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交通动脉瘤“Y”形支架术一例

 火米119 2016-06-27


前交通动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动脉瘤发生部位。前交通动脉也是Willi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神经外科大师Yasargil曾在他皇皇四卷巨著《显微神经外科学》中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做过深入的描述,绘制了大量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含临床解剖和尸体),但依然不能穷尽人体所有的变异。随着DSA的广泛普及,各种各样的形态均能发现。要做形态学的归纳和总结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杂的工作。而临床医生,尤其是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医生,主要依赖形态学来考虑治疗方案。

这是从凌锋教授主译的Yasargil的著作中翻拍的“前交通复合体”。



今天分享一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患者,男性,66岁。典型“蛛血”,H-H分级Ⅰ~Ⅱ级。

发病时CT


CTA


粗略的影像分析,考虑出血的责任病灶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但纵裂前下方亦有浓集的血块,不完全排除前交通动脉瘤出血的可能性。治疗需一次性。鉴于此病例是会诊病例,基本属于“命题作业”,从医生到家属达成共识:进行介入治疗。

 

治疗流程

左A1Acom→右A2预置支架(Solitair,EV3.),弹簧圈微导管放置第一个圈(可以看到部分圈外凸);暂不解脱,再经左A1→A2放置第二枚支架(ENTERPRISE,强生),继续弹簧圈的填塞,直至影像效果满意。然后单纯行左大脑中动脉瘤的栓塞。(见下图。)



患者术后很快清醒,肢体活动良好,无其他症状。后续治疗常规“双抗”。近期电话随访,已正常生活。

从手术角度而言,这个患者选择开颅夹闭术亦无不可。虽然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已经高度发达,但在处理这样的前交通动脉瘤时,由于操作空间狭小,要想将瘤颈夹闭完全,难免会有一些牵拉动作,加上电凝的热传导,前交通动脉附近的众多穿支血管受损伤程度难以预料。复习影像,该患者血管条件较好,血管分叉处的角度不是太刁,微导管通过性好。综合比较两者的手术创伤以及可能的预后,选择介入治疗是合适的。



编辑  黄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