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的发展史

 释真利 2016-06-27
通州的发展史

(一)通州近古发展史

1、城市沿革

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自西汉初建置以来,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通 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汉称路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 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1948年12月通县解放。 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3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为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 县。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

2、漕运经济

三 国曹操征乌桓(wu 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 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ǒu yè),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 津)、三通州”之称。漕运发达时期,“运河舟楫(zhōu jí)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3、军政大事

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明清两代更替,近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

清咸丰十年,通州民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页。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1927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

抗 日战争时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22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对此,通 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先是,1937年27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起义官兵捣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 关长、打死日军500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后是,1938年5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翼东抗日大暴 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毁敌伪组织,收复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通州潞河农校转入地下,继续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与傅作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

4、文化底蕴

通 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书院(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10 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通州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现存的燃灯佛舍利塔、永通桥及石道碑、李卓吾墓、潞河中学红楼、通州清真寺、张家湾城 址及通运桥等多处市级文物。“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yàng)蒲帆(pú fān)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文人对当时通州的描述,燃灯佛塔更是以“一枝塔影认通州”而成为通州城及京杭运河北端的标志。通州是一座历史 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向来是文脉蔚(wèi)然、古韵萦绕。千年底蕴,形成通州特有的运河历史地域文化。

一是通州的皇家文化

通 州的皇家文化始于辽代。辽时,通州称潞县,辖区(今漷县镇)有一片湖泊,名延芳淀。辽主每值春季来这里打猎游乐。金代,路县始称通州。金正隆四年海陵王完 颜亮亲临通州视察造千艘战舰情况。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八年正月至通州,二月驻足通州的柳林。元成宗铁木耳也游猎柳林并发兵1500人于今通州漷县镇 筑呼鹰台,用于射猎。元英宗硕德八刺时代,不仅游猎柳林而且在此敕建行宫。明朝,通州的漕运已经比较发达,明武宗朱厚照曾于正德十五年十月由江南乘舟至通 州,驻扎多日。朱载厚的贵妃,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生于通州永乐店村,据传李太后出生时曾有奇香,故生李太后的胡同取名为香儿胡同,今此胡同仍存,分为上香 胡同和下香胡同两段。到了清代,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攻破通州,八月,清世祖福临就驻扎通州。康熙年间,康熙帝巡视通州很多次。雍正帝去东陵谒陵时, 驻在通州的任庄。乾隆三年八月乾隆帝奉太后游通州的马驹桥围猎。历代帝王及皇室在通州所留下的足迹,构成了通州皇家文化的主体,而在各层面社会生活中,通 州也与皇家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贡院小学、司空小学等都与皇家文化有关。

二是通州的漕运文化

通 州自金代开始至以后的800多年间,护卫与管理漕务成为其基本职能,居民生业也多因漕运所需而兴废。因此元代以后,通州逐渐形成了以漕运为代表的特定文化 氛围。而这种特定文化中,漕运、仓储文化是其本原。其它文化多源于此。通州在全国独具的三座庙宇中的仓神庙、铁锚寺正是通州漕运仓储文化的显著特征。明清 两代仓储衙署官员责任重大,为祈祷保佑无事,故建有仓神庙。明朝在张家湾码头还建有铁锚寺,无论何船经此寺,舵手均要上岸入寺,恭拜祭锚,以祷安航。每年 农历三月初一,春暖花开之际,通州还在土坝码头举行开漕典礼,祭祀坝神。漕粮的收纳和支放场景可以说是蔚为壮观,构成的是一幅幅特殊的仓储文化画卷。依托 漕运文化而衍生的民俗文化如花会、庙会、旱船、高跷、托洋片等更融合了各地民间活动特点。

三是通州的地名、胡同、古迹文化

通 州的地名及胡同文化,把千百年来漕运的历史以地名的形式永久的积淀下来,给通州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通州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空 间。如皇木厂、中仓、西仓等仓储地名,粮食市、瓷器口、鱼市口、斗子营、江米店、北果子市、牛市口等交易地名,都是运河漕运遗址标志的域名文化。当然还一 些历史遗迹演变出来的景观文化,如八里桥、燃灯塔、三教庙等。以及以御道碑等为代表的碑刻文化。

四是通州的饮食文化

京杭大运河不仅给古代通州的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由它带来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精品。特别是被称为通州三宝的“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至今仍为京津地区人民津津乐道。

五是民间工艺文化

晚清时期,朝廷为了保证漕运通畅,严禁在运河沿岸兴修农田水利,通州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因通州城市繁华,逐渐成为消费城市,所以手工艺术品制售就更为突出,产生了许多代表人物及作品。如剪纸艺术家杨本逵、陶器制作家杨梦臣,面塑艺术家面人汤等。

5、历史人物

通州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和汇聚了众多历代名人。古有唐代名将吴少诚、元代名臣李秉彝、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李卓吾),清代“北方才子”刘锡信,民家艺术家“汤子博”。他们都是通州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

人物介绍:

吴 少诚:(750-809),唐代幽州潞县人。唐朝军阀,淮西节度使。出身将门,其父曾为魏博节度属下的都虞侯。吴少诚少年时就因为父亲的缘故被授以官职。 后来,梁崇义叛乱,淮西节度李希烈奉命率兵讨伐,吴少诚受到李希烈的器重,以吴少诚为前锋。等到乱事平定,吴少诚得到实封五千户。此后,李希烈割据称雄, 吴少诚甘心为其所用。在唐朝军队的打击下,李希烈最后兵败身死,陈仙奇为留后,朝廷也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但很快为吴少诚所杀,在众人拥戴下,吴少诚 自封为留后,开始掌管淮西,勤于政事,公正无私,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而后,吴少诚割据称雄,贞元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病死,吴少诚趁机扩大疆土,出兵攻 掠临颍县,包围许州,这时朝廷下诏削夺了他的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前来讨伐。然而,吴少诚治兵有方,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官军三战三败。最后,官军退守五楼 行营,军心动摇,又没有防备,遭到吴少诚淮西军偷袭,大败。此后,朝廷无力再征讨吴少诚,干脆下诏赦免了吴少诚的全部罪行,正式使命他为淮西节度使,还加 封为检校仆射。唐顺宗时,又加封为同中书门平章事。唐宪宗即位后,又给吴少诚加官进爵,迁检校司空,809年,吴少诚在淮西病死。

李 秉彝(yí):元朝名臣,字仲常,人称闲邪公。世家大都通州潞县(今北京市通州)。世祖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升通议大夫,官工部尚书,两浙转运使。工 书,十岁能习古篆隶。李秉彝元代初年最早到四川视察都江堰,就开始设想:如何把简易性工程改变成永久性,从根本上减轻民众负担,缓和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 李秉彝在小河上进行模型试验,接着将都江堰枢纽破天荒改造成砌石工程。由于当时政局仍然动荡,首次改造并不彻底;不过这次改造的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彻底改 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贽(zhì):(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 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 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 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 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攻击和迫害。后移居通州。1599年写成《藏书》,受 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 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以后迁至西海 子公园内。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题“一代宗师”碑。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刘 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少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喜好读书。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深通历史,熟读传记。乾隆三十年(1765),考中举人。后从事实 际事业,以举子身份到山东省即墨任知县,清廉公正,政绩突出,声誉较高。不久,升任他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湖广省有关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 务,辅助郎中办理相关业务。政事余暇,每天还要批点校对书籍,蝇头小楷朱批黄正,而且著书立说,有《潞城考古录》3卷,批改订正不同之处,填补历史记载的 空白,或纠正史料记述的谬误。他平生不追求名利,专心研考史籍,一般人罕有能够达到他这种治学程度者,所以著述较多:《历代讳名考》、《煮石山房存稿》、 《菱溪笔记》等。清初大学问家多器重他,称他为“北方第一学者”。其他文化名流也都对他给予很高评价。

汤 子博:第一代面塑大师(艺名面人汤),1882年生于通州新城南街。少喜绘塑,兴趣广泛。对医、儒、释、道、禅均有研究。清末在通州万寿宫偶遇山东面塑艺 人,颇感兴趣,遂购其面团,潜心研习面塑,终有所成。汤氏面塑独具特色,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精细所致,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27个人物,堪称艺术 绝品。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成立汤子博工作室,从此“面人汤”从民间登上艺术殿堂。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 术展览会”奖章。

通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通州的当代发展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通州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通县、通州市从河北划归北京,合并成北京市通州区,1960年复称通县。之后的通州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1978年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速度较慢,“文革”时期,城市建设几乎停滞,城区面积仅16平方公里,通州仍停留在一个小县城的概念上,城建、交通、环保等相对落后。

新中国建立初期,通县、通州市的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通县有成绩也有挫折。通县同全国一样,也曾大炼钢铁,搞浮夸风;也曾集中了2万余名工作队进行“四清”大会战,使不少基层农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12月成立通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通县县委。1970年通县县委又恢复。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全县7605人参加高考,483人被录取为大中专学生。

1978年,全县总人口52.32万,农业总产值33009万,工业总产值12996.1万元,财政收入2964万元。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以后,通县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经济发展

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通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1992年通县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位列全国第17位,全县社会总产值83亿,农业总产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63.2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通州的声誉达到顶峰。

1994年1月国家统计局12项指标评比,通州位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0位。

1997 年,北京市撤销通县建置设立通州区。同年10月通州区委决定撤销西城、南城、北城、东城、新建、运河、北苑七个办事处及党委,成立中仓、新华、玉桥、北苑 街道办事处及工委。是年,通州的354家企业完成重组改制,其中28家被拍卖。是年,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已达360家。1997年初,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 值35.13亿元。财政收入1.79亿元,比1992年仅增长1.7%。

2001年7月,通州进行撤乡并镇,全区定为下辖10个镇,一个民族乡、4个街道,延续至今。2002年末,全区国内生产总值91.33亿元,比1997年的38.45亿元增长1.37倍。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94亿元,比1997年的1.97亿元增长2.63倍。

2、城市规划

1959 年通县第一次编写城市建设规划。1984年,通县首次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建设北京卫星城的发展思路。到1996年,通州城区建成面积26 平方公里,人口26万。建成东西向、南北向各3条主干道,连接165条街巷、居民小区。此阶段,通州作为北京卫星城,接纳了大量化工业、制造业企业,为北 京市区二产向郊区转移和缓解市区就业、人口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通州城市建设迈上了快车道。通州区制定实施了《通州卫星城总体规划 (1996年-2010年)》和《通州区域总体规划》。2000年,京沈高速路、通顺公路、东六环路通州段相继通车。连接城内复八线地铁的八通轻轨铁路工 程于2003年通车运行。规划建设的5座横跨运河两岸的大桥,其中东关大桥、运河大桥、六环西辅路跨运河桥已建成通车,玉带河大桥、城市彩虹景观桥也已建 成。“三纵(滨河路、新华南北路、京津路)三横(新华大街、玉带河大街、运河大街)”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通州酝酿启动编制《通州新城 规划(2005年-2020年》,通州新城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3、文化名流

这一阶段,不但通州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颇具通州特色的“作家群”,他们为通州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他们是通州的骄傲。其中,刘绍棠、高占祥、刘白羽、王梓夫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作家介绍

刘 白羽,通州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在1950年参加编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获 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1986至1994年)炎黄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首届 (1990年至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有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等多种文种出版。   

刘绍棠,通州儒林村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幼年成才,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刘绍棠将“荷花淀派” 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12 卷。其中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娥眉》获全国优秀作品奖。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 版。   

浩然,长期在通州工作创作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浩然选集》5卷,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圆梦》等。其主要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连环画,并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苍生》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特别奖。   

高占祥,通州人,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主要文学作品有《浇花集》、《微言集》、《微风集》、《春泥集》等,并有《高占祥书法集》、《高占祥人物摄影作品集》、《莲花韵》、《荷花韵》等摄影专集。   

房树民,通州人,曾任中国青年报社文艺部主任、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诞生》、《九月的田野》、《樱桃园村》、《雪打灯》,与人合作发表报告文学《向秀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王 梓夫,通州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异母兄弟》、《漕运码头》,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大运河启示录》,纪实文学《净 化神圣的国土》,中篇小说集《昨夜春风》,话剧《夏威夷酒家》、《红河谷》等剧本。其中《漕运码头》也获得了第二届姚雪垠文学奖,去年被拍成电视剧,在各 大电视台播出,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改革开放以后,通州文学艺术事业不仅调动了通州人的创作激情,而且吸引了各方艺术人士来通州居住创作。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如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著名雕塑艺术家韩美林先生、著名歌唱家郭颂先生等。另有宋庄画家村及各界来通州发展的艺术家达2000余人。

在新世纪的光芒中,勇于开拓进取的通州人,将紧紧抓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乘势而上,全力打造区域服务中心,续写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