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苏维埃的终极影像

 昵称27494174 2016-06-27


Monteleone不仅是个艺术家,更像是个社会学者——只不过他是用相机进行关于地缘政治题材的研究,并在一趟趟旅程中完成他的「田野调查」。比起用逻辑和理性带领读者进入想象空间的文字报道,这些影像无疑有着更强烈的穿透力和现场感,瞬间迫使观众从当下的时空之中抽离出来,在场景的体验后逆向进入自发性思考。


作为艺术家的Monteleone知道如何用视觉语言去渲染画面,找到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提出的那个「刺点(Punctum)」——那看似偶然的灵光乍现,却能在情绪上刺痛观看者的瞬间。他的画面带着个人色彩浓烈的主观视角,常有晃动虚焦,并且刻意在后期裁成方构图以模拟120胶片效果,与通常的报道式摄影保持距离。同时,他的摄影记者身份又不自觉地渗透在画面里,补充了大量的信息点(Studium),与刻意突出的刺点相辅相成,交代了这些呼之欲出的情绪张力铺设所必要的时间、地点以及舞台布景,牵引观众思考的方向轴线。


2007年出版的《Dusha,俄罗斯的灵魂》是他对于这片土地的最初触摸,不像后来那些项目那样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方向性,这个项目带着试探接触的小心翼翼以及私人旅途摄影的即兴和随意,仿佛是踏访一团在西方人眼里的迷雾,尝试去消融这种长期以来刻板印象背后的隔阂与误解。


Dusha在俄语里是「灵魂」的意思,词根来自于「呼吸」的动词变位--俄罗斯造字的逻辑认为,灵魂是一段悠长的呼吸,一段在被压迫瞬间的绝望附着于生命的气体。然而Dusha也是男人的同义词。这就是Monteleone为这段穿越俄罗斯不见尽头漫长旅程的所选择标题。『我相信Dusha是最接近那个来弥补这一鸿沟的人。』

 对那些对这个国家所知甚少、无从理解、甚至恐惧它的人来说,Monteleone的项目提供了俄罗斯人日常私密生活的一瞥。抛弃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城市,他把目光重点放在了俄罗斯的小城镇:苏联时代那些灰色巨大的不知名的建筑转化成为乔治·德·基里科那形而上学画派里的图像;那被称为是危险而怀旧的苏维埃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种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痕迹仿佛是个从前盲目狂热时代生长出来的弃婴;廉价酒店墙上媚俗的挂毯在今天看来仿佛成了一种艺术... 

然后,所有的一切,这部分的俄罗斯和它的人们变得惊人的美丽,Monteleone在极度贫困和简陋之中发现了这里的柔软、欢愉以及魅力,呈现了一种对这片土地上男人与女人情感的深层理解。

正如Monteleone在自我陈述中表达的,他探索的式个体与强权之间的关系,于是在的影像中,那触动人心的张力便蕴含了很多这片土地之上的人文关怀以及无所不在的情感慰藉。他将焦点放在了苏俄系统崩塌二十多年后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人性之上,按图索骥般去寻找历史遗留在人们身上阴魂不散的创伤。即使是画面里的空景,也带着人和人民千丝万缕的踪迹,战争和集权,就像是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结成痂,突兀地僵持在过去和现在。


在《看不见的线》(la linea inesistente,2009)系列里,他沿着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的分界线走访,对比拍摄下两边的场景与人的表情。


『如果我们想在地图上画一个分界线,那么也许一只笔就够了。国家、地区、人民和森林就此被切开,这样随意的画一根线,并没有任何后果… 如果你想在地图上擦去一条分界线,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橡皮,我们期待那些国家、地区、人们和森林立即回归一体,从容地融入…』


几十年来,那条曾经分割政治阵营的切口,变成了各自的前线,包含着没有消失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就像是柏林墙倒下了,两边人们依然说着同样的语言,似乎一切都被过去了,甚至刻意被遗忘了,可是,在那里,在人们脸上藏匿的蛛丝马迹中,在森林的小径的颜色中,依然地讳莫如深地反射着这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条「铁幕」所切割出来的隔阂与对峙依然在那里,就一道看不见的线,依然不动声色横亘在那里。

 

2007到2011年,他用了5年时间拍摄了关于高加索地区的项目《红蓟》(Red Thistle)。这是俄罗斯帝国的边缘,终日躁动不安。在这里,欧洲过渡到了亚洲,白桦林被红蓟树所取代,时不时的冲突演化成杀戮甚至是种族灭绝。在这个人迹罕至的黑海与里海之间的荒凉土地上,他拍摄下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包含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他扮演了一个事件见证者,以及记忆守护者的角色,把那些男人女人的故事编织入错综纠缠的车臣历史中。


他在那里生活,和人们交谈,尝试去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他在胶片之上,构筑了一个私密的世界,用自然光来定义颜色和季节流转,故事的主角与伤痕累累的荒芜场景不断替换,制造出一种人物与环境的平衡。


在这组照片里,他更倾向作为一个艺术家而非摄影记者的表达方式:在目睹事件发生的同时,他也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他把政治和社会因素变成为了场景,唤醒了人们对于苦难的敏感,在画面里制造出一种力量巨大的诗意效果。这种被戏剧化的战争伤痛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而不仅仅只是他所拍摄的地理上的某个点--在这里,个体的私人的悲剧和集体创伤连结在了一起,Monteleone用超现实的画面堆积这种个体故事里的迷惑--正如每个故事那样,高加索地区充满了困惑,并且没有合理的答案。

在之后的两年(2012-2013),他再次来到车臣地区,拍摄了一组名为《致谢》的项目。相当有意思的是,他直接用了俄语Spasibo来命名。这次他全部使用数码相机来拍摄,在方式上,更接近一个摄影记者。

「车臣赢了,俄罗斯赢了」,也许失败者是那些选择被流放并且以此为荣誉的车臣人。那些人选择留下来的人,在几十年的艰辛之后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了夹缝中生存的「安居乐业」,他们不得不为此做出巨大的妥协,以及,学会闭嘴。


Yermolov曾经在写给尼古拉斯沙皇一世的信里说:「车臣人民是一个好斗的民族,难以征服,却容易收买」。


Monteleone在这个项目拍摄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妥协」的故事,留下来的车臣人在厌倦了暴力血腥之后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被迫向强权做出让步。在这样貌似和平的表象中,权力控制着一切。物理上的暴力冲突减少了,可是心理上的暴力却在生长,开始变成一种在年轻身上的洗脑形式。为了生存的安全感,也许做的妥协是出卖灵魂,说出言不由衷的话:「感谢拉赞姆(车臣共和国总统,普京的疯狂崇拜者),感谢俄罗斯…为了一切,spasibo」。


Monteleone抛除了所有的色彩,在黑与白强烈的冲突感中,酝酿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那些充满疏离感的眼神,简直是乔治·奥威尔《1984》的最佳配图。

他在保持谨慎观察,尽量避免带有任何道德审判的同时,又对拍摄对象展示了足够的尊重和同情。


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避开那些对于苏俄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视角是件困难的事情:比如,丘吉尔定义俄罗斯是一个「一个包裹在迷雾中的谜团里的谜语」;又有人形容俄罗斯人单纯的只是「悲伤的那不勒斯人」;而俄罗斯自己的俗语说,俄罗斯人同时有着欧洲人的身体特征以及亚洲人的心智——总之,俄罗斯人的性格对所有外人来说,依然是个「谜」。


在Monteleone的画面里,你可以感受出他在竭力规避那些预设立场时的小心翼翼。他就像个幽灵那样游荡在余音不散的冲突所遗留下的废墟上,倾听那些回声在土地上剧烈地撞击。他以个体视角所感受的纷繁杂芜的情绪,指引自己的摄影,并用文字记录下拍摄动机和历史框架,然后把观点和思考引向画面之外的留白,不去干涉观看者思考的空间。


他所运用镜头语言,与被拍摄土地的人民的交相呼应--时而粗犷坚毅,时而又细腻敏感,就像高加索斯拉夫人那样,既鲁莽彪悍又会被多愁善感所侵蚀。就像普希金说的那样,前者是土地的气质,后者是人民的秉性。


于是Monteleone在拍摄的时候也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这种压抑却深沉的抒情性,很难猜想到他是一个来自外向奔放所著称的意大利拉丁民族。去呈现一个时代背景的瘀伤或者挖掘一个民族的深层属性,他把触角伸向了很多常人并不会注意到的细枝末节,用他私人化的独特视角去触碰一片土地的心跳与呼吸。


2014年他拍摄了《在俄罗斯的远东》这个项目,他更为大胆地抛弃了所有的场景,仅仅拍摄人物肖像:占满了构图的人物,眼神直指画面之外,迫使观众隔着时空与他们对视。受到了Richard Avedon那组在摄影史上产生了远大影响的《在美国西部》的灵感启发,Monteleone把目光瞄准了远离莫斯科的远东地区,向东走,向更为复杂的亚洲前进,一直走到中国,朝着边境上新的「帝国」走去。


他从乌拉尔地区乘坐穿越西伯利亚的列车,直到太平洋沿岸,在特定的地点驻留拍摄一系列单纯的肖像--那些无论是工业大城市或者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尝试捕获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聚居区以及不同的宗教所呈现出来的风貌。在那些远离了核心政治的地方,国家主义的权力控制变得越来越鞭长莫及,而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却穿越多个时区,强有力地不同的打出不同的节奏。

他抓取了不同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种族,随着地理位置渐变的样本--无论他们是真实的或者政治宣传想象虚构的,用影像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的方法留下档案,而他所寻找的那些答案,似乎在一帧帧肖像的眼角眉梢中,一目了然了。

2015年他来到了中俄边界的黑河,拍摄了一组《等待俄罗斯人》的系列,聚焦中俄边贸市场。2016年他继续深化了这个题材,并且在中国和俄罗斯国界地区旅行,调查两国之间的历史、宗教、社会和经济的关系,拍摄个人独立项目《人民的友谊》。


这些被他称之为「离莫斯科6000公里,离北京2000km」的边陲小地,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杂糅。尽管这里离两国政治核心区域如此之遥远,但是他们的生存却和各自政府在千里之外的决策息息相关,这些让Monteleone对那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好奇。

中俄在历史上时不时关系紧张,包括一些列严肃的边境冲突,历史上通常是俄罗斯比较强势,然而在当下经济利益却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从这些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切入口,进行拍摄,讲述那些千丝万缕、语焉不详的共生关系。

他在个体层面上进行侦测,并挖掘那些动态的平衡。在画面里面,国家文化宗教的对立似乎只是一些对权力政策遥远的回声,而具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只是如此自然地接纳了这一切,各自面对着他们小人物式的营生与个体的爱恨离愁。

 



原文/图片:Davide Monteleone个人官网

翻译整理:Vanessa Zheng

修改编辑:吴鞑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