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香港大学中文系的Maggie聊了聊「高考」

 金粟山掌门 2016-06-27

终于,高考出分了。但要说这场仗已经打完?恐怕还为时尚早。填志愿、等结果,一系列后续动作还会继续考验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心脏和耐力。看着一波又一波刷屏的分数线,我和来自香港大学中文系的Maggie聊了聊关于高考的话题。

文|胡艺瑛

Maggie:适得其反的“减压”,香港考生一样压力山大

香港在早年本有会考(CE)和高考(A-Level)两个升学考试,但香港教育局为了改革教育制度和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改为只需考一个文凭试(DSE)。“一试定生死”的文凭试落实后,学生们的反馈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是会考和高考的制度的缺点没有改善,还带来了新的问题。文凭试本提倡灵活自主地学习,使学生思维更具独立的批判能力。中文科更取消了范文教学,让老师自主决定学生们的学习素材,结果中文科试卷竟成为了学生们眼中的“死亡之卷”。

2012年的中文作文试卷有这么一条的题目:『“一个寒冷的冬天,几只刺猬挤在一起取暖。由于牠们身上长满了短刺,彼此戮痛了对方,所以不得不散开。可是,寒冷的天气又驱使牠们挤左一起,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牠们终于明白: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最好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故事的道理仍然贯穿在我们生活当中,试就此写一篇文章。』此引用哲学家叔本华“刺猬困境”论,指几只刺猬冬天时挤在一起取暖,因身上的刺戳痛对方而散开,不抵寒冷下又再靠近、周而复始,寓意人与人之间“既依赖又排斥”的定理,相处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亦可以“中庸之道”作解。此题目要求考生有高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基础,才能确实掌握寓意。但在教材不一的情况下,普遍学生连“中庸之道”都不解,更不用说“刺猬困境”论了。故上年教育局又再次重提范文教学事,重蹈覆彻。还记得自己自初中以来地理科的成绩并非算好,但靠文凭试前大量背诵旧试卷的模范答案,结果成绩竟相当不错,可见文凭试则使考试的形式有所更变,但还是“换汤不换药”,仍要求学生们使用固有的思维模式。

另外,以往的高考堪称为全世界第二难的升学考试,并受外国认可。但现今的文凭试的难度大降,相比起高考其实更贴近于会考的程度,这对渴望在结业后往外国升学的学生来说影响甚大。二来,“一试定生死”的考试形式使学生们的压力更大,近年来都有不少因考试压力太大而引致情绪病甚至自杀。

压力之下,一场全民一起走过的捷径

香港教育局提出制度改革无疑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考前压力和考试内容,却适得其反地引起群情不满。一直以来升学考试都暗藏各种博弈,当局和考生之间,考生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角色的压力和理念。但压力却总是轻易地把原本应该加速我们掌握的知识,变成了加速我们将其搬上考卷的结果。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历史考试,大概的题目是“十八世纪末期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是_______”。评卷的时候老师站在讲台上怒视众人,压着声线问“到底是哪位同学将巴士底狱写成了巴士地狱?站出来!”。以至于好多年后我站在这座城堡面前,想起当年的课堂还是笑了出来。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唯学历是举”的国家,和中国的国情相近的日本也是一样。2012年东京大学本科入学考试作文题目为“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看起来,学历不是决定画风的唯一标准,在通向学历的道路上,引导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高考形式以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分数为参考,SAT作文直译为「批判性写作」,其目的是分析、评价、说明和说服。但,作文在评判过程中并不会考虑考生观点的正误,而只是考查其论证能力。其中2014年1月的SAT作文题目为“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秉持旧的观念还是继续向前迈进?(Should we hold on to the old ones when we have certain innovations or just move forward?)”而在2013年的英国剑桥法学考试中,人权和法律的敏感界限问题则被直白地指出——“人是否拥有独立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有多少人知道这些题该怎么答?这些题你能得多少分?这么看起来,填个“巴士底狱”的空确实是减压了。并不需要知道这个地方这段历史,就能在考场上假装博学。有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捷径,恰恰是我们为了逃避史诗级重量工程而埋下了弹药的小路。诚信、真实、质疑、反对和无限止的包容和纠正,还有世世代代的路要走。如果有一天,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超过了学历,整个教育机制对学习方向的引导就会更接近正确。

好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学。就算是对于这一届的考生来说,考卷也并非史诗的终结者,可以自由学习的日子马上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孙大清 PP004

* Ifeng Young凤凰青年频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