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三顾茅庐”还多“一请”的贤人是谁?

 好文喜词 2016-06-26
汉末刘备“三顾茅庐”访聘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你是否知道还有比“三顾茅庐”多了“一请”的典故呢?苏州老话“三邀四请”虽然不属于成语,却能引出这段古代佳话。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4:49 三邀四请 来自苏州咸话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万老板说苏州老话
     来!听不懂的请看普通话释义:
“三邀四请”的来历与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有关。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才学过人,胸怀大志,曾自诩江上孔明。


元朝末期,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奸臣当道;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

这些起义军也都明白,想发展壮大,成就大业,必须要有谋才大略的军师相助才行。此时的刘伯温已是名声在外,因此,这些起义军都想请刘伯温出山相助。当时有影响的起义军号称四大帮八小帮,四大帮如:浙东台州首领方国珍;江西首领陈友谅;姑苏首领张士诚等。这三方起义军均派人到青田想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清楚这三帮势力只是草莽英雄,胸无大志,难成气候,最后终将被取缔、灭绝。于是他均予婉言谢绝,不肯出山。刘伯温经常跟别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刘伯温谢绝“三邀”后隐居山野,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机会,要选择一位明主,想干一番事业,名垂青史。后来,安徽朱元璋也听说了刘伯温有安邦定国之才,但因路途较远没有机会找到刘。后来,朱元璋率部打到浙江,他仿效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率领几位大将,亲自来到青田刘伯温家登门拜访。朱元璋与刘伯温一见面,促膝长谈,十分投机,从白天一直聊到晚上。朱元璋所问刘伯温的治国大计,刘伯温均对答如流,句句说到朱元璋心里。朱元璋觉得刘伯温名不虚传,天下奇才,比诸葛亮还厉害。刘伯温也觉得,朱元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明智之君。两人相见恨晚。刘伯温终于欣然答应出山。朱元璋是第四个来请刘伯温出山的大帮首领。前面的“三邀”均遭到婉拒,这第四“请”成功了。后来,朱元璋拜刘伯温为军师,委以重任。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也得以充分发挥,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为诸葛武侯,成就了一世英名。民谚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此后,“三邀四请”这句老话就是民间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此话,既可形容某些领导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的爱才之心,也可形容某些人爱摆架子,对于别人的邀请推三阻四,迟迟不肯赴约的行为。
苏州历代的繁荣、富饶, 
离不开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若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
不该是鬓毛无衰乡音改的云云游子,
留住了“糯糯”的苏州乡音, 
便是留住了深深的苏州之根; 
你若是初来乍到职场打拼的新苏州人,
首先需要融入苏州的风土人情, 
若想品味地道的苏州味道,
先要听听原汁原味的苏州咸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