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安阳】刘颜涛:甲骨文书法欣赏(中)

 d大羊 2016-06-27

  【作者简介】刘颜涛,1965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多次担任全国重大书法展赛评委。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全国九届书展”篆书最高奖及河南省政府文艺最高奖“河南省政府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作品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巴黎、柏林)、“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全国首届三名工程50家书法展”、“首届、二届、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等。


  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 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八种作品集。




  二、甲骨文契刻书法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十多万片甲骨文,几乎都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偶尔也发现一些书而未刻的朱书和墨书遗存,对我们探索甲骨文用笔极具参考价值。在照片(亦称影本)、拓本(亦称墨本)和摹本这三种文字的著录和传播方式中,以如睹实物的照片和字迹清晰的拓本相结合,是研究契文和临习书法的最好方法。


  宋镇豪先生论甲骨文书法道:“以高起点、代有变宜的书风及技巧,表明中国早期书法自生成阶段始,即因领受意匠深沉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显出早熟性的特色,并一举具备了刀笔、结体、章法三大始终影响后世书法流向的要素,其书艺的本身即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晚后书学的流变,更引导了当代书法包括篆刻艺术的创新。”我们从笔法、结构、章法入手来领略甲骨文契刻书法之美。


  因为龟甲兽骨的坚质和契刀的锋利,所以甲骨文的线条挺拔劲峭,别有异趣,更能体现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甲骨文笔画主要由“点”“直线”“弯曲”组成。其“点”多拟形表意,显得含蓄蕴藉。在甲骨文字中多以“字缀”的形式出现,以“点”为例,其所表示的定义很多,如表示水滴、谷米粒、泪滴、血滴、尘土、气味、唾沫等(图1)。其形态各异,有的形同三角、米粒,有的壮似枣核、纺锤。起笔以笔尖轻轻逆入,使甲骨文更显得生机灵动而又含蓄沉稳,有画龙点睛之妙。其“直画”,线条瘦劲、坚挺、犀利、峻峭,既有用笔洗练、干净利落的“疾”,又不失控制笔锋、力度稳重、入木三分的“稳”,表现出“以刀代笔”的锋利与爽快,体现出“刀笔味”的凝重与古雅,达到线条遒劲秀美、气意连贯、稳重大方、气势逼人的境界。甲骨文转折独具特色,由于以刀代笔的缘故,甲骨文的转折绝少圆转,多是由两笔交接而成,因而交接处方折居多,峻骨爽气、清癯犀利。有时为了避免交接形成的圭角和雷同,在两笔交接之处,常常笔断意连,活泼生动、自然天成。其“弯曲”笔画,也始终保持中锋的瘦劲圆浑,同样彰显出孙过庭称赞的“篆尚婉而通”之美,“弯”而愈劲,“曲”而能筋强骨健,即如“折钗股”。于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和遒练,圆浑中仍不失润丽和柔媚,且刀笔流畅、气息贯通、通而愈节,流畅而紧,风神毕现。而有些一笔写不下来的幅度较大和复杂的“弯曲”,虽为分段重新起笔书写,但于接点处既不留空隙又不留接点,更是显得起伏连绵、峰回路转、曼妙多姿。


  甲骨文书法的结体,为汉字的字形之态奠定了基础,其字体大都以长方形为主(长方形字体占75%,方形字体占20%,扁方形字体占5%),在占绝大多数的长方形字形中其形体都是5:8和5:3的形态,这种长方形符合黄金分割比率的原则,是一种最美、最合度的形体。汉字是在象形字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有相当的数量,一些非象形的会意字、形声字,就其构成的各个部件来说也都是以象形为母体,所以说甲骨文的象形字,真正体现了“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概括地表现出物象最基本和最富有特色的那部分。正由于字体具有象形的特点,在结体上随体赋形,任其自然,而且往往一个字有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体态,使甲骨文字的结构更加“千姿百态”。如图2所示,这10个“鸟”字,即可看出结构有别、体态不同、情趣各异——有的安详栖息,有的昂首鸣转,有的注视前方,有的环顾背后,有的刚刚降落,有的正欲飞翔,一个个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所以,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虽以端正为基础,却不拘于端正,在字的结构上常常显示出灵活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其形体态势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因势而行,不拘一格,又以一个重心为基础,使其参差错落,穿插迎让,偃仰开合,顾盼呼应,动静起伏,在灵活自由、错综变化中,又显得均衡、对称、稳定。甲骨文的结体重视构形上的稳中有动、欹中有正,既能体现恣意的创作情感,又合理自然、不着雕痕,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工的体认。

  

  甲骨文刻辞的章法,基本形式是直书,有右行的,也有左行的。我们现在书法创作的自上而下书写,自右而左排列的章法格局和传统款式,便是由甲骨文最先确立的。殷商人立下的这个规矩,至今已延续了三千多年。在章法布白上,甲骨刻辞的又一特点就是它根据材料的大小、形状和卜辞内容多少及卜兆纹路进行铺张。如有的多条卜辞并列,每条卜辞因字数多少的不同,行首和行尾便不齐平。有些方形字群的多条卜辞,往往排叠成“塔形”结构,错落有致,相当美观。有的整版文辞密密麻麻,犹如繁星密布于天穹,有的布置稀疏,字与字之间距离很大,上中部留出大片空白,仿佛十五的夜晚,月明星稀,给人一种旷达恬静、神清气爽的感觉;有的文字从上直落而下,下部留有很大空间,给人一种飞流直下、一落千里的感觉;有的则将数条辞分成数块字群,以不同的排布方式,分置于不同角落,宛如高明的军师巧布的疑阵,令人莫测虚实。总之,刻辞章法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渗透着先民们对美的追求。字与字大小相间、错落有致、各各殊异,行与行参差有序、行文自然、各具姿态,纵横依其势,变化因其形。其虚实相生、率真质朴的艺术效果,极具审美价值,这正是甲骨文章法的实质和精华。


  因为刀刻意趣,笔画瘦硬劲挺、锋利峭拔的甲骨文占绝大多数,所以这自然也成为我们欣赏甲骨文之美的主流特质。但是若详加观赏分析,即可发现随着商王、贞人的递更,书体出现分期、分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正如董作宾先生所说:“甲骨文本身,有过二百七十三年的历史,它的书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圆,有的劲峭刚健,有顽廉懦立的精神;有的婀娜多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进而把殷墟甲骨分出了五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字书法风格:雄伟、谨饬、颓废、劲峭与严整。具体来说,第一期即从盘庚、小辛、小乙到武丁时期,这个时期的字以“韦”和“亘”两位史官(或曰“贞人”)之作为代表,“韦”的大字雄伟壮丽、古拙劲峭、刚劲有力,显得纵横豪放、气势磅礴,类似后世颜真卿的书风;“亘”的小字则秀丽端庄、清瘦精劲,在雍容典雅中透露出灵气。第二期,即祖庚、祖甲时代,这个时期字的主要风格是谨饬工整、圆润秀雅,且大小适中、行款整齐,在凝重静穆中透露出飘逸的神韵。第三期即从廪辛到康丁时代,其字主要风格是颓靡柔弱,多野逸草率,但也不乏有“虽潦倒而多姿”、行气爽朗、烂漫天真的佳作,其可视为甲骨文中的行楷。第四期,即从武乙到文丁时期,其风格是稚拙劲峭,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在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足的刚劲,峭拔耸立,如钢筋铁骨,“奇巧险峻,气势凌厉”,尤其文丁时期,开始有复古倾向,故其字瘦劲犀利、潇洒自如、风采动人。第五期,即帝乙、帝辛时代。这一时期复古风气炽盛,大字酣洒淋漓、纵横奔放。尤其突出的是小字,结构严密、字距匀整,如王羲之的小楷,整饬隽秀、精致工稳、一丝不苟。


  甲骨文的书写以象传神表意,以抽象的线条作为对形体模拟的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字的神采和意味反映了自然的内在生命精神。这种意象既是书家感悟自然物态的结果,同时又寄托着书家的情感。正如朱志荣先生所言:“甲骨文既与感性自然的神态相契合,又与主体的心灵情状相契合。既妙同自然,作为自然生趣的象征,又表现自我,在线条律动中包含着主体的意味、情趣和精神风貌。”


(作者 无党派人士 刘颜涛)


安阳统一战线,欢迎推荐给您的朋友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