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你而言,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jasonyejun 2016-06-27


Global Vision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GHR翻译的第40篇文章。本栏目旨在分享国外HR的优秀作品、开阔国内HR视角。选材上,我们倾向于那些跳出常规、引人深思的观点;文字上,尽可能保证原汁原味,因非专业翻译如有错讹欢迎拍砖。加入GHR翻译团队请添加微信GHRvip15。




Josh Bersin,美国德勤贝新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同时也是美国人力资源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其文章常见诸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经济杂志与专栏,个人博客 www.joshbersin.com



作者:Josh Bersin 

译者:Lineker




近几年涌现了很多探讨如何让工作变得“富有意义”的文章。


前不久,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就发表了一篇介绍工作意义的重要性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领英是如何赋予工作意义的。今年早些时候,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则描绘了安泰保险CEO马克·贝托里尼(Mark Bertolini)如何将工作的意义运用到公司职员身上。本人通过Glassdoor数据完成的研究也清晰地表明,对于员工是否会认同其所在公司是个很好的工作场所,“文化和工作的意义”是相关度最高的因素。


图 1:“公司评价”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数据来自Glassdoor,样本数n=200000,发表于2015年8月不过,在我成为职场“工作意义”文化的构建以及价值和使命传递的忠实拥趸的同时,来自一家名为Imperative的研究机构的某些最新研究成果,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新颖的发现。



工作的真正意义来源于内心


几个星期之前,我和Imperative公司的CEO亚伦·赫斯特(Aaron Hurst)聊过一次,他告诉了我一个关乎存亡的真理。人们之所以选择去工作,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原因1: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个人地位(非“意义性”的)。


原因2:为了帮助别人、做出贡献或为了自我实现(富于“意义性”的)


他们的研究显示,从事任何行业的任何人都可以被归纳为其中的一类。譬如,选择去做软件工程师,你有可能“意义明确”(出于个人爱好),也有可能是“非意义性的”(出于经济考虑)。


Imperative公司的研究得出了一组令人颇为惊奇的数据。那些“工作意义明确”的职场人士其工作表现也会优秀很多。具体来说,相比一般职场人士,这些幸运儿:


升至主管级别的可能性会高出55%;

升至副总或高层的可能性会高出39%;

成为最高领导者的可能性会高出50%;

●特别有可能成为其所在组织的纯粹促进者,任职的时间更长,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表现出更多的成就感,以及获得更高的绩效得分。


正如Imperative的研究所展现的,以意义为导向”与工作本身无关,它与你个人密切相关。



人们工作的驱动力不会轻易改变


一个人的工作驱动力无法完全用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或种族之类的人口学因素来解释,也无法简单用收入、工作级别或角色等环境因素衡量。在同一家公司担当相同角色且个人背景特征也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他们的工作驱动力可能会截然不同。



图2:摘自Imperative公司完成的《劳动力宗旨指数》研究


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Imperative公司这项研究非常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表明了我们所有人都自己掌控着我们对于工作的认知。


负担家庭生计的人每天晚上回家都疲惫不堪且一脸沉郁,一到家便倒在沙发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抱怨——如果我们成长于这样的家庭,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工作视为是苦差事,觉得它只是获得报酬的一种途径罢了。如果反过来,你的父亲或母亲总是带着对于工作的热情回家,而且还会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有趣激动的事情(我父亲就是这样),那么等长大以后,我们就会把职场看作是一个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场所。


想想看,这样你是不是就等于拥有了让工作变得更富有意义的能力?!(当然,这或许也意味着你要辞职换工作,不过请记住——很多幸福都是建立在我们自己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倾听之上。)


然而,不幸的是,在美国,只有28%的职场人士属于“意义驱动型”,Imperative的研究发现,只有约四分之一的美国职场人士是会主动寻求工作意义的幸运儿。


这4200万人的职级和所处行业各异,下至咖啡师,上至财富100强企业的CEO。




其余72%的人基本上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社会身份或成就获取来定义工作的。这部分人大概有1.08亿。他们注重外在奖励,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交易式的。他们把工作看成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非是目标本身。


于我而言,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悲伤。以下还列出了一些统计趋势:


●只有20%的技术工作者属于“意义导向型”;

●女性和55岁以上的人属于“意义导向型”员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事实上,年龄越大,你就会变得更加以意义为导向;

●只有50%的CEO属于“意义导向型”(很可能是那些花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下属的人);只有39%的副总裁属于“意义导向型”(我能想象得到,他们努力奋斗,希望大展宏图);

●意义导向型的员工通常在职场拥有更加亲密的关系(69% vs. 45%)——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善于交往”有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

●艺术家目前是最偏爱以意义为导向的人群(其人数比例几乎比平均比例高出两倍),其次是专业人员。普通劳工和时薪工人中意义导向型员工的比例最低,这也能想象得出来。不过在服务行业人员中,意义导向型员工的比例高出了平均水平!

●按照行业来分,在教育、林业、非营利组织和医疗机构中,意义导向型员工的比例通常较高——但正如你所见到的,非意义导向型的员工仍占多数!



图3:不同行业中宗旨导向型员工所占的比例,来自Imperative的研究数据。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而言,在花费了将近二十年时间研究职场和人才实践之后,我也获得了一些颇为深刻的发现:


1.如果你是一位雇主


你应当争取雇佣那些“想去做你正在招聘的岗位”的人——即那些因为工作本身而爱上工作的人,那些热爱公司使命的人,以及那些真正喜欢帮助其他人的人。这些人相对容易辨识,虽然他们或许看上去并不是最具“雄心壮志”的人(很多人都喜欢摆出雄心勃勃的样子),但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辨识出他们(我们Bersin公司招来的员工都属于这种类型)。


2.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经理或业务主管


那么你就应当努力创造出能够为员工提供意义的岗位。赋予员工们创造和创新的自主权和自由权;让他们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灵活地进行工作;经常感激他们做出的努力;将明晰的组织使命和目标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3.如果你是一位招聘专员或人事部经理


那么在招聘时记得问对方“为什么要应聘这一岗位”。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能够告知你对方的工作驱动力,并使你对于应聘者进入公司后的适应、成长和贡献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4.如果你是求职者(我们不都是吗?)


最好花点时间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应聘动机。你究竟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你如何定义“成功”的标准?你能更多地考虑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同时看淡个人私利吗?这项任务、这份工作或者这家公司真的能给你你想要的那份激动吗?


本质内容相当简单。我们工作时间的50%到70%都花费在了某些交易、职责或专业上。如果不是真正喜欢它,那就到了决定是否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我们所做的事情,改变我们所处的团队,或者改变我们为之奉献的公司。抑或,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


每位职场人士都理应得到一个寻求意义的机遇。我希望你们能够从自身以及身边的其他人出发,以一种严肃且深思熟虑的方式来寻求你工作的意义。这样做能够让你在应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都会更加愉快,更加健康,也更加成功。


原文地址: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purpose-comes-from-within-josh-bers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