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H珠Q 2016-06-27

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张宝增,张剑锋

(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河北涿州 072761) 注:此文已入刊《中国中医药咨讯》

    摘要:“经穴区”应用理论,包含“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到了对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的认识、探讨与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经穴区,经脉区,腧穴区,五绝指针疗法,穴位区,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

    “经穴区”应用理论,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这种学说的理论形成,仍然没有离开中医经络学说的本质,完全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而已;这个“经穴区”理论,又分为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而这两方面的知识内容,都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实质内涵,也就是经络学中的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等理论。

    一、经脉区

    (一)经脉区部位和区域大小的确定

    经脉区是指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某一条经脉为核心,向外、向两侧延伸扩展的部位;向外延伸扩展的纵深部位,一般来说在人体某两条相邻经脉的中间位置;如:任脉区,以任脉循行路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到任脉循行路线与肾经循行路线相隔的中间位置;从任脉左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到从任脉右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就是任脉的整个区域,所以,我们称这个区域为任脉区。每一条经脉区范围的大小,是根据某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两侧相邻的另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所相隔的距离确定的,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远,那么,同是从两条经脉相隔的中间位置为区域边缘,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大,反之,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近,那么,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小。

  (二)确定经脉区应用理论的依据

    经脉区应用理论的形成,不外乎中医经络学中早就叙述的浮络、孙络、孙孙络问题;也是多年来很少有人应用和探讨的问题。甚至有人久久的应用而不知所以然。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较小的络脉。意为:络脉也称 横络 。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浮络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根据以上几段文献论述,从经脉的形成以后,人们只知如何应用主要经脉诊疗疾病,却忽视了对浮络、孙络、孙孙络的认识和应用;人们力求简单化,甚至只注重应用某些大穴来治病,忽视了众多“小穴”小小穴的作用。当然,在运用经脉时,也只是注重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经脉路线,而那些遍布全身、数以万计的孙络、孙孙络呢,为什么没有人应用,甚至很少有人提起呢?实际上,梅花针的治病法,就是运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梅花针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诸多种皮肤针,如:七星针(7枚)、和丛针(针数不限)。滚刺筒和刷帚针等,使用时,都是以腕力弹扣刺激皮毛部位。治疗时,手持细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扣打。比如,梅花针的叩击技巧是: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如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由于古代前贤就没人把皮刺的理论说清楚,所以,在应用梅花针治病时,也错误地认为是在应用某个部位的某个可见的穴位在进行有效的治疗,实际上,这都是在应用着皮肤浅表部位那些密集的浮络或浮络上的微小穴位。当然,也许会有人对针刺浮络的说法持反对意见,会认为浮刺、皮刺的方法是在刺破血脉,而不是在针刺浮络,孙络、孙孙络,因为这些人认为浮络、孙孙络不属于经络之内,而分类到毛细血管中去了,实际上,毛细血管就是毛细血管,浮络、孙络就是细小的经络的分支、再分支,那些及其微细的孙孙络,甚至分布到了那些毛细血管上,所以,当用细小的毛针刺激孙孙络时,也会刺破毛细血管而造成出血。所以,浮络、孙络、孙孙络,属于经络体系,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具体的数量应该是多少呢?就像人体体表肌肤上可见的细小纹路一样,无以数计;这些浮络、孙络、孙孙络,从每条经脉中支络出来,又围绕在该条经脉的周围,起着辅助经脉联络脏腑、肢节、血管、神经等作用;打个比喻,如果说把每一条街道设定为是经脉的话,连接街道的胡同就是络脉;那些连接胡同的院子可以设定为是孙络,而那些通往厕所、柴房、车库、饭房、猪圈、鸡舍、正房、配房等就是孙孙络;如果把正房设定为是孙孙络,那么,通往老人卧室、夫妻卧室、儿女卧室、客厅、洗手间、书房、阳台等位置的通道就是小孙孙络了;如果把客厅设定为小孙孙络,通往屋角花篮位置、饮水机、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电视柜等位置的通道就成为了小小孙孙络了。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小孙孙络的存在,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孙孙络的存在以及孙络、络脉的存在,作为以街道设定的经脉才有了蓬勃的生机;正是有了像经脉一样组成的街道,才使得由诸多条街道组成的村庄一片繁荣,到这里,也可以把一个村庄比喻成一个人体。

根据以上比喻对孙孙络的所属进行定性,就证明了经络在人体内外的无处不在,那么,古代前贤所说的血脉,当然也就不是毛细血管,而是附着于毛细血管之上的细小孙孙络脉。根据以上比喻,每条街道都有各自的胡同、院子内的、屋子内的、书房、客厅、洗手间的通道与之相连接和环抱、围绕;根据中医学人与自然相合相通理论来比拟,诸多的孙络、孙孙络附着、围绕在经脉周围的理论也就成立了。

    (三)经脉区的应用

    五绝指针疗法调理经脉进行治病的技术,实际上就是应用了经脉区理论,所谓的调理经脉,实际上是将指法运用到了由浮络、孙络、孙孙络,围绕经脉循行路线组成的经脉区,而不只是将指法运行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五绝指针疗法以轻盈、快速的指法对皮毛进行点打,正是应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使浮络、孙络、孙孙络的治病作用与经脉、络脉的治病作用,通过指法的物理运动融为一体,共同产生治病效应。
    
    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拍打、足疗等疗法技术应用中,从古至今,都出现了一个错误观点,那就是,人人都说推拿某个穴位或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治疗某某病,那么,当医者运用平掌推擦某部位的某条经脉时,方圆十几公分的手掌按压在了后背或其它部位上往下或往上推动时,到底是不是只推在了经脉路线上了呢?不是,绝对不是;比如:当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推擦任脉路线时,一张大手把任脉两侧的肾经都一起压在了手掌下,这能说是推拿任脉吗?还有刮痧也是如此,不能说是在某条经脉上刮痧,而是在某一条或几条经脉区进行了刮痧,这样才合乎真正的经络理论内涵。再有,现在有的拔罐的罐具,大的已经是一口煮饭用的锅,但嘴上还叫嚷着是对准某个穴位进行拔罐就能治愈什么病,这不是很可笑吗?一口大锅拔在了整个后背上,到底扣住了多少个穴位呢?就算是真的有效了,到底是不是你说的那个穴位在起作用呢?不要说是大锅式的罐具,就是最小的罐具,也不是只扣在了总共有一厘米大小的穴位波及区内了,而应该说是某个“穴位区”或某某“腧穴区”才对。

有时候,在中医技术治疗理论中,也曾提到在某个穴位部位或某条经络部位进行如何如何等说法,这是比较贴题的,因为,诸多手法治病,都是将手法运行到了以某个穴位或经脉为核心的部位上,这样的说法与经脉区理论基本是一致的。应用某个“穴位部位”、某个“经络部位”进行治疗疾病,实际上这个“穴位部位”、“经络部位”里面就包容了诸多的浮络、孙络、孙孙络在内。

    二、穴位区(腧穴区)

    (一)穴位区部位和区域大小的确定

    穴位区是指应用治疗时,以某个穴位为核心,向外、向周围延伸的具体位置部位;每个穴位区的具体范围的大小是根据该穴位所属的经脉确定的;因为,在经脉区理论中已经详细进行了说明和举例,确定了每一条经脉区范围的大小,是根据某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两侧相邻的另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所相隔的距离确定的,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远,那么,同是从两条经脉相隔的中间位置为区域边缘,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大,反之,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近,那么,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小。正是根据这样的理论,也就明确了在某条经脉循行路线上的某个穴位区所应该有的范围的大小;也就是说,穴位是各条经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点,每个穴位区的边缘位置都是随着经脉区的边缘而确定的;而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所向外、或者说是向上向下需要延伸的位置,则确定在同一条经脉线上的、两个临近穴位点的中间位置。所以,每个穴位区的具体范围的大小也是不相同的。

(二)形成穴位区应用理论的依据

    穴位区应用理论的形成,简单地说,是离不开经脉区理论的确定的,所以,不外乎充分运用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按照孙孙络理论进行推理,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既然浮络、孙络、孙孙络都是一条条细微的经络线,理所当然地也就会在每一条细微的经络线上分布诸多微小的穴位点,虽然这些微小的穴位点,很难确定和显示它们的具体位置,但是,不等于这些微小的穴位点不存在,就像十二正经中的诸多腧穴,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发现而确定增补的;所以,可以这样说,既然有细微的孙孙络存在并布满全身,那么,布满全身、无处不在的孙孙络循行路线上就会有无以分辨和计数的微小穴位点布满整个人体,甚至可以这样比喻,周身上下的微小穴位,就像体表的汗毛一样密集分布;在每个腧穴区内都会有无以计数的微小穴位点存在,所以,在运用穴位区进行手法治疗疾病时,不但应用了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同时也应用了在这个穴位区域内的诸多微小穴位;在腧穴分布密集的人体部位,运用诸多手法治疗疾病时,甚至很难说清楚你是运用了哪一个穴位,因为,你在运行推拿手法时,一张手,整个手掌压住了邻近的几个穴位,你认为是某个穴位产生了疗效,我不那么认为,我说也许是邻近的几个穴位共同产生了疗效呢,所以,应该说是某几个穴位部位或某几个穴位区产生了治疗效果。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五绝指针疗法不按照针灸学的阿是穴定穴理论,而独取疼痛中心点确定阿是穴,又以该穴为核心,设定整个疼痛区为阿是区的有效治疗方法,也是确定穴位区应用理论的依据。

    (三)穴位区的应用

    五绝指针疗法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应该说还是穴位区理论,因为,腧穴区或方穴区以及阿是穴区,是五绝指针疗法初级治病技术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治疗周身上下各个疼痛等症状的主要方法。所以,五绝指针疗法在治疗某一个部位的疼痛时,不是应用的某一个穴位或某几个穴位,而是应用的某一个穴位区或某几个穴位的穴位区;指法不是点打、点压在一个穴位上,而是在整个穴位区域内运行不同的指法进行治疗,所以,与传统的指压在某个穴位上多少次或多长时间是不同的概念和技术规则,这也正是治疗一个疼痛区域,所见抬手就见效的根本所在;因为,运用诸多数不清的微小穴位作用配合一个或几个穴位进行治疗,比起只用一个或几个穴位进行治疗,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五绝指针疗法治疗效果的即效反应,正是在某个穴位区内的诸多微小穴位与穴位区内的核心穴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许有人会问,那些孙孙络上的微小的穴位能有治疗效果吗?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样一个事实证明这一点:

在《方舟子和中医学博士辩论针灸是否有效》的视频中有这样有几句话,方舟子说,“我扎的时候,不按穴位扎,而是乱扎,结果发现,你按穴位扎的,和不按穴位扎的,效果是一样的。”“现在有这个大样本,一千多人的试验,实际上按不按穴位来扎,扎的比较浅,然后故意扎偏了,不按穴位来扎,结果它的这个镇痛效果和按穴位扎效果是一样的。”

    通过方舟子的一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方舟子所说的试验是“乱扎和故意扎偏”,而与扎在穴位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工作在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学博士也没做出正面的答复;实际上,尽管方舟子没有扎在穴位上甚至是故意扎偏,但是,根据穴位区的应用理论,以及五绝指针疗法的阿是穴区的应用理论,在穴位周围的很大一个范围内,都有着与该穴位作用相同的无以数计的孙孙络上的穴位,当方舟子的任何乱扎和故意扎偏,不论如何也是在以那个需要扎的、穴位为核心的穴位区域内;通过针刺到了某个孙孙络上的微小穴位,传导到该穴位区域内的核心穴位和经络,产生了与扎在需要扎的穴位上的相同的镇痛效果。

    再有,方舟子说:“扎的比较浅”,那就更证明是扎在了体表的浮络的微小穴位点了;如果是扎得比较深,超过了浮络、孙络、孙孙络所在的深度,也许还见不到相同的效果了呢;从这一点,也可以得到证实,在人体的肌肤浅层,确实有浮络、孙络、孙孙络和诸多微小穴位点的存在,它绝不属于毛细血管的范畴。

    结论:经穴区理论的形成,是对经络学说的进一步完善,是五绝指针疗法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对有效地应用络脉理论经验的总结,可做为中医诸多针法、手法、罐法、刮法以及磁疗、灸疗等诊疗技术的应用理论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