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

 tubage109 2016-06-27

知识观-企业核心能力之源

翻看历史,看到了治乱变迁的历史周期率,其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乱世的起点,往往就是盛世的终点。恰如一句名言,苹果熟的时候,正是它腐烂的开始。看着历史,想着企业。大家都在谈基业常青,但纵观中国企业能够长盛不衰存在下来的寥寥无几,逃脱不了企业的历史周期率。为什么?

物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加速度。绝对速度是表象,不断推进速度提升的加速度却隐藏其后。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盛世的终点往往就是绝对速度的最高点,但却是加速度由正变负的开始。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可能还在于找到能够不断推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曾听一位企业家说:“企业的经营规模实际上都由企业的控制能力所决定。而这些能力从战略上划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容易模仿的,比如资金、商品等;第二层是能够被模仿的,比如规模;第三层是难以被模仿的,比如品牌忠诚度、员工满意度等;第四层是不能被模仿的,比如独特的学习能力、独特的无形资产等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是依赖于第四层能力的打造。”无论是资金、商品、规模、品牌,都是大家能看得到的“绝对速度”,而决定企业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能力才是“加速度”,也就是所说的第四层能力。那么这种能力从哪里来?

对于个人来说,个体学习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了其最终的成就。看看周围的朋友、同事会发现,机遇会创造一时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有着很强学习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扬弃和创新,才能保持机体生命力的新陈代谢。正如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一个人从小到大,真正成熟的标志往往并不是生理上的,而在于思维――你是否有明晰的目标?你是否知道为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你是否善于学习、整合并创新知识?

从当前的商场实战中也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不仅仅要有自己的拿手绝活,还常常需要迅速创新和经常创新。创新速度快往往能在市场占据先发优势,而高频度的经常创新则使企业能始终保持快人一步,避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善于学习并能不断创新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过去谈企业发展时,不外乎机会、土地、劳力和资金等方面。如今,创造价值的驱动力则更多聚焦于知识,从业界对企业竞争战略观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看到这种趋势。企业正从强调“行业/市场”定位的竞争优势外生说,发展到关注竞争优势内生的“资源观”、“能力观”和“知识观”。“资源观”强调基于资源的积累过程,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所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观”则强调基于能力的资源配置过程,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资源配置和开发的能力;而“知识观”强调基于知识的学习创新过程,它超越了传统的资源积累和规模效应的企业发展观点,更注重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学习和创新能力。从“知识观”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对企业的几个隐含假设:

  • 学习创新是最终目标――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它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和配置资源的水平。

  • 记忆是创新的前提――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企业的当前的“组织记忆”往往决定了企业学习创新的路径、方向。

  • 知识管理是支撑手段――无形的“组织记忆”需要像有形资产一样去妥善管理并加以应用,而知识管理正是积累、传播和应用“组织记忆”的有效方法。

QQ20160613-5.png

关注企业竞争优势内生的“知识观”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仅在于市场机会,因为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不同,其形成的组织记忆和学习创新能力不尽一致,因此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内在去改善企业的组织记忆和认知能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并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加速度,从而确立自己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短期成功的企业也各有各的法宝,但基业常青的企业大都是相似的。有效知识管理而形成的学习创新能力,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正如此,往往也就学不会带不走。

连接观-让知识连接一切

移动互联时代是大连接的时代,人人互联、物物互联、业业互联的景象正在不断上演。“机不离手”是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智能手机具有如此大的粘性?以到陌生地方出差事件为例,首先做的动作是出差地方对接人是谁?给他通个电话确认具体时间地点,向对方了解行程;上百度地图查看,提前规划线路;手机上通过携程、易龙订机票、订酒店;通过Uber、滴滴等叫车、付款;如果地方陌生,高德导航直达;如果就餐吃饭,则通过大众点评进行查找和预订。

表面上这一切都可以离不开手机,然而更离不开的是知识本身。而手机只是一个将知识连接到人的工具,包括隐性知识如对接人对地方的了解、过来人的出差经验;显性知识如行程线路、酒店信息、航班信息等。而在功能应用上,电商是把生产关系中的买卖关系连接并产品化,社交网络是把人和人、人和企业、人和兴趣等连接并产品化,Uber、滴滴打车是把出租车和乘客连接并产品化。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知识管理与电商、社交网络、Uber/滴滴打车一样,就是把企业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基于各种场景与人连接起来并产品化的活动。

如果从互联网角度看知识管理演变和过程,可以说知识管理大致经历了传统IT思维、网商思维、社交思维、移动互联思维并正在向大数据思维发展。传统IT思维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在于内容S2S(Storage to Sharing),关注内容建档存储和系统集成。网商思维则更强调知识B2C(Business to Content)来构建企业知识市场,知识就像淘宝网中的一个个商品,具有多维分类分类、属性、积分、点评机制等,其前提则在于知识体系的识别、分类梳理、运营流程设计等。社交思维对于知识管理则更关注“人”本身,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即知识C2C(Connect to Content),来实现以人为核心的隐性知识互动、获取和能力提升等。移动互联思维的核心在于“场景化”,一方面强调知识B2B(Business to Business)来实现知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连接打通,另一方通过知识O2O(Online to Offline)来实现知识线上线下间的应用拓展。知识管理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大数据思维驱动,大数据使得知识C2B(Customer to Business)真正成为可能,用户驱动的知识发现、智能交互、开放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知识云服务,将最大程度上实现“知识连接一切”的目标。

QQ20160613-3.png


从思维变迁看知识管理历程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逐步演变,知识管理各发展阶段的目标与实践策略虽然都所侧重,但都离不开“连接”这个核心,让知识与人实现适时连接成为知识管理的本质。这个连接可以简单归纳为:4S-4C,即基于“四个场景(4 Situations)”实现“四个层面”连接(4 Connections)。

QQ20160613-2.png


知识管理4S-4C连接模型

知识连接必须基于一定的目标演化出来的场景,而知识管理的常用场景可以归结为4S:

  • S1:生活场景,出差或者衣食住行对知识的需求就是一个场景。

  • S2:学习场景,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无论是在校学习阶段还是工作阶段。学习本身就是知识的转移过程,有针对性的学习场景则需要明确的知识连接,包括人(老师、导师、专家)及知识课本、教材等。

  • S3:工作场景,工作由一系列的流程、项目、活动、任务等构成,每个工作都是应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 S4:创新场景,创新是一个开放式议题,创新无处不在,其组织形式也各种各样,既有个体的创造发明,也有群体的知识碰撞。


知识在上述四个知识应用场景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而人在参与这四个场景中必须与知识连接起来,其中知识连接的四个层面4C由两个知识承载主体(人脑、实物)和两种知识类型(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组合形成:

  • C1: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获取知识最直接和快捷的或许就是人与人的连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陌生地方会“问路”(生活场景),学习过程听老师讲课(学习场景),工作遇到困难请教专家(工作场景),汇聚众人意见进行头脑风暴想点子(创新场景)。

  • C2: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与“众人拾材火焰高”原来一样,生活、工作中往往不是一个知识点能解决问题,而是由众多信息、知识、经验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只有把知识有效连接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链与知识网,问题才能更好解决,知识也能得到更好传承。

  • C3:人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知识需通过人来进行价值实现,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尤其是工业4.0的智能制造环境下,知识将进一步融入到“自动化的机器大脑”中,知识的价值会逐步固态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但知识也必须依赖人才能实现“知识自动化、智能化”的转换。知识的全面连接归根结底就是人与知识的连接。

  • C4:感情与感情之间的连接。当人与人连接,知识与知识连接,人与知识连接后,会逐步形成情感连接。比如通过圈子、讨论、互动、交流等线上线下活动,最终会让用户彼此间建立深度的信任,知根知底,用户更愿意自愿进行知识共享、实现自我价值,感情与感情的连接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会营造形成良性的氛围和环境,反过来促进其他连接。


从连接观来看,知识管理就是在既定目标下,基于特定的场景实现知识全面连接的过程,如果知识管理系统或工具只是把知识管理的要素管理起来,而不实现有效的连接,知识管理的成效必定受到质疑。连接性正在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只有确保知识与人实现有效的连接,让人在适合的场景下获取到准确的知识,知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知识连接需要关注以下四个要素,即相对完备性、连接准确性、应用适时性和联想启发性。

  • 相对完备性:知识的完备性是知识连接的前提,当只获取知识的一个小片段,对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如果利用这个知识往往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会让事情恶化,这通常会造成我们所说的“不懂装懂的情形”。知识完备性的来源包括沉淀知识的知识库、分享知识的圈子社区及知识员工个体本身等。

  • 连接准确性:连接准确性是指人与人、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正确性,如果有相对完备的知识,但连接给员工使用的知识是错误的,那么就变成“误人子弟”。

  • 应用适时性:知识应用的适时性是知识连接的时间吻合度,当员工在急需知识的时候,但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获取知识,这就是知识应用的延时,这就变成“远水救不了近火”。

  • 联想启发性:知识的启发性除了知识本身内容外,还识别员工行为习惯及索取需求主动发现知识,实现知识的自发连接与跨主体知识连接。这种自发连接使知识管理系统逐渐形成自组织系统,为知识的涌现、创造提供了必要条件。

路径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知识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纵观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程和探究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发展趋势,可以把知识管理总体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典型阶段,即:KM1.0知识资产化阶段、KM2.0知识场景化阶段和KM3.0知识使能化阶段。

QQ20160613-4.png


KM1.0、KM2.0、KM3.0发展阶段 

KM1.0是知识管理从零散化进入规范化和资产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管理更多是组织正式化行为,目标是盘点公司知识资产所在,重点是知识体系化沉淀和使用。应用层面以使用者主动性为主,更多是透过知识库、知识地图搜索知识,向专家提问请教等。如前面所说这个阶段的知识连接问题尤其凸显,员工与知识相对来说有隔离和断链现象。这个阶段企业往往需要高层关注、中层监管和基层参与,构建规范化的知识管理组织、知识运营规范、知识积累模式等,初步形成知识学习和分享的文化。同时也对知识体系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如知识体系的合理化、可使用性、搜索/检索的方便性、知识地图的形象性、知识内容的价值性等。KM1.0是侧重已有知识的整理与使用,西方企业如西门子、巴斯夫、拜耳、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福特汽车公司、IBM等都有非常成功的知识资产化实践,国内很多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也处于这个阶段。

KM2.0是让知识价值能够更好变现的知识即时匹配阶段。此阶段更关注知识的应用,强调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知识连接。连接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即时化(Just In Time),因此知识要实现服务性、多渠道推送等功能。例如我们组织一次展览会议,即时化的知识管理模式让你很清楚每一步改如何做,有什么样的参考。当拿到展位的时候,长方形的展位该如何设计才能适合自己产品特性与客户的需求?这时候关于各种展位设计的模型与案例直接推送到你面前,这就是即时连接的知识管理。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即时化》一文中,通过哈佛联邦健康医疗体系(Harvard 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专家知识管理系统的案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将知识嵌入到医生的工作系统中来实现业务与知识紧密结合的方法和实践——关键知识自动送到医生面前,供医生做分析及决策,而不是医生主动去搜寻、筛选知识。在国内也正在出现知识即时匹配的案例,例如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过程的知识匹配、大型业务系统的在线帮助等。知识即时匹配是当前众多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阶段目标,与项目过程结合、与业务流程融合、与学习场景匹配等,其思路与智能手机可携带性原理有同工异曲之处,也和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KM3.0是让新知识不断涌现,真正实现知识使能业务、创新业务、推动变革的阶段。让知识创造价值是知识管理工作的最大推动力,在知识即时匹配阶段,其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创造是灵感碰撞的结果,只有知识与人连接起来,透过人的碰撞才能实现知识的涌现。这个阶段,连接到人的知识需要社会化、模型化以及大数据化,由此知识挖掘模型、创意社区运营、知识智能联想等功能变得尤其重要。表面上这个阶段员工参与知识管理工作没有实时价值产出,但当知识发生质变时,创新产品/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这种知识创造将是革命性的。

“顶尖100的小组成员每年聚会”是苹果公司的创新实践,从新人或学术研究者那里获得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源泉大大推动苹果公司的创新。联合利华同样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其鼓励将实践团队的思想融入到企业战略中,激励把车间和相关的人员结合起来(通常10-12人,有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利用生产车间提供的数据、信息和相关的知识来分享和创造新知识。这些实践团队为联合利华带来大量新东西,从缩短停工时间、改进投资决策、到推广最佳实践模式,以及跨越部门和企业界限协作的知识创新等。

以上分析了知识管理发展的1.0、2.0和3.0阶段,那是否每个企业都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呢?按照托尔斯泰的“幸福论”,幸福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却是错的。知识管理“不幸”的企业才是相似的,知识管理“幸福”的企业,却有多种成功路径。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的企业都是因地制宜,根据主观目标和客观能力这两个维度来确定最佳的知识管理建设路径。

知识管理的主观目标可以参考上述知识管理三阶段的特征分为:

  • 知识资产化:通过知识文档体系梳理以及知识仓库等系统建设,打造基础的知识积累和共享平台;

  • 应用场景化:一方面聚焦企业特色核心业务,实现业务场景中的有效知识应用;一方面聚焦企业关键能力,构建配套知识体系并通过组织学习系统等来提升组织和员工能力

  • 使能创新化:一方面强调通过知识社区以及创新平台来驱动新创意、新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另一方面关注分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集成整合和知识挖掘,强调大数据能力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同样,知识管理的客观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学习提升:属于初级阶段,1-2年以内未进行过知识梳理或者系统建设的经验;

  • 经验丰富:持续地优化知识管理模式和流程,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和应用经验;

  • 专业水准:具有业界领先的知识管理思想以及实践经验,知识管理系统运营经验丰富。


QQ20160613-0_meitu_1.jpg

知识管理建设典型路径

从知识管理的主观目标和客观能力这两个维度,可以发现知识管理建设有几条典型路径。

  • 路径A“宅男路线”: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当多的大型企业,都会自动对号入座选择“宅男路线”,其首要任务不是“大跃进”,而是从基础入手,梳理关键业务和知识体系,短期内可以从知识文档库、关键业务知识体系等入手,建立起最基础的知识积累和分享平台并能有效支撑业务,然后根据变革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知识管理的提升。“宅男路线”朴实无华,避免不切实际,得陇望蜀是“宅男路线”的大忌。

  • 路径B“帅哥路线”:业务和管理能力都不错的企业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管理经验后,通常会选择“帅哥路线”。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比较健全,而且有职业化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但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由于核心能力没有有效从个人转化到组织层面,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化再发展能力。这种情况下,基本策略是聚焦组织核心能力和关键业务知识场景化,比如一些优秀的地产企业如龙湖、招商地产等构建项目成果库、产品资产库、经验知识库等,就是典型的“帅哥”模式。“帅哥路线”须避免没有明确的核心能力目标、没有典型的业务应用场景以及没有核心专家人员的参与,不然“帅哥”往往会变形为“衰哥”。

  • 路径C“明星路线”:行业领袖通常会选择“明星路线”,他们不仅仅希望业务处于行业领先,知识管理和组织能力构建也希望处于行业标杆地位,他们非常关注通过知识管理来驱动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在其知识管理实践中,在经历初期的知识文档库构建阶段后,就非常关注知识管理对于研发创新体系的支撑。在“明星路线”中,知识管理所扮演的不仅仅是支撑角色,它作为一个加速器为业务创新提供可能。一般来说,只有行业领导者才更有条件走“明星”路线。

  • 路径D“才女路线”: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知识管理经验后,但是与行业领袖又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可以选择“才女路线”,聚焦自己的差异化核心能力,通过知识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甚至开创一片新的事业。“才女路线”的关键成功要素是“领导必须领导”,有效协调和差异化核心能力相关联的业务单元,聚焦于差异化核心能力梳理以及创新激发平台构建。

  • 路径E“超女路线”:就如同“超女”,虽然企业“才貌”一般,但有强烈的成功愿望,最重要的是,背后有亲友团或者大款的坚定支持。对于超女模式来说,希望借助知识管理来借鉴优秀企业经验、缩短经验曲线周期,实现快速追赶或超越。这种情况下,对于知识管理,需要有长期目标的坚守,需要领导者倾力投入,更需要找到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可以信赖的长期KM合作伙伴。

  • 路径F“剩女路线”:某些跨国企业的在华分支机构、或国内大型集团企业的区域分支机构,一般选择“剩女路线”,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将全球或总部的标准化流程与制度和经验复制到下属分支机构。当然,“剩女”下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实现总部和区域的知识传播和管控,既让下属分支机构适应总部的统一要求,同时顾及区域当地的个性化,需要设计合理可行的集团型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也需要知识管理推动者具备高超的上传下达和横向沟通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