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瘢痕灸

 我的书屋我做主 2016-06-26
2016-06-26     真岐堂

瘢痕灸

瘢痕灸的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配穴原则、典型病例及其灸疮的调护等,以供临床学习应用。

一、简述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就是将艾炷点燃,直接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直至使皮肤起疱,再令其自然化脓、结痂、灸后留下永久的瘢痕。瘢痕灸也由此得名。关于瘢痕灸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书中记述了灸后促使化脓的方法,“欲令灸发者,灸履编熨之,三日即发”。在唐宋时期,此法更为盛行,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而且还用于防病健身。《千金方》中记载:“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目前,瘢痕灸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也很满意。但施灸时产生的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不能接受。为此,古今医家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减轻其痛苦。如《扁鹊心书》云:“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古今医鉴》提出的“挑筋灸癖法”就是用药制过的纸擦之,使皮肉麻木的局部麻醉方法。《寿世保元》也提出了“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

当前,临床上采用的方法是用0.2%盐酸普鲁卡因12毫升,进行穴位皮内注射。或用中药外涂局麻后施灸(川乌、细辛、花椒各30克、蟾酥1.8克,浸泡在75%酒精300毫升内,24小时后取出棕红色上清液,用消毒棉签涂在施灸的穴位上,15分钟即可施灸。)

瘢痕灸的疗效满意,治疗范围广泛。对喘息、胃脘痛、癫痫、脱骨疽、癥瘕痞块(肝脾肿大)、肺结核、瘰疬、眩晕(高血压、美尼尔氏症)及预防中风都有较好的疗效。目前,采用瘢痕灸治疗各种疾病有很多报道,湖南慈利县中医院于1987年,在世界针联大会上报告,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300例,从疗效分析及基础研究等方面,都肯定了化脓灸的疗效。近十几年来,在“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上也相继有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李志明教授还著有《瘢痕灸》一书。笔者和李志明教授用骑竹马化脓灸治疗脉管炎,也取得满意效果。

二、操作方法

(一)施灸原料选用陈艾制成的艾绒。选艾绒时,要注意筛去尘土、粗梗杂质,否则灸时易爆火伤人的皮肤或衣服。发霉的艾绒禁止使用,因为霉烂的艾绒已失去原来的药性。

(二)艾炷的大小与选用古代医家根据病证的轻重、施灸患者的年龄大小、身体强弱而选用不同的艾炷。如《针灸大成》云:“小儿七月以上,周年以内 ,炷如雀粪。”《明堂经》云:“如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炷。”《小品方》云:“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用大炷。”

目前临床常用的标准艾炷为:炷底直径0.8厘米,炷高1厘米,重量为0.1克,约燃烧35分钟。壮数的选用,根据病证的虚实而定,详见瘢痕灸的适应证和取穴。

(三)施灸的季节和顺序古书中提到一年四季均可施灸。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夏季施灸最为适宜(入伏最佳),时间以午时(1113点)为好。因为夏季天热,患者可以充分暴露施灸部位不会受凉,此时阳气又最旺盛,灸疮容易形成。根据古书记载,施灸的顺序应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的原则,操作时一般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四)施灸体位适当地选择体位,可保证正确取穴、防止发生晕灸,也为术者提供操作方便的条件。一般选如下四种体位:

坐位:患者两足蹬地,双肘曲屈自然放在桌面上,或双肘曲屈趴在桌子上。适于灸大椎、风门、肺俞、膏盲等穴。

俯卧位:患者于床上取俯卧位,腹部可放一小枕头垫起,使腰背部、臀部肌肉松弛舒展。适用于肝俞、脾俞、肾俞、痞根、腰眼等穴。

仰卧位:患者躺在床上取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适用于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侧卧位:患者施灸部位在侧面,取侧卧位于床上。适用于灸足三里、绝骨、章门、京门等穴。



(五)施灸前的准备
备有弯盘一个,内放选用的艾炷、清水膏数张,胶布、消毒纱布若干块、棉棒、生理盐水、大蒜若干、剪刀一把、火柴一盒,酒精灯一个,0.2%普鲁卡因1支、2毫升注射器一具,皮试针头一个,碘酒一瓶。

(六)操作顺序

点穴,选好体位,再在选好的穴位上做一个标记。

减痛方法:①在穴位上常规消毒,吸入0.2%普鲁卡因药液0.5毫升,在施灸的穴位上注射一个皮丘进行局部麻醉。②另一种方法是当艾炷点燃后,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时,术者用手轻轻叩打施灸穴位周围的皮肤,以便减轻疼痛。

艾炷的固定及换炷法:穴位常规消毒,将蒜汁涂在施灸的穴位上,然后迅速地把艾炷放在上面,即可粘着固定,再点燃施灸。当一炷燃完后去掉余灰,用生理盐水棉球将灸穴处的附着物润湿,用干棉球擦净,继上述方法连续施灸,直至灸完所需壮数为止。

灸的调护:灸后的调护,对保护疮面及促进灸疮的化脓,取得满意的疗效非常关键。灸疮的脓液呈金黄色、粘稠、量多,则效果好;若脓液稀薄晦暗,其疗效差。《医宗金鉴》云:“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太平圣惠方》云:“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灸疮的调护方法如下:灸后将淡水膏熔化贴在灸穴上面,灸后7天、15天、30天、45天来门诊检查是否化脓。若脓成可根据脓液的多少决定换膏药的次数。脓汁多者,每日换2次,少者,每日换1次。换膏药时,按外科常规换药操作即可。为了促进灸疮化脓,在灸后10天内可吃鸡肉、羊肉、鱼、豆腐和香菜等发物;若不化脓,则可在灸穴上用艾条施温和灸510分钟,连续23天即可化脓。(未完)摘自中级医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