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发反应:指用造影剂后≤1h发生的不良反应。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主); 造影剂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激活补体; 造影剂刺激迷走神经反射; 造影剂刺激血管舒缩反应.[Allergy,2005,60(2):150-158] 皮肤粘膜表现:脸红、瘙痒、皮疹。 心血管反应:心律失常、休克、心跳骤停。 全身表现:轻者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疼痛;重者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抽搐、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 注意:轻微反应可能是致命副反应的先兆。[Int J Angiol 2013;22:149–154. Ring J,Messmer K. Lancet 1977;1:466–469 ] ▼过敏症状的分级 速发过敏的危险因素 --造影剂过敏史— 2.5倍风险; --哮喘史— 10倍严重过敏风险; --任何过敏性疾病史—3 倍风险; --心肾疾病、血液病、代谢病 ; --老年人、脱水; --服用β阻滞剂/ACEI类药; --肥大细胞增多症或喉部恶性肿瘤。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radiologists journal,2013,64: 193-9. Int J Angiol 2013;22:149–54. J Med Liban. 2012 ;60(3):159-63.] 速发过敏的预防 · 对风险对所有患者: --注射造影剂后留观30分钟 --复苏药物及设备准备齐全 · 患者(既往过敏者): --尽量用不需碘造影剂的替代检查(如超声检查) --既往多推荐预防性用药,认为可使非离子单体的急发反应从9.1%降至0.5%,使严重急发反应从0.9%降至0.2%。 [BMJ.2006Sep 30;333(7570):675. ChemImmunolAllergy. 2010;95:211-22. MayoClinProc.2012;87(4):390-402. Int JAngiol2013;22:149–154.] · 最新研究发现,更换高渗离子型造影剂为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后,可使不良事件从21.4%降至1.7%,而预防性用药的发生率为16.7%,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18),提示对高渗离子型造影剂没必要预防性用药。更换造影剂可能是最佳选择。[Abe S, et al.Eur Radiol. 2015 Oct 1.]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头低足高位:利于血液回流和预防“空室综合症”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2):451-452.] 面罩高流量吸氧:6-10L/min。 静脉输液。 肾上腺素:快速,首选。 抗组胺药:最好用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 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抢救无效,在病情稳定后用,可预防迟发反应。 [F1000Research.2015, 4:1492. Mayo Clin Proc. 2012;87(4):390-402. Allergy.2010; 65(10): 1205–1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6(3):477-480. Chem Immunol Allergy. 2010;95:211-22.] ▼肾上腺素抗过敏休克的机理 [Chem Immunol Allergy. 2010;95:211-22.] 肾上腺素抢救休克应用现状调查2015年 为了在需要过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的预警事件发生后,减少肾上腺素的错误应用机率;美国埃默里大学对放射科46名主治医师、23名研究员、28名住院医师及25名护士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13个放射中心中,12个自动化配送系统无肾上腺素。99%的受试者知晓肾上腺素是严重过敏的首选药物;仅52%的受试者知晓肌注肾上腺素的正确剂量,29%者知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剂量和应用频率 [NandwanaSB, et al. AJR Am J Roentgenol. 2015;205(1):90-4.]。 肾上腺素的用法 肌肉注射:0.3-0.5mg/次,股外侧肌注射,8±2分钟起效,必要时5-15分钟可重复。 皮下注射:0.3mg/次,34±14分钟起效 静脉注射:0.1mg+1ml液配为1:10000的稀释液缓慢静脉泵入,最大速度为5-15μg/min。适于过敏性休克,突然大小便失禁、听力视力丧失、跌倒、持续低血压等。[Chem Immunol Allergy.2010;95:211-22.] 应用肾上腺素抗休克的注意事项 肾上腺素的满意治疗窗比较窄(benefit-to-risk); 静脉团注或快速泵入风险增加; 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者风险增加; 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可卡因者风险增加; 应用β阻滞剂(甚至眼科)(与肾上腺素对血管α1受体的作用相反)者,对肾上腺素不敏感,要改用胰高血糖素静注(成人1-5mg ),之后5-15μg/min静滴维持。 过敏性休克可发生于造影剂试验阴性的患者; 也可能发生于反复用造影剂者; 一旦术中发生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休克时,一定要考虑过敏性休克,应尽早应用肾上腺素。 迟发反应:指用造影剂后1h-7d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发生机制:为T细胞介导的IV变态反应。 常为轻、中度皮肤反应; 多具自限性 , 约75%在3d内痊愈; 皮肤瘙痒、各种皮疹,斑丘疹最常见(约50%);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血管炎 。 · 造影剂迟发反应史—2倍风险; · 肾衰、心、肝疾病或糖尿病者; · 白介素-2治疗 (2-4倍风险) ; · 女性多见; · SLE或用胼酞嗪降压药者(多见严重迟发反应); · 用非离子型二聚体者(3倍风险,仅限于非严重反应)[Am Heart J.2001;141(4):677-683.]。 · 4-6月多发(芬兰);日裔多见。 · 有过敏史或正在用白介素-2者,应谨慎; · 避免使用皮试中交叉反应阳性的造影剂; · 避免使用非离子型二聚体; · 可延时查看皮试; · 可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LTT) 和药物激发实验 (DPT)。 [Curr OpinAllergy Clin Immunol. 2013 ;13(4):345-53.] 外用皮质类固醇; 抗组胺药; 严重时全身使用类固醇。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3; 68: 1781-90.] 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 造影剂肾病:指用造影剂后72h内(SCr) 增加≥ 25% or 0.5 mg/dL(44.2umol/L),排除其他原因者。发生率为5-14% 。 肾缺血:造影剂入体内后,引起肾血流↓ ;内源性NO合成↓;内皮细胞损伤释放内皮素↑ ;PG↓ 、AII↑,导致肾血管先短暂扩张,后持久收缩,肾血流重新分配,肾髓质缺血。 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 自由基释放↑ :造影剂致肾小管液体↑,重吸收↑,O2耗量↑,ROS↑。 造影剂阻塞肾小管:水被重吸收后,导致造影剂在肾小管浓集;加之肾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及纤溶系统,引起血中一些活性蛋白及分泌蛋白进入肾小管,与肾小管内的组织细胞碎片形成管型。 ▼CIN发生机制[BioMed ResInt, 2014, Article ID 358136,15]
肾功损害,eGFR<60>60> 糖尿病, eGFR < 30=""> 年龄>70y; 脱水、充血性心衰、24 h内新发心梗、围手术期低血压; 应用肾毒性药、非甾体类抗炎药、ACEIs或ARBs; 其他:贫血、败血症、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者。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Diseases, 2012. 60(4): 576–82. Journal ofNephrology,2012, 25(5): 776-81. Int J Angiol 2013;22:149–154.] CIN的危险因素--操作及造影剂因素 应用途径:动脉注射造影剂; 大剂量使用造影剂; 几天内使用多种造影剂; 造影剂的渗透压和黏度,高渗、高粘度造影剂影响大。 [BioMed Res Int, 2014, Article ID 358136,15. Radiology, 2013, 267(1): 119–128.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Nephrology, 2009, 4(7): 1162–1169.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Nephrology, 2010, 5(1): 4–9.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11,26(6):593–599.] CIN的防治 动态监测肾功; 减少肾毒性药物,避免应用利尿剂、甘露醇及多巴胺;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肾毒性—高渗>低渗≥?等渗。 控制造影剂用量; 适当静脉补水,应用碳酸氢钠; 抗氧化治疗:Vit.C, Vit.E, N-乙酰半胱氨酸;他汀类药; 血透或血滤:效果不肯定。 [Mayo Clin Proc. 2012;87(4):390-402. Biomed Res Int. 2014;2014:362725. ] 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