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玉以白为贵,熟为尊。维吾尔族人常说:”这块料子五百岁,这块料子五千岁。“其实说的就是老熟度这个概念。 很多人首先将两三块玉器放在一起做比较,起初我很纠结到底在比什么。终于明白,他们是在比较哪块玉更白一些。白度对于籽玉来说最容易造成优劣判定的指标。 因此,一个矛盾便开始了。俄料、青海料的白度可以轻松赶上甚至超过和田籽玉的白,那么和田籽玉的优势在何处呢?“新手看色看料,老手看熟度”,这是业内常说的一句话。常听朋友说起他收藏多年的宝贝,老料,老坑,高油,高密。怎么判断籽玉是否“熟”了呢? 和田籽玉又为何价值很高呢? 解析结构 JIEXIJIEGOU 白玉特有的显微结构表现为特殊的内部纹理。用强光电筒从侧面照射,肉眼即可发现内部纹理的存在。 白玉中的纹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均匀分布的云絮状,纹理类似天空中的白云,呈细密的絮状均匀分布。具有乳质感的半透明状,在侧光照射下,呈混浊的半透明状,类似于稀释的牛奶,有时可有透明度相对较差的细小团块。 定向分布的不规则条带,在具乳质感的半透明基底中有不规则条带定向分布。 粒状镶嵌结构,透明度各异的不规则粒状彼此镶嵌分布 糖粒状结构,侧光照明下,类似于聚集在一起的许多糖粒,“糖粒”内部比较透明,“糖粒”间为不透明的絮状物充填。 “无结构”现今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很多人认为无结构必须是在任何自然和人造光源条件下肉眼观察玉内无任何结构。无结构就意味着玉质极致密,是纤维状交织结构的极端形态,因此无结构的“熟”玉密度和硬度会比一般的玉石略高。 观察玉色 GUANCHAYUSE “熟”玉之色应是有着油脂光泽的暖白色调,这种色调自然而然地会给人一种精光内蕴之感,不是极白,却又比极白更让人感觉心情静谧,似乎玉与人可以由此而融为一体。通常质地特好的籽玉很难达到特级白的标准,而色极白的籽玉往往质地又会显的疏松,有干涩之感。 “熟”玉之色的“暖”,其色可以偏青,但绝不可以偏灰,偏灰的料子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偏冷与熟是不能相提并论。
鉴别毛孔 JIANBIEMAOKONG 毛孔是鉴别籽玉最重要的身份证明,雕刻师们总会刻意留下一块皮供我们鉴别。 现在“高科技”手段造假毛孔也越来越琢磨不定,不过天然毛孔与人工造假毛孔还是有区别的。仔细观察方可辨别。 所谓毛孔是指无论多么细腻的籽玉在自然状态下经过千磨万击的历练,都会在他的表面形成无数密密麻麻的小孔,非常像人的汗毛孔。要没经验的话,你只要随便在那个河滩上随便拣几块有一定磨光度的卵石,仔细看看,比比就知道什么是籽玉的毛孔了,当然一般卵石的毛孔要大一些,因为他的硬度比和田玉要低得多。 假皮色浮于表面,颜色虽然鲜艳,但没有过渡的自然层次感,鲜艳刺眼,看起来不舒服,而且显得干涩,没有滋润感觉。 再来说“熟”玉的毛孔,由于“熟”玉的质地紧密,其毛孔也相对细小,表面不会有较深的坑洼,毛孔大小也相对较平均,但一定要区别于喷砂毛孔的机械均匀感。用肉眼观察,“熟”玉表面毛孔折光柔和流畅,不会有粗滞感。
观察皮色 GUANCHAPISE 洒金皮表层皮色的深浅,通常都与玉质结构中颗粒状是相对应的,打灯能够看到比较明显的玉质颗粒结构浮在其表面。而颗粒状颜色是相对比较深的,深浅相间的黄色皮色在玉质密度比较好的外表上通常都是很浅的,就如同飘着的金花一般,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洒金”皮。 染色的洒金通常都会在毛孔或是裂缝中,如果用放大镜观察,会形成金属样光泽,从而渗入积聚。天然的洒金毛孔的色素沉淀都比较淡,而且与周围皮色有着非常自然的过渡。 天然洒金皮刮下来的粉末是呈白色的,而经过人工染色的皮粉末是呈带色的。 由于'熟'玉质地十分致密细腻,所以其表面一般是难以有沁色的,即使有也只是着色较浅的,多为淡黄色的洒金皮。且多为活皮,这种活皮有利于把玩、鉴赏,工艺雕琢。 所以说“洒金皮下出羊脂”是有道理的。在一些“老熟”的光白籽中,常会感觉其表面有一层不易察觉的淡黄色包裹,那其实就是一层洒金皮,所以这类料开出后里面的肉往往会比表面更显白一些。
上手感觉 SHANGSHOUGANJUE 看了那么多理论,再来上手体验一下。在老熟的玉石上滴水,水渍不会留存在表面,是因为毛孔细小,密度较大,比较油润。握于手中摩挲,轻轻一推感觉像是一坨油被化开的感觉。手摸起来十分光滑油腻,如婴儿肌肤般的凝脂之感便会在此刻出现,顺滑流畅,毫不滞手,甚至让人担心它会脱手而出。 新人入门的时候,很少能体会到“老熟度”这个概念,会看白度、细度、密度是初级,后来认识水线了,会看脂粉了,再后来,就是会看料的老熟度,对老熟度有一定的把握,就脱离新手的范畴了。 -再读一篇- ▼ 和田玉巴扎公众号 正华聊玉鉴定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