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宋诗词看唐宋民居院落(二)

 老骆哥 2016-06-26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它相对于砖石建筑的弱点是不利于保存,因此目前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唐宋的很少。而与宫室和宗庙建筑相比,民居建筑则更加未能得到保存。因此要了解唐宋时期的民居,除了唐宋绘画和考古实物,兼以尚存明清民居为参照系数,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到古籍文献中去探寻踪迹了。

然而可以想见的是,古籍文献中的正史或官方史料,对于民居、尤其是本文将要探索的民居院落,是很少提及的。值得庆幸的是,唐宋时期的众多诗词作者,却以一个个普通的民居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对其包括院落在内的居住环境、生活空间以及居住感受,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绘。因此唐宋诗词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唐宋民居院落情况的珍贵资料。


从唐宋诗词看唐宋民居院落(二)


院落的小生境

1、院落中的植物:

 (2)花木(续1)


  关于梅花的诗词更多,有许多专门描写梅花的作品,如北宋林逋《山园小梅》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明代王谦:卓冠群芳图轴局部

  再如南宋郑域的《昭君怨·梅花》词:
    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明代陈洪绶作品
    
    其他还有南宋姜夔的《疏影》、《暗香》,南宋周密的《疏影·梅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除了松竹梅兰菊和前文所述井边梧桐,芭蕉也是唐宋人钟爱的院落植物,在诗词中被反复吟咏,如: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卷有余情。


明仇英:蕉阴结夏图局部

    还有一些专门为芭蕉所赋的词作,如南宋张镃有《菩萨蛮·芭蕉》词等。唐宋人对芭蕉和梧桐一样,有着特别的审美体会:如:
    更闻帘外雨潇潇,
    滴芭蕉。

再如关于梧桐的: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所反映的意趣是类似的。

清佚名山水楼阁



此外,唐宋院落中还广泛种植其他植物,常见的树种还有槐、柳、杉等。花卉则更多:如: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宋代佚名:折枝花卉图卷·栀子花

又如:

  庭下丁香千结。

又如:

  石榴美艳,

  一撮红绡比。


南宋林椿:山茶霁雪

又如:

  点火樱桃,

  照一架、

  荼蘼如雪。

不胜枚举。还有专门为海棠、蔷薇等赋诗的,如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咏海棠和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这些都反应了当时的院居者对花卉和自然美的敏感性。


院落中的动物包括人工畜养的动物,和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在农家院落中除了猪、牛、鸡、犬以外,也养蚕,如唐代李郢《春日题山家》:

漠漠蚕生纸,

涓涓水弄苔。

丁香正堪结,

留步小庭隈。

描绘了春日一个宜人的农家院落,丁香盛开、蚕蛾正在纸上产卵的景象。

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燕子这种亲近人类的禽鸟,常常将巢筑在住宅建筑的房梁中间,与人的生活关系极其密切,所以在唐宋诗词中有大量对于燕子的描写,如: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元盛昌年:柳燕图

南宋史达祖专门作有《双双燕·咏燕》词:

过春社了,

度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

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

翠尾分开红影。

把一对燕子在房屋和院落中穿梭忙活的情景描绘得十分细致。


宋佚名:合璧册

(还记得《红楼梦》里这一段描写吗?“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潇湘馆里也有燕子窝。)



北宋欧阳修《采桑子》词 


院落中的花草树木不光能起绿化、遮荫、清洁空气和美化作用,它们还能吸引许多野生动物逡巡前来,为住宅主人营造出一个十分自然动人的小生境:在树间、廊前,鸟雀们自在忙碌:

  蒲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干群雀斗。

又如:

  水满池塘花满枝。

  乱香深里语黄鹂。

又如:

  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


明代蓝瑛:花鸟册


这里也是小昆虫的天堂:

  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



清代居廉:花卉四屏


院中鸣蝉吵醒了午睡的主人:

  绿槐千树西窗悄,

  厌厌昼眠惊起。

又如南宋陆游《乌夜啼》所写:

  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

  枕上听新蝉。

而在花荫下、墙角根,有蟋蟀等鸣虫在低唱: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萤火虫也是院落里的常客:

  月移花影西厢。

  数流萤过墙。

    还有很多专门描写萤火虫的词作,如唐代虞世南《咏萤》、李白《咏萤火》,宋代赵闻礼的词《贺新郎·萤》等等。



清代王武:花卉册之四


院落对于室内活动的意义:

    院落对于居室的功能,除了上文提到的交通、遮荫等,还有两项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功能:采光和通风。唐宋时期民居建筑的门窗通常开在院落一侧,风与光线都通过户门和窗子进入室内;同时也使这里具有了纳景的功能。因此对于室内活动的人来说,靠近门窗之处是尤为重要和敏感的地带。白居易就这样讲过他居家时的方位爱好:

      坐爱前檐前,

      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

檐松有嘉色。

清代金廷标:仙馆澄秋

1、户门与帘幕:

唐宋民居的正房中间一般为厅堂,其门通常采取隔扇的形式,尤其在气候温暖的南方是这样。刘枫先生在《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中认为,隔扇作为厅堂的大门起源于唐宋时期,于宋代尤盛,它可装可卸,十分方便。这个十分灵活的半开敞空间,是从最开放的院落到居住者最隐密的卧室之间的过渡。唐代储光羲的《新丰主人》诗中写:

  新丰主人新酒熟,

  旧客还归旧堂宿。

  满酌香含北砌花,

  盈樽色泛南轩竹。

描绘的应该就是在一个敞开的厅堂里,宾主欢宴的场景。

苏州拙政园“留听阁”敞门及室内


福建土楼内院(院落用于通风采光,阳光从开敞的隔扇门洒进室内。)


另外,由诗词的描绘可以知道当时民居户门上普遍使用帘子。北宋柳永在《望海潮》词中描写杭州的情形: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中写: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还有南宋黄机的《忆秦娥》词中写:

  黄花约,

  几重庭院,

  几重帘幕。

都证实了这一点。


南宋佚名:月夜抚琴(可以看到楼下厅堂内卷起的帘子)

帘幕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质材。冬天用厚重暖和之帘:

  图书一室。

  香暖垂帘密。

  ……欲梅欲雪天时。

春秋季用相对轻盈薄软之帘:

  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



安徽省博物馆内一个古代房间的复原

又如:

  帘幕疏疏风透,

  ……春色年年如旧。

    夏天则用竹帘、珠帘等,以增加通风透气感,如:

  下了珠帘,

  玲珑闲看月。



安徽省博物馆仿古房间的另一侧。

户门与帘幕(续2):

在一天之中,夜晚时帘幕通常是放下的:

  重重帘幕密遮灯。

到清晨帘子就被帘钩挂起来了: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又如: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天冷、阴雨或午睡时则又放下帘子:

  独自倚妆楼

  ……不如归去下帘钩。

并有镇帘之器物:

  宝押绣帘斜,

  莺燕谁家。

“宝押”即镇帘之物。午睡之后,则

  卷帘人睡起。

  放燕子归来。

——开帘放燕子回巢。

而夏季天热时,不光是午睡,夜晚睡觉可能也是卷起帘子、通风敞睡:

  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

  枕上听新蝉。

又如:

  开帘放入窥窗月,

  且尽新凉睡美休。


敦煌壁画中所反映的唐代建筑(画中人开门卷帘而卧)


户门的纳景功能在诗词中也多有体现:

  新绿小池塘,

  风帘动、

  碎影舞斜阳。



宋代佚名:荷亭销夏(此图看不见帘子,不过睡在“四面荷风亭”里销夏纳凉,爽啊)

又如:

  院落深沉,

  池塘寂静。

  帘钩卷上梨花影。

通过这样的建筑空间安排,居住者既能体会到身在室内的安全和温暖,又能感觉到与院落中的大自然声息相通。难怪唐代韩偓作《懒起》诗:

  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十分惬意享受。


南宋赵伯驹:江楼卧雪图

(插话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还经常开门敞着帘子睡,大概是因为外面就是自家院子,没关系吧。)

(插话2:我们现在的家里也用窗帘,为何我们对这一事物不象古人那么关注了?是因为窗外没有好风景吗?还是太忙碌了?)


院落对于室内活动的意义:



苏州园林中的明代隔扇窗

   
    除户门以外,窗是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另一重要渠道,它同样有采光、通风和纳景的功能。
    对于窗的基本功能——采光,古人是敏感的:

  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

又如:

  玉窗明暖烘霞。

  小屏上、水远山斜。

  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梅县客家围拢屋的门窗


在窗上人们往往冬季糊纸挡风: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其他季节则换上窗纱:

  暖日闲窗映碧纱,

  小池春水浸晴霞。




    唐宋民居的窗上通常装有窗棂,它有着“避外隐内”的作用,一方面能遮挡外界对于室内的视线,一方面又并不阻拦室内向外观景。关于窗棂的样式,虽然目前遗存的唐代建筑实物都是直棂窗,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也是如此,但从唐代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来看,唐代已有“绮窗”,即由长短木条相互拼接组合成一定窗格图案的样式。


杭州园林中的冰裂纹窗




苏州园林中的窗


窗棂既能减少光照刺眼感,使进入室内的光线比较柔和;又能“引景”——窗棂的边线具有照相机取景框般的作用,能增加人对室外事物的视觉印象。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宫室》里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就是一方面指出了窗的基本功能在于采光,一方面就显示它“更有视线通达、纳景观物的作用”[i]。在唐宋诗词中常有这样的描写:

  窗户纳秋景,

  竹木澄夕阴。

又如:

  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

  梅影横窗瘦。

南宋姜夔在写梅花的《疏影》词中说:

  等恁时、重觅幽香,

  已入小窗横幅。


元代王冕:墨梅图卷


    钱钟书先生曾专门撰文一篇《窗》:“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其义有异曲同工之处。


人们在院落中的活动:

1、人际交往:

在中国古代,院落的利用率应该是非常高的,除天气不佳的时日外,人们许多日常活动都可放在院落中进行。人是群居动物,人际交流往来是其天性,开放的院落宛如露天厅堂,成为人们聚集活动的极佳场所。人际交往包括家族或家庭内部,和邻里或朋友之间两部分。

(1)家族或家庭内部的天伦之乐:

院落往往是家族或家庭成员相遇时最为放松之地。住宅中的厅堂是他们聚集的另一主要场所,但厅堂的陈设往往具有正式感和等级感;厅堂的功能通常也是作为议事、祭祖和正式待客之用,因此礼仪感较强。相比之下,院落一般是人们休闲、娱乐之处,不同于厅堂的正襟危坐氛围,彼此相处时常常心情更为轻松自在。南宋杨万里曾作《闲居初夏午睡起》两首绝句,形象地描绘了他在院子里看孩子们玩,又与其一起戏耍的温馨、闲适的场景。

第一首: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明代周臣:《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

第二首: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


明代仇英:《蕉阴结夏》


人际交往(续):

(2)与邻里、朋友的交往:

在唐宋民居的院落中,不仅能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常见邻里交往、守望相助,或者与知己、友人风雅交际的场景。

唐代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记载了他历经战乱,好容易返回家乡时的场景。第一首是: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楠溪江畔芙蓉村民居(杜甫家的院子应该是这种矮墙哈,所以才会“邻人满墙头”。)


知道杜甫回来,邻居们也都聚集在他家矮墙外,为之感叹落泪。

第三首是: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这是杜甫返家歇息几日后,邻居们叩响院门,各自携酒前来为之洗尘的场景。

杜甫另有一首《客至》描绘他在成都的草堂接待朋友的情景:

明代仇英:园居图局部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朋友欢会之余,仍不尽兴,因此隔着篱笆叫邻家老翁也来同饮。

北宋苏轼则有《浣溪沙》一词:

麻叶层层檾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描绘了因习俗规定煮茧时节不能串门,蚕娘们于是隔着篱笆在院子里聊天的情景



(2)与邻里、朋友的交往

 

院落不只可用作邻里交往的处所,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饮茶品酒、吟诗论画之地。北宋叶梦得在《虞美人》词中描绘与干誉、才卿两位友人院中共饮的场景:

  晓来庭院半残红,

    ……

  殷勤花下同携手,

  更尽杯中酒。


     南宋李嵩:听阮图


北宋石延年在任金乡知县时,受当地富家张氏邀请,赴其宅园游赏和宴饮,后作《金乡张氏园亭》一诗:

  亭馆连城敌谢家,

  四时园色斗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

  地接东陵隐士瓜。

    ……

  纵游会约无留事,

  醉待参横月落斜。

在诗中他极尽夸张之能事,将张氏之园比喻成前代显贵之园林,充分显示出他此行的畅快和内心满足感。

现代·姚苏作品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曾邀友人杨元素在梅园共饮:

  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

  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描绘了院落中梅树下宾主宴饮,枝上雀鸟争飞,惊落梅花瓣、飘入酒杯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从唐宋诗词来看,居住者在院落中进行着各种世俗的或心灵的活动。

(1)院落中的日常活动: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日常活动有:

餐饮——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园艺——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明代佚名:岩壑清晖册



     明代仇英:水仙图局部

品茶课棋——

    茶烟逢石断,

    棋响入花深。 


明文征明:品茶图

还有散步——

    翳翳陂路静,

    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

    杖屦亦幽寻。 



明代佚名:博古图


院落是阅读与思考的绝佳之地。最典型的如南宋程珌在《沁园春·读<史记>有感》中的描写:

    试课阳坡,

    春后添栽,

    多少杉松。

    正桃坞昼浓,

    云溪风软,

    从容延叩,

    太史丞公:

     ……

     ……

    太史亡言,

    床头酿熟,

    人在晴岚杳霭中。

    新堤路,

    喜樛枝鳞角,

    夭矫苍龙。

程珌读了《史记》后思如泉涌,有诸多问题要叩问先人司马迁,而他要踱步园中方才“从容延叩”,在心中问了太史公一大堆问题;思考结束后,继续园中漫步,园里景色令他的心境宁静愉悦。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1)院落中的日常活动(续1):

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

院落也是孩童和妇女们的天地。对儿童来说,院落开敞,又有各种植物、动物,吸引力自然远大过室内。院落成为他们游戏玩耍的天堂。


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台北故宫)

南宋张镃在《满庭芳·促织儿》词中回忆他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

  儿时曾记得,

  呼灯灌穴,

  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

  犹自追寻。

——是十分快乐的童年记忆。


宋代佚名: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


宋代佚名:冬日婴戏图·局部(台北故宫)


院落中的日常活动(续2):

在宋代,礼教对于妇女的束缚比唐代更为严格些,院落通常是诗书官宦人家女性的小天地甚至小宇宙,不论是少女时代还是出嫁以后,这些女子主要的活动空间就在一个又一个院落之中。

宋代诗词中对院居妇女的活动有许多描写,如苏轼《阮郎归·初夏》,描写一个少女在院中玩水的情景: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姚苏《夏日初长》


又如:

    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归洞户,

    更垂帘幕护窗纱,

    东风寒似夜来些。

  ——描写“玉人”拈花。



清代居巢:人物花鸟扇册


又如:

    一方明月中庭。

    粉墙东畔小桥横。

    起来花影下,

    扇子扑飞萤。

  ——描写月下扑流萤。


再如:

    小院深深……

    曲径穿花寻蛱蝶,

    虚阑傍日教鹦鹉。

  ——描写扑蝶戏鸟。


     清代胡湄:鹦鹉戏蝶图


院落也是妇女们进行家务劳作之处,唐宋诗词中提得最多的莫过于“捣衣”了。“捣衣”是把葛麻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一般在夜晚的院落中进行。早在南朝谢惠连就有《捣衣》诗:“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细致描绘月下一妇女至院中捣衣,心中为丈夫即将远行而悲伤的场景。


明代唐寅画山水人物册(捣衣)

唐宋诗词中有大量这样的描写,这里只试举两例。如有名的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北宋秦观《满庭芳》词:

    又是重阳近也,

    几处处、

    砧杵声催。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2)感受自然,体察四时:

唐宋民居院落的自然小生境,适应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果说实际居住功能主要由住宅建筑来完成,而感觉和气氛的营造则主要就在院落。

  院落中的自然诉诸人的感官体验是多方面的,在视觉上有绿树红花、天光云影、水光潋滟,听觉上有莺声燕语、雨打芭蕉、风入松声,嗅觉上有泥土气息、草木芬芳、花香氤氲,触觉上有微风拂面和柳枝牵衣等等。中国古人又最善于“寄情”,即赋予自然生命以人类自身的情感。所以才出现了如下一些诗句: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

        一寸柔情。 


宋代佚名:垂柳飞絮图

     又如:
         有情花影阑干,
        莺声门径,
        解留我、
        霎时凝伫。


宋代佚名:翠竹翎毛(台北故宫)

    北宋周邦彦描写园中蔷薇: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
        别情无极。
  
      ——蔷薇枝条钩住人衣裳,似乎是为春天离去、花朵凋零而向主人告别;花被完全拟人化了。


清代邹一桂:白海棠图(没有蔷薇,以海棠代哈)



日常起居与个人活动:

(2)感受自然,体察四时:

清代罗聘:山水花卉册之一

     正因为能在院落中体会大自然,唐宋人对时光的流逝、季候的变迁十分敏感。关于一日中昼、夜、晨、昏,和一年中春、夏、秋、冬描述的诗词数不胜数。
     如南宋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吟咏初春黄昏之雪:

    巧沁兰心,

    偷粘草甲,

    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

    信知暮寒较浅。

    行天入镜,

    做弄出、

    轻松纤软。

    料故园、

    不卷重帘,

    误了乍来双燕。


明代吕纪:柳塘禽集图局部(台北故宫)

北宋周邦彦《关河令》词写秋日里的庭院: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现代孙宽:闲庭秋雨

李清照《浣溪沙》词描写冬天夜晚的庭院景象: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现代孙宽:梅花消息

通过院落,唐宋人感受着花开花落、草长云飞,体会时光的流逝、晨昏的变化和四季的更迭,个体生命与自然的节律在这里相互呼应,紧密融合在一起。


现代孙宽:茗香图(从室内看梅当如是?)



(一)生命之安顿:

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在《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写道:“说中国人面对院落,求生命之安顿,并不为过。”[i]中国人对院居生活的看重,无疑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如道家崇尚天道与自然,佛教讲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而儒家的观念,可能也在三者中影响极大。

首先,对于有志“入世”的儒士们来说,院居生活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这个观点被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又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院落既是忙于仕途经济的官员暂时获得心灵闲适与宁静之地,又是失意文人或倦俗的雅士得以回避尘嚣、实现“出世”心愿的所在。

南宋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词中,他描绘了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倦,和对清静、朴素、自在的园居生活的向往:

    意倦须还,

    身闲贵早,

    岂为莼羹鲈脍哉?

    ……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

    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

    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

    春兰可佩,

    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

    怕君恩未许,

    此意徘徊。现代吴越晨:小园探幽系列

然而这并不是他短暂的逃避之思和临时说词,他在江西上饶之郊修筑了园宅,一旦真正去职以后,他很快地就沉醉于自己的归园田居生活,且看他的描写:

    连云松竹,

    万事从头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

    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清新自然的词,体现出辛弃疾十分享受园居生活,内心充满了宁静和愉悦。



明湖南岸丨鹊华桥畔丨超然楼前丨明湖七院

济南府的新中式顶级院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