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都南京的王朝因何均短命而亡?

 山爷wzs0718 2016-06-26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定都南京的王朝因何均短命而亡?

             大唐行政区域图

         原创∣李奉先

不到到南京,你无法想像当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风情,更无可欣赏婉约侬软的南京佳丽。好一个“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自古帝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金陵一别,恍若京华一梦

红楼往事悠悠。李太白忍不住一声叹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则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最有深意的当是文天祥词:“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古老的南京,人才辈出。前朝神庙锁烟禖,满宫学士皆颜色。如: 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古代,仅南京籍的状元便有20名:南唐的卢郢,北宋的叶祖洽,南宋的张孝祥;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清朝的胡任舆、、黄思永等等,太平天国的傅善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一、“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终期於尽,却也名贯当时。”再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誉满古今,祖籍临沂(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南京乌衣巷王氏的高门大族;“王与马,安天下”,当初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精心辅助下,后来成为帝都的东晋君王。

在现代,随着"帽儿破,鞋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声,济公这位故作疯疯癫癫、济世救民的艺术形象飞进千家万户。济公的原型就是南朝高僧宝志。宝志葬于南京钟山南麓。在灵谷 寺松风阁西侧丛林中,有志公墓塔、三绝碑、志公殿。

而中华伟大文学巨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于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宁织造府

曾记否,江宁人爱国报人史良才,在上海办《申报》20 余年,跟邵飘萍、邹韬奋齐名。他偏与与蒋中正针锋相对,提出"以百万读者对抗百万大军",终引来杀身之祸。

说起金陵城,泛舟秦淮,更是有感:“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这是民国十二年,朱自清与俞平伯夜游秦淮后所写。

烟笼寒水,桨声灯影,使人沉醉。

秦淮河两案酒家妓馆里的歌声,至少从杜牧那会就开始了传唱,一不小心便持续了一千多年,歌声依旧,却不知已过了几世几劫。当初不懂亡国恨的商女唱的是《玉树后庭花》,如今又在唱着什么呢?

细细思忖,不禁发觉昔日杜牧的所见所闻与千年后朱自清的有些神似。


再比如,“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总统府桌子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二、“十朝都会”,因何国践祚不长?

从东吴、东晋,再到太平天国、国民政府,南京虽被称作“十朝都会”,可为什么建都于此的政权皆昙花一现、国运不长?好不容易有个两百多年的明朝曾定都于此,还是早早迁了都的,其中到底蕴含了什么玄机?

南京是不是好地方?毫无疑问,肯定是。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浩浩荡荡,经过湖口便来到了下游,这段从西南向东北流淌,等到进入南京境内时,急转向东,所以说长江在此地改变了流向,这使它成为距离中原最近的江南城市。本身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向东是长江三角洲,南宋以后的经济重心,向北则是平坦的华北平原,向西则可达荆襄,大运河开通以后,前往北方更加方便。

地势也好,三面环山,当年诸葛亮来此,感概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

自然条件如此甚好,自然引来了统治者的顾虑。据记载,楚威王灭亡越国以后,听说此地有王气,深以为然,特意派人埋金镇住,许多当地老百姓听说有金子,趋之若鹜,纷纷扛铲子来挖,挖得面目全非,其实正中楚王下怀,人家就是要破坏这里的风水。

王气之说很有市场,因为古人都是信风水的,再加上前朝定都于此的王朝确实短命,似乎提供了事实论据,所以如果在南京又垮了一个政权,他们心理上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但风水之水毕竟不是主因,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定都于南京的政权有哪些共同点。

细心一想,便会发现定都南京的其实都是些割据政权,没有一个是真正统一了全国的(明朝迁走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主流,割据一方的政权最终还是会被兼并消灭,最终实现统一。而这些统一的王朝中,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亦或是元清,都没有看上表面上评价颇高的金陵,相反,他们是在竭尽全力地远离这里。明太祖统治的三十一年从没有放弃过迁都的打算,他去世二十多年后,明成祖终于实现了父皇把都城迁离南京的夙愿。

怎么好评如潮的南京并不受大一统王朝皇帝们的待见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才可以担负首都这一重任,对此,明朝人陈建的观点不错,他说:“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首先要安全,安危关乎一切,从这点看开封就不符合,处于华北平原上,除了黄河,无险可守,幽云十六州也丢了,所以宋太祖迫切希望迁都洛阳。

第二点是要运输方便,首都人口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后发展,人口数量越大,首都本身所在地八成是担负不起的,需要外运,而古代交通工具又不好,更多要走水路,所以都城一般不是大江大河边就是运河边。第三是要位置合适,能够迅速把命令传及四方。

对于第一条,整个古代南京都符合,地形地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中国毕竟没有这么多想移山的愚公。对于第二条,至少唐朝以前不大符合,因为当时北方的经济还是占主导,江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还不是特别高。

最近南昌新建海昏侯墓颇受关注,西汉时南昌离长安很遥远,又很落后,把刘贺安排在这里汉宣帝才放心,经济糟糕,关中则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秦汉的皇帝怎么可能会建都南京?那是罪臣呆的地方。

后来永嘉之乱,大量北民南迁,不光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文化,南北朝的分立要求南朝更注重江南的开发,所以到唐朝的时候,江南便发展起来了,这时再把地图拿出来看,老母鸡变鸭了,明显不一样。晚唐遭遇藩镇割据,河北税收不交给中央,正是依靠着江南撑了一百多年,经历过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的两次大规模移民,江南最终成为了经济重心。

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应天府衙门密室里,两位故人久别重逢,聊了起来……

贾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一面说,一面从顺袋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真是又土又豪又有势力,看罢,贾雨村马上意识到自己和四大家族比起来,相当于沧海一粟,弱爆了。看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原籍都设定在了金陵城,不仅仅因为那里曾有个江宁织造,还因为金陵早已成为了富庶的代名词。


“天下仰给江南”,“苏湖熟,天下足。”全国数这里最有钱、GDP最高。到这时,如果只看地势与漕运,南京绝对是最优选择,建都北方还要疏浚运河、千里迢迢,南京就在经济重心的位置,连漕运都免了。


纵观整个古代史,南京之所以无法成为统一王朝首都,硬伤便是太偏于南方,无法有效地解决整个国家的安全问题,虽然它本身是个看似安全的地方。定都南京的割据政权有没有可能完全统一天下?说实在的,非常困难,历史上也只有明太祖做到了。因为地域差异,南船北马,总体上北方军队的战斗力相对更强些,尤其是骑兵,很有统治力;南方则水军比较好,但顶多自保,跟北方人比,江南地区的人更擅于诗文,更明于经商,玩得来刀剑的不多,和平年代他们很有优势,战火纷飞的年代相反。

既然北伐难以成功,本身又是个割据政权,地盘有限,战斗力不是最强,容易被灭,再加上腐败、内斗等自我消耗,你兼并不了别人,那只能别人来统一你了,一旦北方出现相对统一且统治稳定的政权,南方顶多称几十年。就算真能北伐成功,为了帝国的稳定,也是要迁都的。

    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况江南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温柔富贵乡也有个不好的地方,算是幸福的烦恼吧,容易让后代统治者耽于享乐,失去进取心。魏征评价陈叔宝,说他:“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新五代史》载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算第一代统治者,但他属于暴发户性质的,定都南京后也不学好了,连江山都坐不稳,就迫不及待的兴建天王府,整日醉生梦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很浅显的道理,说谁不会说,做真没几个人做得到。不光是统治者一个人,在这种条件下,统治上层、甚至整个社会风气也容易萎靡消极,变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金钱至上,这些自然也是无助于统治长久的。

还有就是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像东吴、东晋这样的政权属于外来政权,统治上层不可避免地会和本土势力发生冲突,对于本地豪强大族,他们一方是要拉拢,一方面是要提防。孙权晚年借太子与鲁王争权的事件,掀起了血雨腥风,整死了一大帮江东本土派;司马睿建立东晋,就很需要依靠王家的支持。

此外,皇族之间、本土的势力之间也会竞争,众多昏君的出现则会助长他们的野心,武将们见有机可乘,同样不甘寂寞,纷纷参与到权力游戏中来。深刻影响南朝历史的侯景之乱就是由降将发起的,天京事变韦昌辉是绝对主力,解放前国民党内部各派的纷争就没停过。

祸起萧墙,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没削弱别人,首先削弱了自己。

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都是被内部颠覆。当北魏百姓知道刘宋智勇兼备的大将檀道济在内斗中被杀后,无比欢呼雀跃,得意地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毁长城,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悠悠,往事如潮。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但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


南京秦淮河畔,有一红尘女子。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她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

她叫李香君。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

侯方域在痛苦与内疚中,为李香君立碑撰联。墓前树碑,碑上撰联:

卿含恨而死 夫惭愧终生!

历史不忍细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再譬如:

南京!南京!1937年12月那段国耻,多少亡灵,竟无人可泉下泣声相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