发二陈汤

【资料来源】《医学正传》引丹溪方。

【药物组成】陈皮(去白)3克,半夏4.5克,茯苓3克,甘草1.5克,抚芎3克,升麻、防风、柴胡各1.5克。

【制法用法】上切细,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每日1剂。

【功能】化痰行气,升阳散郁。

【主治】痰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



38.半夏厚朴汤

【资料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苏叶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功能】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苔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义解读】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与气相搏,结于咽喉所致。方中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湿,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助半夏化痰降逆;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理气。气舒痰化,肺胃和调,则门户自宁。



39.瓜蒌仁汤

【资料来源】《杏苑生春》。

【药物组成】桔梗60克,枳壳30克,瓜蒌仁120克(另研),半夏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以姜汁糊为丸。每次50~70丸,用蜜糖汤送下,1日3次。

【功能】宣降气机,解郁化痰,润肠通腑。

【主治】七情气郁成痰,气噎痞痛,喘闷。

【方义解读】法宜和气豁痰为要,故用桔梗、枳壳利气,瓜蒌、半夏豁痰。



40.瓜蒌枳壳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瓜蒌(去壳)、枳壳(麸炒)、桔梗、抚芎、苍术(米泔浸)、香附、杏仁(去皮尖)、片芩(去朽)、贝母(去心)各3克,砂仁1.5克,陈皮3克,木香(另研)l_5克。

【制法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人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调服。

【功能】宣肺化痰,行气和胃。

【主治】痰郁。



41.瓜蒌枳实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瓜蒌(去壳)、枳实(麸炒)、桔梗(去芦)、茯苓(去皮)、贝母(去心)、陈皮、片芩(去朽)、山栀各3克,当归1.8克,砂仁、木香各1.5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水煎,人竹沥、姜汁少许,同服。外用姜渣揉擦痛处。

【功能】化痰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痰结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转侧,或痰结胸膈满闷作寒热气急,并痰迷心窍不能言语者。

【辩证加减】痰迷心窍,不能言语,加石菖蒲,去木香;气喘,加桑白皮、苏子。



42.加味七气汤

【资料来源】《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药物组成】木香9克,厚朴6克,半夏6克,青皮9克,苍术6克,枳壳9克,陈皮9克,茯苓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气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气郁,胃口结聚痰涎,呕吐,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43.加味四七汤

【资料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药物组成】紫苏叶6克,厚朴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白芷、木香各6克,建菖蒲2.1克。

【制法用法】水煎,温服。

【功能】疏郁化痰。

【主治】气郁痰阻,白带稠黏,时多时少,中脘痞闷,平日痰多,或有气喘,呕逆恶心。



44.导痰汤

【资料来源】《传信适用方》。

【药物组成】半夏(汤泡7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用法】上药切碎。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

【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涎壅盛,头目旋运;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方义解读】本方所治乃痰湿壅盛,阻于胸膈之证。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以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健脾,甘草和中调药,同为佐使药。



45.清痰养志宽气丸

【资料来源】《活人心统》。

【药物组成】胆星、川连各15克,茯苓、贝母(炒)、半夏(炮)、枳实(炒)、远志(去心)各30克,橘红2l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生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白汤送下。

【功能】化痰清热,行气舒郁。

【主治】男子郁气,痰涎壅滞,情志不快。



46.痰郁润下丸

【资料来源】《医略六书》。

【药物组成】胆星60克,黄连45克,半夏45克(制),黄芩45克,橘红45克,白矾60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姜汁、竹沥糊为丸,水飞朱砂为衣。每次9克,银铺金箔汤化下。

【功能】豁痰清火。

【主治】痰郁变生怪症,脉滑沉数者。

【方义解读】痰郁心包,膻中之气不化,而堵塞神明,故变生诸般奇怪之证。胆星化热痰以清肝胆;半夏化湿痰以醒脾胃;黄连清热燥湿,以熄心包之火;橘红利膈除痰,以快膻中之气;黄芩清热于上,白矾消痰于中。丸以姜汁、竹沥,善搜经络之痰;衣以水飞朱砂,乃为镇心安神之助。夫肝藏魂,肺藏魄,金箔汤化,俾金能制木,则木火自平,而痰郁自解,魂魄俱安,怪证自痊。



47.解郁利咽汤

【资料来源】《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5,6:31)。

【药物组成】香附12克,郁金15克,云苓15克,寸冬15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川朴10克,桔梗10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疏肝解郁,化痰利咽。

【主治】咽异症。

【辩证加减】胸膈满闷,嗳气频频酌加瓜蒌皮、青皮、旋覆花以宽胸理气、平肝必逆;食滞腹胀呕恶者酌加竹茹、焦三仙、佛手、莱菔子以消食化滞,除胀止呕;胁肋窜痛甚者加元胡、川芎以理气止痛;口苦咽干,痰多而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菊花,川贝母、黄芩、海浮石以清肝泻火,化痰而利气机。

【方义解读】方用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麦冬养阴生津润燥;半夏、云苓、川朴、桔梗化痰利咽。又桔梗主升,半夏主降,一升一降,有助于气机升降调理,气机调畅则肝郁痰结消除,咽感异常自愈。



48.开郁老蔻丸

【资料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药物组成】紫蔻12克,贡桂18克,丁香6克,当归9克,山楂、白术、炙军各12克,乌药9克,甘草、青皮各6克,莱菔12克,陈皮9克,木香1.5克,砂仁6克,莪术12克,半夏9克,三棱12克,枳壳、草果仁各9克,槟榔12克,川芎6克,神曲12克,沉香4.5克。

【制法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6克重。每次1丸,白开水送下。

【功能】开郁顺气,宽胸利膈,消食健脾,润燥止痛。

【主治】气滞不舒,胸膈胀满,饮食停留,



胃脘作痛,大便燥结,消化不良。



49.开胃利膈丸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药物组成】瓜蒌皮18克,枳实18克(炒),落水沉9克,砂仁12克,香附(制)18克,桔梗12克(苦),白蔻仁12克,苍术12克(炒),藿香梗15克,广皮18克,中厚朴15克(炙),三仙60克(焦)。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高梁粒大。每次6克,白开水送下。

【功能】开郁顺气,利膈消食。

【主治】胸脘疼痛,食积结滞。



50.老蔻丸

【资料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药物组成】老蔻120克,贡桂180克,丁香60克,当归、半夏、陈皮各90克,莱菔120克,木香60克,油朴、青皮各120克,二丑180克,砂仁60克,莪术、三棱各120克,甘草60克,枳壳、草果各90克,槟榔120克,乌药90克,川芎60克,神曲、山楂、白术、熟军各12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3克重,贮瓷坛内以免风干失效。每次1丸。服后缓泻,胸即畅快。每次3~4丸即收特效。

【功能】温寒顺气,消食化湿,通导利便。

【主治】土寒木郁。胸脘胀闷,嗳气纳少,水谷不化,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肠鸣腹冷。



51.肝胃至宝丹

【资料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药物组成】莱菔子(炒)60克,香附(炙)30克,橘皮30克,焦三仙30克,三棱(炒)30克,厚朴(炙)30克,莪术(炙)30克,槟榔30克,枳壳(炒)24克,白芍24克,丹皮24克,木香15克,片黄姜15克,旋覆花15克,豆蔻仁15克,川芎9克,沉香9克,丁香9克,砂仁18克,甘草6克,赭石(煅)30克,青皮15克,枳实18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冷开水为小丸。每480克用朱砂9.6克、滑石96克为衣,闯亮。每次6克,以温开水送下,1日2次。

【功用】舒郁平肝,健胃化滞。

【主治】胸胁痞闷,气滞不舒,呕逆胀满,嘈杂吞酸。



52.快气饼子

【资料来源】《明医指掌》。

【药物组成】莱菔子(炒)60克,紫苏子30克,橘红30克,白豆蔻30克,白茯苓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姜汁为饼子。时时噙嚼之。

【功能】降气解郁,导滞和胃。

【主治】气郁不快,食下则胸膈噎塞疼痛。



53.香砂平胃散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苍术(米泔制)、厚朴(姜汁炒)、陈皮各6克,香附(童便炒)3克,砂仁1.5克,枳壳(麸炒)、山楂(去子)、麦芽(炒)、神曲(炒)、干姜各0.9克,木香1.5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萝卜籽1撮,水煎,磨木香同服。

【功能】燥湿行气,消食和胃。

【主治】嗳气作酸,胸腹饱闷作痛,恶食不思,右关脉紧盛,名曰食郁。

【辩证加减】食郁久成块,去干姜,加大黄。



54.越鞠保和丸

【资料来源】《中药成方制剂》。

【药物组成】栀子(姜制)120克,六神曲(麸炒)120克,香附(醋制)120克,川芎120克,苍术120克,木香60克,槟榔60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剂。口服,每次6克,1日1~2次。

【功能】舒肝解郁,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气郁停滞,倒饱嘈杂,胸腹胀痛,消化不良。



55.橘半消化丸

【资料来源】《扶寿精方》。

【药物组成】陈皮12克半夏9克,连翘6克,苍、白术各9克,神曲膏12克,山楂9克,川芎6克,香附9克,茯苓12克,莱菔子6克。

【制法用法】各味如常制,神曲为细末,作稀糊为丸服。

【功能】消食化痰,开郁下气。

【主治】食郁。



56.乌金丸(1)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药物组成】香附(制)、川大黄各120克,木香、乳香(炙)、没药、官桂各15克,五灵脂、桃仁泥、玄胡索、天台乌药、蓬莪术各30克,全当归90克,益母草、蚕茧各6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用黑豆(洗净)90克,煮汁去滓;红花60克,酒五碗,煎四五沸,去滓用汁;苏木90克,水煎,去滓用汁,将三汁和蜜为丸。每次9克,熟汤或温酒、艾醋汤送下。

【功能】散郁化瘀。

【主治】妇人七情悒郁,气滞食减,口苦咽干,五心烦热,面黄肌瘦,胸胁刺痛,崩中带下;产后恶露上攻,败血不止。



57.乌金丸(2)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引《良方集成》。

【药物组成】台乌、熟大黄、人参、莪术、三棱、赤芍、黄芩、延胡索、丹皮、阿胶、蒲黄、香附、乌豆皮、生地(忌铁器)、川芎各90克,寄奴、蕲艾、白扁豆各60克(以上用苏木水炙)。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蜡皮封固。每次1丸,开水送服。

【功能】祛瘀止痛,行气健脾。

【主治】妇人七情抑郁,气滞食减,口苦咽燥,五心烦热,面黄肌瘦,胸胁刺痛,崩漏带下。



58.血郁汤

【资料来源】《杂病犀流源烛》。

【药物组成】丹皮12克,红曲9克,通草3克,香附9克,降香9克,苏木12克,山楂12克,麦芽9克,桃仁12克,韭汁3克,穿山甲6克。用;去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解郁,通络止痛。

【主治】胸胁痛者,兼血郁,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



59.活血化痰汤

【资料来源】《医学传灯》。

【药物组成】陈皮12克,半夏9克,白茯苓12克,甘草6克,大腹皮9克,枳壳9克,木香9克,玄胡12克,归尾12克,黄芩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化痰,行气止痛。

【主治】郁怒伤肝,木邪贼土,触动湿痰,气逆而血亦逆,青筋,胸腹作痛,痛胀欲死,遍身发麻,或唇口作麻,脉来洪数。



60.活血解郁汤

【资料来源】《广西中医药》(2003,6:13)。

【药物组成】桃仁15克,红花6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黄芪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

【制法用法】以上中药加水约500毫升煎汁浓缩至100毫升,再复煎汁l。0毫升,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毫升,28天为l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功能】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主治】脑卒中后抑郁症。

【辩证加减】气虚者加党参、白术;痰盛者加半夏、竹茹;热盛者龙胆草、栀子;肾阴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纳呆者加神曲、麦芽;眠差者加酸枣仁、生牡蛎、夜交藤。

【方义解读】本方是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减而来的,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地龙活血化瘀通络,以柴胡、白芍、郁金疏肝解郁,香附、枳壳行气助血,黄芪益气运血,诸药配合达到标本同治之功。现代医学也认为活血化瘀法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扩张血管,使血液流畅增加脑血流量,不利于中风病灶吸收,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61.紫胡疏肝散

【资料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02,9:530)。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2克,郁金l0克,石菖蒲10克,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l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柏子仁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远志10克,丹参3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能】抗抑郁。

【主治】肿瘤患者抑郁症。



62.舒肝利肺和脉膏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药物组成】生香附30克,独活18克,麻黄18克钱,僵蚕18克,小青皮24克,山甲18克(生),姜(生)15克,郁金18克,宣木瓜30克,当归30克,杭芍18克(生),抚芎15克,透骨草24克,乳没18克,续断24克,五加皮18克。

【制法用法】用香油2000克炸枯,人黄丹令其老嫩合宜为膏,贴于肩井,肺俞穴,贴时兑麝香五厘撒于膏药中贴之。

【功能】行气活血,舒肝解郁,宣利肺气,通行经络。

【主治】肝气郁滞,胸胁胀痛,经脉失和。



63.半夏茯苓汤

【资料来源】《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干)、赤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各90克,酸枣仁、桂枝(去粗皮)、黄芩(去黑心)、远志(去心)、人参各6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秫米10克,同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补气壮胆,化痰开窍。

【主治】心胆虚怯,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

【方义解读】方中人参、甘草补心益气壮胆;麦门冬、酸枣仁养心阴,安心神;半夏、茯苓、远志化痰安神;黄芩清泄胆热;桂枝温通心气。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壮胆、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功。



64.正心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

【药物组成】人参、茯神、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各3克,羚羊角(镑)、甘草(炙)、酸枣仁(炒研)、远志(去心)各2.4克。

【制法用法】用水300毫升,加莲子7枚,煎至200毫升,去滓,人羚羊角末,加麝香0.3克,和匀,食后及临卧服。

【功能】益气养心,清心安神。

【主治】情志不遂,致妄言,妄笑,恍惚不仁。



65.甘麦大枣汤

【资料来源】《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甘草9克,小麦15~30克,大枣10枚。

【制法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

【功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方义解读】脏躁多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遵《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灵枢·五味》“心病者,宜食麦”之旨,方用甘凉之小麦,养肝补心,除烦安神;甘平之甘草,补养心气,和中缓急;甘温质润之大枣,益气和中,润燥缓急,合则甘润平补,养心调肝,宁躁缓急。



66.补心丸

【资料来源】《医方大成》引《济生方》。

【药物组成】紫石英(煅,研)、熟地黄(洗)、菖蒲、茯神(去木)、当归(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黄芪(去芦)、远志(去心,炒)、川芎、桂心(不见火)、龙齿各30克,人参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用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温阳,养血宁心,镇惊安神。

【主治】忧愁思虑过度,心血耗散,故多惊恐,遗精盗汗。



67.黄芪十补汤

【资料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药物组成】黄芪(蜜炙)、当归(酒浸,焙)、熟地黄(洗)、茯神各15克,白芍药30克,人参、白术、酸枣仁(微炒)、半夏(制)、陈皮、北五味子、肉桂、天台乌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30克,木香、沉香各3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功能】补虚损,养血气,安心神。

【主治】气阴两伤,虚劳多梦,精神恍惚。



68.镇心丸

【资料来源】《太平圣惠方》。

【药物组成】紫石英、朱砂、白石英、龙齿、人参、细辛、赤箭、天门冬、熟干地黄、白茯苓、犀角屑、沙参、菖蒲、防风各30克,远志15克。

【制法用法】上件药,捣罗为末,都人乳钵内,更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不计时候以温酒下。

【功能】益气养阴,交通心肾,镇心安神。

【主治】心神恍惚,惊恐失常,或恼怒悲愁,情意不乐。



69.心脾解郁汤

【资料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6:12)。

【药物组成】甘草15克,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小麦40克,大枣20克,当归10克,远志6克,柴胡9克,木香5克。

【制法用法】每日l剂,加水l000浸泡2小时,文火煎,取汁300毫升,分上午、傍晚2次口服(间隔不少于8小时),连续服用20天以上,1个疗程为20天。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中,解郁安神,舒畅气机。

【主治】脑卒中后抑郁症。

【辩证加减】肝郁血虚型加芍药12克;心脾两虚型加党参l0克;气虚血瘀型加炙黄芪15克,桃仁10克。

【方义解读】中医认为心藏神,主血;脾主思,统血。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精神压抑,情志不畅。郁思过度,则劳心伤脾。虚为本,郁为标。本方由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而来,方中酸枣仁、甘草养肝血,安心神,和中缓急;茯神、小麦养心宁神;柴胡条达肝气疏解肝郁;当归既增解郁之功,且能活血,养肝阴,生心血;大枣补益脾气,缓肝急,并治脾虚;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疏肝理气,醒脾调中,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之能。



70.加减归脾汤

【资料来源】《疡科全书》。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炒枣仁、半夏、煅龙骨、煅牡蛎、龙眼肉各6克,当归、白芍各9克,远志、广陈皮各4.5克,炙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安神定志。

【主治】妇人忧郁内伤,初则或经水不调,久而或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生疬,此名伤肝疡。



71.宁志丸

【资料来源】《活人方》。

【药物组成】枣仁150克,人参30克,黄芪、白术90克,茯神90克,当归身105克,莲须60克,远志60克,朱砂30克,益智仁30克,甘草30克,乳香15克。

【制法用法】炼蜜为丸。每次6~9克,早、晚空腹灯心汤送下;无睡,用陈酒送下。

【功能】健脾养心,固肾宁神。

【主治】性情抑郁,志气不扬,精神虚惫,形容枯萎,昼则贪眠,夜反不寐,虽寐而惊悸易醒,或谋虑不遂,劳烦过度,气逆膻中,而怔忡痞闷,彻夜无睡,及睡而神昏气惰,甚至饮食不思,肢体懈怠,盗汗怯寒,梦遗滑泄。



72.启脾汤

【资料来源】《古今医统大全》。

【药物组成】白术、当归各4.5克,人参、川芎、香附子、柴胡梢、玄胡索、郁金、甘草梢、青皮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健脾,养血疏肝,行气止痛。

【主治】寡妇、室女思欲不遂,以致伤脾,饮食少思,寒热如疟,面上或红或黄。



73.茯神汤

【资料来源】《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山药各60克,前胡、熟地黄(洗,酒拌炒)各30克,枳壳(去瓤,麸炒)2.25克,远志(甘草水煮,去心,姜汁拌炒)2.25克,白茯苓、茯神各45克,半夏(汤洗七次)、黄芪(炙)各30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散。每次12克。流水盏半,生姜5片,秫米1撮煎,食前服。

【功能】健脾养心,祛痰宁神。

【主治】喜怒忧思悲恐惊所感,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随气上逆,伏留阳经,心中忪悸,四肢缓弱,翕然面热,头目眩冒,如欲摇动。



74.养心丸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茯神(去木)、人参(去芦头)、绵黄芪(蜜炙)、酸枣仁(去皮,另研成膏)各30克,熟干地黄(洗,焙)、远志(去心)、五味子、柏子仁(另研成膏)各15克,朱砂0.9克(研细,水飞)。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人二膏和匀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食后、临卧浓煎人参汤送下。

【功能】养心安神。

【主治】忧思太过,健忘怔忡,睡多恐惕,梦涉峻危,自汗不止,五心烦热,目涩昏倦,梦寐失精,口苦舌干,日渐赢瘦,全不思食。



75.逍遥饮

【资料来源】《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当归6~9克,芍药4.5克,熟地9~15克,枣仁6克(炒),茯神4.5克,远志(制)0.9~1.5克,陈皮2.4克,炙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食远温服。

【功能】调补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妇人忧思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

【辩证加减】气虚,加人参3~6克;经水过期,兼痛滞,加酒炒香附3~6克。



76.调逆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芍、生地、沙参各9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苏子、神曲各3克,荆芥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血,调和脾胃。

【主治】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中如饥,然见食则恶,气短而促。



77.遂情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香附0.9克,白芍30克,荆芥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白术9克,生枣仁9克,人参1.5克,神曲0.9克,甘草0.3克,柴胡1.5克,白芥子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血疏肝,调和心脾,安神定志。

【主治】思结于心中,魂驰于梦寐,渐而茶饭懒吞,语言无绪,悠悠忽忽,终日思眠,面色憔悴,精神沮丧,因而畏寒畏热,骨中似疼非疼,腹内如馁非馁,乃相思之恶症。?安神。



78.一贯煎

【资料来源】《续名医类案》。

【药物组成】北沙参9克,麦冬9克,当归身9克,生地黄18~30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方义解读】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共生地黄补肝体,育阴而涵阳。用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恢复肝气条达之性为。川楝子虽为苦寒之品,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



79.地黄丸

【资料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生干地黄60克,柴胡(去苗,净洗),秦艽(净洗,去芦)、黄芩各15克,赤芍药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乌梅汤送下,1日3次,不拘时候。

【功能】滋阴泄肝,疏郁泻火,调合阴阳。

【主治】尼师寡妇,独阴无阳,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厥阴脉弦长而上出鱼际。

【方义解读】生干地黄气味甘苦微寒,人手足少阴、厥阴;柴胡气味辛甘平,人足少阳;秦艽气味苦平,人手足阳明,兼人肝胆;黄芩气味苦寒,人手太阴、少阳;赤芍药气味苦平,人足厥阴,能行血中之滞;乌梅汤送药,亦取其泄肝也。师尼寡妇,独阴无阳,情欲未遂,以致阴阳交争,乍寒乍热,将欲成劳者,非此不能治。



80.肝肾两舒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熟地、玄参各30克,茯苓9克,白芍30克,柴胡3克,当归15克,甘草、炒栀子各3克,丹皮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舒肝解火,补肾济水。

【主治】肝火郁结不伸,闷烦躁急,吐痰黄块。

【方义解读】本方当归、白芍、柴胡、栀子所以舒肝者,风以吹之也;熟地、玄参、丹皮所以益肾者,雨以溉之也;茯苓、甘草又调和于二者之中,使风雨无太过不及之虞也,譬如夏令炎蒸,郁极而热,树木枯槁,忽得金风习习,大雨滂沱,则从前郁闷燔燥之气,尽快如扫,而枯槁者倏变为青葱,爽气迎人,岂犹有烦闷躁急等症哉。



81.快膈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当归、熟地各30克,柴胡、甘草各3克,生地、麦冬各6克,枳壳、半夏各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舒肝解火,补肾济水。

【主治】肝火郁结不伸,闷烦躁急,吐痰黄块。



82.消愁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30克,当归30克,葳蕤30克,玄参、柴胡各4.5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芥子3克,熟地30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连服数剂,肝气不燥,再服数剂,肝火可平;更服10剂,血枯者不枯,诸证可渐愈也。

【功能】滋阴养血,清透虚热,舒肝解郁。

【主治】妇女肝气郁结,阴亏血虚,虚火内动,经闭不行,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



83.通郁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白芍30克,茯神9克,人参6克,熟地9克,玄参9克,麦冬9克,当归15克,柴胡3克,菖蒲1.5克,白芥子6克,白术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通肝气,补心肾。

【主治】诸郁,阴虚而兼郁者尤宜,或见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竞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



84.滋肾生肝饮

【资料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药物组成】山药、山茱萸肉各30克,熟地黄(自制)6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2.1克,五味子(杵,炒)1.5克,柴胡、白术、当归、甘草各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水涵木,疏肝健脾。

【主治】郁怒伤肝脾,血虚气滞,小便淋沥不利,月经不调,两胁胀闷,小腹作痛,或寒热往来,或胸乳作痛,或咽喉噎塞,或两脚痉挛,或肢节结核,面色青黄不泽,形气日瘦,左关弦洪,右关弦数。

献花(0)
+1
(本文系有情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