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它相对于砖石建筑的弱点是不利于保存,因此目前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唐宋的很少。而与宫室和宗庙建筑相比,民居建筑则更加未能得到保存。因此要了解唐宋时期的民居,除了唐宋绘画和考古实物,兼以尚存明清民居为参照系数,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到古籍文献中去探寻踪迹了。 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古籍文献中的正史或官方史料,对于民居、尤其是本文将要探索的民居院落,是很少提及的。值得庆幸的是,唐宋时期的众多诗词作者,却以一个个普通的民居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对其包括院落在内的居住环境、生活空间以及居住感受,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绘。因此唐宋诗词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唐宋民居院落情况的珍贵资料。 从唐宋诗词看唐宋民居院落(二) 院落的小生境 1、院落中的植物: 此外,唐宋院落中还广泛种植其他植物,常见的树种还有槐、柳、杉等。花卉则更多:如: 宋代佚名:折枝花卉图卷·栀子花 又如: 又如: 南宋林椿:山茶霁雪 又如: 不胜枚举。还有专门为海棠、蔷薇等赋诗的,如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咏海棠和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这些都反应了当时的院居者对花卉和自然美的敏感性。 院落中的动物包括人工畜养的动物,和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在农家院落中除了猪、牛、鸡、犬以外,也养蚕,如唐代李郢《春日题山家》: 漠漠蚕生纸, 涓涓水弄苔。 丁香正堪结, 留步小庭隈。 描绘了春日一个宜人的农家院落,丁香盛开、蚕蛾正在纸上产卵的景象。 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燕子这种亲近人类的禽鸟,常常将巢筑在住宅建筑的房梁中间,与人的生活关系极其密切,所以在唐宋诗词中有大量对于燕子的描写,如: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元盛昌年:柳燕图 南宋史达祖专门作有《双双燕·咏燕》词: 过春社了, 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 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把一对燕子在房屋和院落中穿梭忙活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细致。
北宋欧阳修《采桑子》词 院落中的花草树木不光能起绿化、遮荫、清洁空气和美化作用,它们还能吸引许多野生动物逡巡前来,为住宅主人营造出一个十分自然动人的小生境:在树间、廊前,鸟雀们自在忙碌: 又如: 又如: 明代蓝瑛:花鸟册 这里也是小昆虫的天堂: 清代居廉:花卉四屏 院中鸣蝉吵醒了午睡的主人: 又如南宋陆游《乌夜啼》所写: 而在花荫下、墙角根,有蟋蟀等鸣虫在低唱: 萤火虫也是院落里的常客:
院落对于室内活动的意义: 檐松有嘉色。 清代金廷标:仙馆澄秋 1、户门与帘幕: 唐宋民居的正房中间一般为厅堂,其门通常采取隔扇的形式,尤其在气候温暖的南方是这样。刘枫先生在《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中认为,隔扇作为厅堂的大门起源于唐宋时期,于宋代尤盛,它可装可卸,十分方便。这个十分灵活的半开敞空间,是从最开放的院落到居住者最隐密的卧室之间的过渡。唐代储光羲的《新丰主人》诗中写: 描绘的应该就是在一个敞开的厅堂里,宾主欢宴的场景。
另外,由诗词的描绘可以知道当时民居户门上普遍使用帘子。北宋柳永在《望海潮》词中描写杭州的情形: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中写: 还有南宋黄机的《忆秦娥》词中写: 都证实了这一点。
帘幕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质材。冬天用厚重暖和之帘: 春秋季用相对轻盈薄软之帘:
又如:
户门与帘幕(续2): 在一天之中,夜晚时帘幕通常是放下的: 到清晨帘子就被帘钩挂起来了: 又如: 天冷、阴雨或午睡时则又放下帘子: 并有镇帘之器物: “宝押”即镇帘之物。午睡之后,则 ——开帘放燕子回巢。 而夏季天热时,不光是午睡,夜晚睡觉可能也是卷起帘子、通风敞睡: 又如:
户门的纳景功能在诗词中也多有体现:
又如: 通过这样的建筑空间安排,居住者既能体会到身在室内的安全和温暖,又能感觉到与院落中的大自然声息相通。难怪唐代韩偓作《懒起》诗: 十分惬意享受。
(插话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还经常开门敞着帘子睡,大概是因为外面就是自家院子,没关系吧。) (插话2:我们现在的家里也用窗帘,为何我们对这一事物不象古人那么关注了?是因为窗外没有好风景吗?还是太忙碌了?) 院落对于室内活动的意义: 窗 苏州园林中的明代隔扇窗 又如:
在窗上人们往往冬季糊纸挡风: 其他季节则换上窗纱: 杭州园林中的冰裂纹窗 窗 窗棂既能减少光照刺眼感,使进入室内的光线比较柔和;又能“引景”——窗棂的边线具有照相机取景框般的作用,能增加人对室外事物的视觉印象。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宫室》里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就是一方面指出了窗的基本功能在于采光,一方面就显示它“更有视线通达、纳景观物的作用”[i]。在唐宋诗词中常有这样的描写: 又如: 南宋姜夔在写梅花的《疏影》词中说: 元代王冕:墨梅图卷
人们在院落中的活动: 1、人际交往: 在中国古代,院落的利用率应该是非常高的,除天气不佳的时日外,人们许多日常活动都可放在院落中进行。人是群居动物,人际交流往来是其天性,开放的院落宛如露天厅堂,成为人们聚集活动的极佳场所。人际交往包括家族或家庭内部,和邻里或朋友之间两部分。 (1)家族或家庭内部的天伦之乐: 院落往往是家族或家庭成员相遇时最为放松之地。住宅中的厅堂是他们聚集的另一主要场所,但厅堂的陈设往往具有正式感和等级感;厅堂的功能通常也是作为议事、祭祖和正式待客之用,因此礼仪感较强。相比之下,院落一般是人们休闲、娱乐之处,不同于厅堂的正襟危坐氛围,彼此相处时常常心情更为轻松自在。南宋杨万里曾作《闲居初夏午睡起》两首绝句,形象地描绘了他在院子里看孩子们玩,又与其一起戏耍的温馨、闲适的场景。 第一首: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二首: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明代仇英:《蕉阴结夏》 人际交往(续): (2)与邻里、朋友的交往: 在唐宋民居的院落中,不仅能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常见邻里交往、守望相助,或者与知己、友人风雅交际的场景。 唐代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记载了他历经战乱,好容易返回家乡时的场景。第一首是: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知道杜甫回来,邻居们也都聚集在他家矮墙外,为之感叹落泪。 第三首是: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这是杜甫返家歇息几日后,邻居们叩响院门,各自携酒前来为之洗尘的场景。 杜甫另有一首《客至》描绘他在成都的草堂接待朋友的情景: 明代仇英:园居图局部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朋友欢会之余,仍不尽兴,因此隔着篱笆叫邻家老翁也来同饮。 北宋苏轼则有《浣溪沙》一词: 麻叶层层檾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描绘了因习俗规定煮茧时节不能串门,蚕娘们于是隔着篱笆在院子里聊天的情景 (2)与邻里、朋友的交往 院落不只可用作邻里交往的处所,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饮茶品酒、吟诗论画之地。北宋叶梦得在《虞美人》词中描绘与干誉、才卿两位友人院中共饮的场景:
北宋石延年在任金乡知县时,受当地富家张氏邀请,赴其宅园游赏和宴饮,后作《金乡张氏园亭》一诗: 在诗中他极尽夸张之能事,将张氏之园比喻成前代显贵之园林,充分显示出他此行的畅快和内心满足感。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曾邀友人杨元素在梅园共饮: 描绘了院落中梅树下宾主宴饮,枝上雀鸟争飞,惊落梅花瓣、飘入酒杯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 从唐宋诗词来看,居住者在院落中进行着各种世俗的或心灵的活动。 (1)院落中的日常活动: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日常活动有: 餐饮—— 园艺——
品茶课棋——
还有散步——
院落是阅读与思考的绝佳之地。最典型的如南宋程珌在《沁园春·读<史记>有感》中的描写: 程珌读了《史记》后思如泉涌,有诸多问题要叩问先人司马迁,而他要踱步园中方才“从容延叩”,在心中问了太史公一大堆问题;思考结束后,继续园中漫步,园里景色令他的心境宁静愉悦。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1)院落中的日常活动(续1): 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 院落也是孩童和妇女们的天地。对儿童来说,院落开敞,又有各种植物、动物,吸引力自然远大过室内。院落成为他们游戏玩耍的天堂。
南宋张镃在《满庭芳·促织儿》词中回忆他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 ——是十分快乐的童年记忆。
院落中的日常活动(续2): 在宋代,礼教对于妇女的束缚比唐代更为严格些,院落通常是诗书官宦人家女性的小天地甚至小宇宙,不论是少女时代还是出嫁以后,这些女子主要的活动空间就在一个又一个院落之中。 宋代诗词中对院居妇女的活动有许多描写,如苏轼《阮郎归·初夏》,描写一个少女在院中玩水的情景: 姚苏《夏日初长》 又如: 清代居巢:人物花鸟扇册 又如: 再如:
院落也是妇女们进行家务劳作之处,唐宋诗词中提得最多的莫过于“捣衣”了。“捣衣”是把葛麻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一般在夜晚的院落中进行。早在南朝谢惠连就有《捣衣》诗:“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细致描绘月下一妇女至院中捣衣,心中为丈夫即将远行而悲伤的场景。
唐宋诗词中有大量这样的描写,这里只试举两例。如有名的李白《子夜吴歌》: 北宋秦观《满庭芳》词: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2)感受自然,体察四时: 唐宋民居院落的自然小生境,适应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果说实际居住功能主要由住宅建筑来完成,而感觉和气氛的营造则主要就在院落。 院落中的自然诉诸人的感官体验是多方面的,在视觉上有绿树红花、天光云影、水光潋滟,听觉上有莺声燕语、雨打芭蕉、风入松声,嗅觉上有泥土气息、草木芬芳、花香氤氲,触觉上有微风拂面和柳枝牵衣等等。中国古人又最善于“寄情”,即赋予自然生命以人类自身的情感。所以才出现了如下一些诗句: 宋代佚名:垂柳飞絮图 清代邹一桂:白海棠图(没有蔷薇,以海棠代哈)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2)感受自然,体察四时: 清代罗聘:山水花卉册之一
北宋周邦彦《关河令》词写秋日里的庭院:
李清照《浣溪沙》词描写冬天夜晚的庭院景象:
通过院落,唐宋人感受着花开花落、草长云飞,体会时光的流逝、晨昏的变化和四季的更迭,个体生命与自然的节律在这里相互呼应,紧密融合在一起。
(一)生命之安顿: 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在《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写道:“说中国人面对院落,求生命之安顿,并不为过。”[i]中国人对院居生活的看重,无疑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如道家崇尚天道与自然,佛教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而儒家的观念,可能也在三者中影响极大。 首先,对于有志“入世”的儒士们来说,院居生活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这个观点被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又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院落既是忙于仕途经济的官员暂时获得心灵闲适与宁静之地,又是失意文人或倦俗的雅士得以回避尘嚣、实现“出世”心愿的所在。 南宋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词中,他描绘了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倦,和对清静、朴素、自在的园居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并不是他短暂的逃避之思和临时说词,他在江西上饶之郊修筑了园宅,一旦真正去职以后,他很快地就沉醉于自己的归园田居生活,且看他的描写: 这首清新自然的词,体现出辛弃疾十分享受园居生活,内心充满了宁静和愉悦。 明湖南岸丨鹊华桥畔丨超然楼前丨明湖七院 济南府的新中式顶级院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