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待毒品危害应该零容忍

 智能人做超人 2016-06-27
对待毒品危害应该零容忍

来源:未来网    作者:陈怀瑜    2016-06-26    www.k618.cn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主题是“无毒青春、健康生活”。全球禁毒,锁定青春人群,彰显了毒品对青少年成长与人生的影响之大。让青春无“毒”,才能让生活健康。而对身体、人格、思想与精神尚未完全健全的青少年而言,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最为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广为喜爱和极易追捧模仿的明星艺人,更要承担起以身作则的示范责任。所以,对艺人吸毒“零容忍”,是实现“无毒青春”的重要一环。

  毒品之害,毋庸赘言。中国,更曾是毒品危害最深的国度。一部“鸦片史”,也同时是一部中国人的血泪史。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中国吸食鸦片者约为2000万人,即占全国人口的4.56%;而因吸食鸦片而死亡的中国人,约达到一千七百万人。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交流的加深,毒品危害的回潮,应令我们在历史脉络之清晰与残酷的镜像下,多出一份忧患意识,多敲响深刻的常鸣警钟,决不能让毒品毒害中华民族的事情再度发生。

  但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人员106.2万人次,且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突出,去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34.5万名中,不满18岁的有4.3万名,占1.8%;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占60.6%——低龄化涉毒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特别警醒。

  而与此同时,涉毒人员还呈现一大特征,那就是明星艺人频繁“中毒”:景岗山、谢东、苏永康、满文军、宁财神、张默、李代沫、房祖名、柯震东……在这个全民追星的娱乐年代,这些艺人的一举一动所带给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懵懂无知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有多么巨大,就可想而知了。

  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通过知名度的积聚,以从中获取所需的观众基础、市场份额,并最终从中获取名誉与利益。显然,其在以艺人身份得利的同时,当然必得付出对等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应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内心感觉和现实平衡感,达到基本一致和相应的耦合度。如果艺人在台上、荧屏上,是美德的传播者、丑恶的批判者,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来个大翻转,变成了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者,甚至是糟蹋者时,想来这不禁会令公众惊愕不已,更可能颠覆其在身心尚不健全的青少年心中正常的道德天地,让他们产生困惑、不解,甚至会是错误认知,从而走上对所粉明星模仿的邪路上去。

  那么,对涉毒艺人“零容忍”,是否说就不能使其正常回归社会了?显然不是。如近日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兰卫红所表示,“作为青少年的偶像,明星在禁毒示范上要有更大的社会责任。而对于涉毒艺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接受完惩罚,就可以回归社会”。但是,我们却不必混淆概念,“回归社会”,并不代表涉毒艺人有充足的理由,必得“回归艺术舞台”,再去当真实身份与演员形象极度反差的“好为人师者”。

  对任何真正痛改前非的人,包括艺人,我们向来都会抱以欢迎、鼓励的观点。可是,对于涉毒艺人能否重回艺术舞台,却应秉持更为坚决的“零容忍”态度。因为,艺术舞台,不仅仅是艺人的职业场所,它更具有公共场所的性质,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绝非是一人一事一生所能涵盖。涉毒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我们不仅要考虑其个人的职业道路,还应警惕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更大影响力和破坏力。如果人们看着舞台上、影视中,一个个曾涉毒的明星在上演着现实版的“人格分裂者”形象,不仅是不明就里的青少年,就是成人们,该作何感想呢?——“不相信!”,会不会就是人们的结论了呢?

  鲁迅先生当年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毒品危害社会的局面,面对未来一代堪忧的“有毒影响”环境,哪个家庭,哪个人,谁不想给孩子们一个“无毒青春”呢?显然,大人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而那些本应为严谨为人师者的明星艺人们,如果不爱惜自己的羽毛,让有“毒”形象产生,其就无法再成为孩子们心中追逐的人格榜样和梦想标杆,反应让青少年远离这样的“分裂型”反差形象才对。

  因此,对涉毒艺人“零容忍”,既应是广大公众的自觉选择,也应是各类组织自我遵守的社会公德——即便当前法律尚无从对此作出硬性规定,但为了我们的孩子与未来,每个人都可以“用脚投票”,让你手中的按键,做出对“无毒青春”的正确选择。

    (未来网评论员 陈怀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