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脑血管病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沈阳市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癫痫病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委员。 患者信息:男性,77岁 主诉:反复头晕、走路不稳3月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以“反复头晕、走路不稳3月加重3天”入院。活动后明显,走路左右摇晃,不能走直线,站立不稳,病程中偶尔心前区不适。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170/80mmHg;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颈椎病病史3年;喉癌21年,放疗后未后遗症。 个人史:无烟酒嗜好。 入院查体:BP:160/80mmHg(双侧对称),HR:64次/分。心律齐,双侧颈动脉及锁骨上窝未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NIHSS评分:0分 辅助检查: 头CT:左侧脑室旁可见一点片状低密度灶,界限清晰。 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T波低平。 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凝血四项、血钾、即时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LDL:4.83mmol/L。 患者入院第2日欲行头MRI检查前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躁动。 当时查体:BP:160/90mmHg,HR:104次/分;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恍惚,躁动,问话及查体不合作,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应迟钝,眼位居中,右鼻唇沟浅,左肢见自主活动,右肢自主活动少,右肢肌张力增高,双侧Babinski征(+)。 GCS评分6分 NIHSS评分29分 立即行头DWI示: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高信号。 ▼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高信号 定位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左侧) 定性诊断: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梗塞 病因分型: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发病机制:动脉到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混合型 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冠心病 陈旧性心肌梗死 脂代谢异常 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急性血管闭塞,大血管病变可能性大,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急性梗塞部位影像学不匹配,尚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无急诊血管再通禁忌症,立即行急诊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血管情况,必要时行动脉内溶栓术或急诊支架成形术。 术中评估后,予以局麻下行急诊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 ▼DSA资料 术后复查头CT:未见颅内出血。 术后查体:血压126/66mmHg,心率78次/分,神志清,不完全混合性失语,可配合简单指令动作,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应灵敏,右鼻唇沟浅,左肢见自主活动,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制动中。GCS评分13分,NIHSS评分11分。 支架植入术后1日复查DSA示:左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残余狭窄20-30%,左椎动脉及右颈内动脉闭塞。 ▼DSA资料
▼DSA资料 术后第2日查体:BP:132/62mmHg,HR: 71次/分,神清,语明,反应略迟钝,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应灵敏,右鼻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Babinski(L+ R+)。GCS评分15分,NIHSS评分2分。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毫克 日一次口服;氯吡格雷75毫克 日一次口服;1个月后改为单用氯吡格雷口服。 抗凝:低分子肝素 0.4毫升 每12小时皮下注射,连续3天 降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 40毫克 日一次口服扩容:羟乙基淀粉。 监测及调整血压,预防并发症。 ![]() ![]() 患者发病特点: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即刻GCS评分达6分,NIHSS评分29分,头DWI(即刻,发病30分钟,因病情危重头MRA未完成)仅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点状分水岭梗死,存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急性梗塞部位影像学不匹配,考虑患者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该患者NIHSS评分高,同时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时静脉溶栓再通率低,血管内再通治疗为最佳手段,故急诊行DSA检查选择动脉溶栓或支架成形术治疗。
DSA示:左颈内动脉C1段急性闭塞,闭塞原因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形成原位闭塞,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是成功的,出院时患者GCS评分是15分,NIHSS评分1分。 患者急性颈动脉闭塞行急诊支架成形术。从本病例我们看出:1.急性脑卒中时,代偿机制完善与否与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脑缺血发生时,如代偿良好,可使缺血脑组织有更长的可挽救时间窗,从而增加可挽救半暗带;而代偿不足时,缺血区脑组织可挽救的半暗带减少,预后不良。该患右颈内动脉及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为早期陈旧闭塞,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全脑血流灌注依靠左侧颈内动脉,而本次急性起病,病因为左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导致急性闭塞事件,出现严重缺血之临床表现。2.再通策略的选择:尽管患者符合rt-PA溶栓指征,但静脉内溶栓是否有意义,值得考虑。静脉溶栓对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率不足9%,如闭塞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的基础,即使经静脉溶栓获得血流再通,也会因残余严重狭窄,发生再通后再闭塞;如闭塞机制并非血栓形成,而为动脉夹层性急性闭塞,溶栓效果不佳。 对于本患,右侧颈动脉为慢性闭塞,左侧为主要供血血管,本次发病为左侧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严重缺血;为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闭塞),而静脉再通的再通率较低;通过血管内再通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血管再通率,其方法有:机械取栓、球囊成形、支架成形、动脉接触溶栓等,本例考虑狭窄基础上急性闭塞,急诊血管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最佳选择。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注意事项:1.无充分抗血小板治疗时,易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2.大血管成形术过程中易导致斑块脱落,需远端放置保护装置;3.如果栓塞面积大,或组织耐受差,易导致再通后过度再灌注损伤。 总结:对此类患者,应快速、准确进行临床评价,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决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